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篇):盧溝橋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亦稱永定橋,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上,距離北京市中心約15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而得名。盧溝橋是中國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圓弧拱橋,弧拱跨度為11米,扁平率為0.69。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盧溝橋是在金朝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但尚未開工,金世宗便在大定二十九年初病逝。大定二十九年六月,金章宗開工興建盧溝橋,明昌三年三月竣工。初名“廣利橋”。後因此橋跨越蘆溝,故人稱“蘆溝橋”。“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便成為“燕京八景”之一。

明朝自永樂十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共修橋6次,這6次均沒有大的工程。其中明朝正統九年重修盧溝橋是比較重要的一次。清朝自康熙元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兩次工程稍大。盧溝橋在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康熙帝命在盧溝橋西端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的經過。橋東端立有乾隆帝為“燕京八景”題寫的“盧溝曉月”碑。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及橋東頭的宛平縣城發生“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在事變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前線官兵堅決抵抗,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橋面上加鋪柏油。此外還修繕了石欄、望柱及碑亭。

盧溝橋兩側石護欄共有281根望柱,每根望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許多石獅。盧溝橋總計有501只石獅。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說法。1962年,據北京市文物工作隊採用編號的方式調查,盧溝橋上的大小獅子共有485只。在1979年的複查中,又發現了17只,石獅總數達到502只。1988年遭受雷擊後損失3只石獅,剩下498只;1997年修復了這3只石獅。

1986年,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在修繕工程中清除了1949年後在橋面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並全面整修了橋券、橋墩,對全部欄板、望柱、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盧溝橋的原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