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豐碑」——馬海德

「精神豐碑」——馬海德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9月26日出生於美國。1933年取得日內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於1933年來到上海。1950年馬海德正式加入中國國籍,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致力於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並取得世界範圍內的成果。馬海德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顧問,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2009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1931-1933年,馬海德就讀於瑞士日內瓦大學臨床診斷專業,畢業時獲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馬海德為了考察當時在東方流行的熱帶病,便和兩個同學一起來到中國上海,原本計劃在中國只停留一年,但當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國政府的腐敗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後,決定繼續留下來。通過調查他認識到,中國工人需要的不僅是藥物,而是隻有從根本上改造中國的社會結構,才能徹底改變中國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這時,他結識了宋慶齡和在上海的外國進步人士史沫特萊、艾黎、格蘭尼奇、希伯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馬海德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和研究中國革命問題。便開始投身於革命活動,在他開的診所常常成為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聯絡、開會的地方。他還在美國《工人日報》和當時在上海出版的進步刊物《中國呼聲》上發表介紹中國工農紅軍和揭露中國社會的黑暗和國民黨腐敗的文章。

1936年春末,在宋慶齡的推薦下,斯諾和馬海德前往中國工農紅軍的臨時駐地保安考察,毛主席接見了他們。在周恩來的安排下,他們到保安和蘇區各地參觀、訪問。後來隨紅軍第一方面軍南下甘肅省迎接在長征途中的第二、四方面軍。10月,紅軍三個方面軍在甘肅省南部勝利會師後,又先後隨第二、四方面軍行動。

1937年1月,隨紅軍隊伍回到陝北延安,以滿腔熱情一邊緊張地投入診療工作,一邊作調查研究。在一個多月中,他巡視了陝北各地衛生醫療單位,掌握了大量材料,寫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提出了改進蘇區醫療事業的建議。毛澤東很欣賞他的這份實事求是的報告,任命他為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衛生顧問。馬海德以他精湛的醫術和救死扶傷的精神,贏得了紅軍將士和人民群眾的愛戴。陝北的軍民都親切地稱呼他“馬大夫”。蘇區的醫療設備少,條件差,但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是診所。營地、學校、廣場、田地到處都是他治病的地方。他不怕苦,不怕髒,也不怕傳染上疾病。以聽診器和手術刀為武器在解放區戰鬥了七個春秋後。1937年2月,由吳亮平和張浩同志做介紹人,馬海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黨旗下宣誓的時候,他的心砰砰直跳,眼睛裡滿是幸福的淚花。後來隨部隊到山西五臺山八路軍總部工作。年底回延安籌建陝甘寧邊區醫院。為了更好地接近陝甘寧邊區人民,不僅很快學會了中國的普通話和陝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的美國名字改成了中國名字--馬海德。

「精神豐碑」——馬海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馬海德立即申請加入中國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外國血統的中國公民。1950年,正式加入中國國籍,並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顧問。

「精神豐碑」——馬海德

1953-1966年,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性病研究所前身)。該所成立後,主要從事對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在衛生部的領導下,他會同有關專家首先制訂

了消滅性病計劃,先後到內蒙古、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江蘇、江西、西藏和新疆等地,為消滅那裡的性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勞動。接著,他又確立了新的奮鬥目標--消滅麻風病。

從1980年起,馬海德把國外治療麻風的新技術--強殺菌聯合藥療引進中國。用這種藥療方法,病人一週內即可脫離傳染期,平均兩年即可治癒。但是這種聯合藥療的3種藥品價格較高,因而影響了在全國推廣使用。為此,馬海德抱病出訪了十幾個國家,經過緊張的工作,終於使日本、美國、意大利、比利時、加拿大、荷蘭、英國和原聯邦德國等國家的麻風基金會,分別同中國有麻風病防治任務的省區建立了對口聯繫,並提供了價值上千萬美元的藥品、醫療器械和交通工具等援助。1981年,經過周密的調查和論證,他提出"中國要在2000年基本消滅麻風病"的奮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他積極開展中外醫學界的合作與交流,1985年在廣州召開了中國第一屆國際麻風病學術交流會。

1986年,為進一步落實各國麻風基金會給中國的援助,出訪十幾個國家,為中國爭取了價值上千萬美元的援助。馬海德根據中國的國情,將麻風病傳統的住院隔離治療辦法改變為社會防治,並於1980年把國外治療麻風病的新技術--強殺菌聯合藥療引進了中國,大大提高了療效。

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