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的有些人戾氣越來越重,如何才能減少這些戾氣?

為何現在的有些人戾氣越來越重,如何才能減少這些戾氣?

“拿起筷子吃飯,放下筷子罵娘”,似乎已經是現在的常態。整個國度戾氣漫溢,那種社會失序的狀態,是我們過去幾十年都沒見過的。

為何現在的有些人戾氣越來越重,如何才能減少這些戾氣?

如今似乎人人都很不滿,人人都火氣很大,“溫良恭儉讓”不見痕跡,爭兇鬥橫卻蔚然成風。什麼乘客和司機吵架導致車毀人亡,什麼討薪不成反被黑社會殘害的、什麼地鐵互不讓座全武行開打的、什麼親人相殘同室投毒校園砍殺的,什麼醫院打砸血流成河的,打開手機時每一刻的新聞都在刺激著我們的神經。就前幾天,那位浙大姑娘,只是在靈隱寺後山閒逛,半晌的功夫就命喪黃泉了。朗朗乾坤,太平盛世,大眾的安全感、信任感,卻幾乎有點蕩然無存的樣子。

我們不禁要重新發問:中國人,你到底為什麼越來越容易生氣,社會何以會如此戾氣沖天?

毋須諱言,如今大家的憤懣情緒普遍而流行。在我們的媒體宣傳中,在我們的印象認知中,整個社會都可疑,都不值得相信,好像都沒啥正常人了。

為何現在的有些人戾氣越來越重,如何才能減少這些戾氣?

比如,在我們大部分老百姓眼裡口中,成功人士都是不正當競爭出人頭地的,凡為官者幾乎無一不貪,明星都是靠潛規則走上風光的舞臺的,專家都是權貴階層的看門狗,資本家都是不勞而獲吃喝嫖賭日進斗金,大媽都凶神惡煞挖苦心思擾民,老大爺都不懷好意瞧著地鐵上的小姑娘虎視眈眈。總之,洪洞縣裡無好人,捧人無上限,毀人呢,底線全無,底褲也扒。

這是非常奇怪的一個現象。按理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多年,客觀地講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包括最底層、最弱勢的群體,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都在明顯提高,何以大眾戾氣卻在增長,幸福指數不見提高,人文底線被一再被突破。“他人為地獄”的時代預言似乎真的來臨了。

大概所有人都會疑惑發問:中國社會到底是怎麼了,原因又在哪裡?

在我看來,中國社會當下那麼嚴重的戾氣,很大程度上是網絡盛行以後所產生的虛假現象:即數字統計上人人都在受益,且小日子過得樂滋滋的,但是由於網絡輿情傳播的特殊性,使得公眾那種普遍的憤懣情緒被放大了。

為何現在的有些人戾氣越來越重,如何才能減少這些戾氣?

新聞從來只關注爆炸性、驚悚性。從網絡傳播的特徵來看,我們在網上看到的“正能量” ,傳播只會是算術級的,而但凡惡劣事件它的傳播卻一定是爆炸式、傳染性、幾何級的。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新聞,都是被無限放大和擴散後的新聞,既可能導致讓我們誤判周邊都是如此,風聲鶴唳人人自危,而不會理性去思量什麼校園兇殺案、少女失蹤案、情殺案等等發生的概率是極小極小的,也沒有任何統計數據表明這類事件過去就比現在出現的少。

而且,還有一個潛在的因素及就是,在任何社會網絡,受益的人都很少會去公開表法自己的受益感和滿意感,而不滿的人,也最喜歡通過抱怨和傾訴等方式去發洩他的情緒。這樣,普遍安穩過日子的都在保持沉默,而不平的聲音眾聲喧譁,於是非理性的情緒被推波助瀾,逐步主導了互聯網這個輿論場,並且漸漸地傳染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所以,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戾氣越來越重,這個問題的前提就可能是一個誤判,或者更正確地說,是可能被放大理解了。

但是,即便是誤判,所有對中國社會還能客觀觀察,並且還能保持一點良知的朋友,大概也都不會否認,當下國民那種普遍的無力感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為何現在的有些人戾氣越來越重,如何才能減少這些戾氣?

表面上,大家似乎都錦衣玉食,但又似乎都心力交瘁,活著都感覺很累,火藥桶隨時可能被激發,從達官貴人到底層百姓,那種理性的、平和的、靜心的姿態是社會集體所匱乏的。雖然就社會學而論,“暴戾”也是人類非常普遍的情緒,但不正常的是,為什麼會如此反常地甚囂塵上,像流行感冒一樣無限蔓延呢?

原因當然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但我在看來,社會戾氣最大的導源是社會不公。正如曹林老師所說的,因為無所不在的不公,機制的、消費的、話語的、醫療的、教育的、住房的、分配不均的,等等難以盡述,讓所有人,讓所有的受益者在內,包括特拳階層在內,都實際上在內心湧動著一種“相對被剝奪”的鬱悶和憤怒,都覺得自己未能受益,都覺得是受到欺負了,都覺得自己遭遇不公正待遇,甚至感覺自己是受害者。

那種心理的不平衡、壓力、受挫感,既導致大眾的戾氣在不斷增長,也直接催生了一大批“前仆後繼”的反社會施暴者,磨刀霍霍砍向更弱勢者。

所以,我覺得,普遍的不公,才是戾氣蔓延的主因,也是催生那些暴戾者的最主要機制。

為何現在的有些人戾氣越來越重,如何才能減少這些戾氣?

其餘,像搶座位吵架、討薪遭打罵、甚至一些刑事案件,其實都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屬於人際摩擦的小打小鬧,從古至今,有人地方就不可避免。但是一些不斷湧現的大事件,比如自焚、殺醫、校園殘殺、網絡暴力等等,確實是過去中國社會所罕見的,且已經越來越普遍。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戾氣事件”,而其最深層的肇因,則還是在我上面說直呈的不公的機制因素。

也就是說,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都能吃飽喝好的前提下,相比數字的增長,大眾的需求也許更看重公平。如果錢包鼓了心理卻還不平衡,大眾一定是無法平心靜氣一起好好玩的,瀰漫的憤懣感也一定無法完全解套。

很明顯,一個最接近公平的社會,也一定是戾氣最少的社會,因為即便窮困,卻也是所有人一起公平地承擔,戾氣很難產生,更難大範圍擴散,獲取集體性的認同。典型的例子像高考,雖然大家都明白它也有很多弊端,但是幾乎所有人都還是會去力挺,從來沒有人去“考鬧”,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大家都明白這是可以讓底線公平得以實現的機制——即便高考實質就是在製造階層分立,但是沒有家長會對這個機制本身產生戾氣,輸也輸的心服口服。

為何現在的有些人戾氣越來越重,如何才能減少這些戾氣?

因此,總的歸結起來,消除社會戾氣,摧毀這個循環的“造血機制”,其根本之道,理應是重點解決產生戾氣的社會“空氣”,而不是解決某個具體的有戾氣的“人”。

我們的當軸者,真的務必需要懂得老百姓對公平的期待。多數時候,“河裡摸石頭”過久了,習慣成自然,太容易讓一些人忘記了,過河最好的辦法其實還是搭橋或建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