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買房故事:她一直在勇敢地買

有數據顯示,90後已經達到2.3億,每6個人裡面就有一個90後,已然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

90後的買房故事:她一直在勇敢地買

而在房價高昂的今天,生性灑脫的90後,也面臨高額房價的壓力,有數據顯示如下:

90後的買房故事:她一直在勇敢地買

而我們今天推出的也是一個90後的買房故事,只是作為90後的一種存在,並不代表地產下半場觀點。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一樣,每個人的生活理念不一樣,每個人掙得多少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選擇也不一樣,我們無法評論哪種是更精明的,只是把她的故事呈現給諸位。

人生最怕的,不是選擇的失敗,而是你停在原地,不敢去做選擇。

從二手老房子,到現房,到改善大四室,這一次,與你分享90後的買房故事,或許,你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90后的买房故事:她一直在勇敢地买

(青島)

第一次

有錢立馬上車

我和王同學一直深知買房的重要性,畢竟身邊的朋友都在李滄七八千的時候先後上車了。有眼光,有決斷,奈何沒錢。等看到家裡掏空家底,寄來辛苦攢的20萬,我倆對視一眼,心裡想著同一句話“買房,必須買,立馬買”。

對於剛需,房子是必需品。

當你每年2萬供養房東,還要面對丈母孃審視的目光時,房子是必需品。它能解決很多問題,比如,反正總也攢不下錢,不如買房。比如,有房再提結婚腰板硬氣。比如,錢就這麼多,但房子再不買就更買不起了。

二手房or新房,錢是關鍵。

在花錢上,我一向積極。很快劃定地方——買得起的就是好地方。比如,當時已經從七八千漲到一萬的李滄區。當然,城陽、黃島更便宜,但剛需嘛,上班近才是王道。還嘗試看了幾個新房,但加上2年等待期的房租4萬塊,房屋裝修15萬,面對金錢,只能低下高貴的頭去選二手房。(題外話,在我賣房子時,老房子2萬一平,當時的新房三萬+)

2014年30萬首付 ;2018年200萬出售。

最後決定選擇一套03年的老小區,金水路主幹道,一公里有萬達,多層,90平95萬,當月買當月住。20萬家裡支持,6萬親友援助,再加上信用卡套現(兩人工資加起來8k,月光族,0存款,4k房貸壓力下活得捉襟見肘)。

現在看來,是賺了的。將近30萬的啟動資金,每月4000的房貸,在我以200萬賣掉時,當時計劃在嶗山買房付一半首付的朋友,經過4年觀望,已經準備去城陽買房安家了。

90后的买房故事:她一直在勇敢地买

(濟南)

第二次

還是有錢立馬上車

曾經有個機會放在我面前。

2016年王同學來濟南時,問我,我現在能借到30萬,我們買房吧。我義正嚴辭的拒絕,不,可以欠銀行,但我不喜歡欠人錢,我們又還不上(當時西客站七八千此刻回想,臉好疼)。2017年9月,孩子出生,公婆過來照顧,50平的出租房住5口人,生活矛盾花樣上演。當時本想花3000租個大房子,萬萬沒想到,公婆這一次,把養家餬口的店賣了,再一次贊助我們20萬。

剛需愛現房。

雖然不多,但有錢了,王同學很快敲定一套現房,還是兩大原則,買得起的範圍內最近的房子,能立馬住的,沒辦法,住房是剛性需求。付完定金後,再向親友眾籌40萬,同事眾籌十萬,各種銀行消費貸現金貸20萬,共計籌款90萬(我因懷孕生娃一年半沒工作,家庭月收入2w左右,高消費,0存款,4k房貸在承受範圍內)。

無證交易,全靠運氣。

現在回想,這套房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恆大的房子下證晚,單純的購房合同並不能保證我們的利益,若賣方反悔拒絕過戶,我們很可能顆粒無收。當時一萬四的西客站,這已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90后的买房故事:她一直在勇敢地买

(濟南)

第三次

依舊,有錢立馬上車

出來混,借的錢是要還的,為了還錢,只能把青島的房子賣掉。還完銀行和欠款,剩餘60萬,看著飛漲的物價,草原般美麗的股市,倒成多米諾骨牌的P2P理財,買房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畢竟,要響應國家號召生二胎,要和父母同住,早晚三室要換四室。早買晚買,早晚得買,既然有錢,不如早買。

洋房很美,太貴。

我和王同學很明確一個觀點,我們只買得起一萬五的房子(家庭月收入4w左右,兩套房貸加車位貸8k+3k+4k=1.4w)。由此可見,一萬五確實是濟南剛需的天花板。所以,雖然公元九里兩萬的洋房真的很心動,但畢竟喜歡是放肆,愛是剋制,貧窮使我放下痴念。

有人說高新東是趨勢,是未來,但太遠,也太堵。

朋友開始安利東部某文旅城,同事說新東站某盤一萬四,我倆花了60多塊打車費穿越濟南跑到雪山世紀大道某城,一眼愛上那個140平的大四室。可住大房子的幻想還沒來得及展開,世紀大道兩側的荒涼,一路回城時的擁堵,早晚高峰的大型停車場——經十路,讓我開始設想每天六點半出門,八點半到市中心,六點下班,八點到家的場景,投資太冒險,自住不能忍!放棄!

15000,窮人的天花板。

轉機在八月,茶葉市場某盤有消息說要賣毛坯,一萬五,地鐵口,一公里森林公園,距離王同學工作地又近了三公里,四捨五入也相當於進城了。我們也清楚,市場風向不好,買房觀望居多,可能高位站崗。但分析了一遍經濟週期,看了眼在建的地鐵站,對比了旁邊某二手房兩萬二的均價,一二手房價格倒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買,還是值得的。這一次的購房哲學很簡單,不漲價,自己住當改善了。漲價,養上幾年賣了換洋房。

選中16樓,數字吉利,但忘了10層到24層是噪音層。22萬買了產權車位,買貴了,但非產權的實在不放心。知道周邊馬路窄,有村莊,南邊還有鐵路,但畢竟進城了,還要啥自行車。

以上。

寫在後面的話:


我們其實一直對“剛需上車”這個觀點持懷疑態度。第一,剛需不同,並且“剛需”本身也很難定義,不得不買是剛需,但很多並非不得不買,而是被裹挾成了剛需。第二,市場不同,你看到一個下行的市場,你剛需還立馬上車嘛?你等一個星期可能就是省下來20萬,前些日子這樣的事不是發生過嗎?我們認為相時而動才是關鍵。


上面這位90後的故事,在前幾年的市場中,是遇上了。其實,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面前,每個人面對市場的起起伏伏,都是一個無知的小孩。

預告

第二篇

90後買房故事

我還得奮鬥6年才買得起房

90后的买房故事:她一直在勇敢地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