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本文整理自2018年12月20日“之舟”私募匯活動發言。發言人黃衝博士,現為儒錕投資董事長助理、高級研究員。全文如下:

最近國家出臺了各種政策,對醫藥行業影響很大,二級市場反應明顯,包括恆瑞在內的很多公司跌幅較大,有些公司跌幅甚至超過40%以上。醫藥行業和別的行業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從源頭到結尾都受國家管控,國家政策對行業影響很大。從五個方面來介紹。

01

行業特點和政策影響

醫藥行業是弱週期行業。人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看病吃藥是難免的。但醫藥行業和消費行業不一樣的是,醫藥行業的高投入和高研發,會帶來劃時代的產品,治癒很多疾病。好的產品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有些科技企業的屬性,開發的產品又有很大的社會價值。一個行業弱週期性,加上科技公司的屬性,大概率會誕生很多牛股。

醫藥行業有這麼多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政策和研發的不確定性,再加上藥品安全性問題。從國家政策看,2000年以來政策出臺非常密集,包括招標過程中的雙信封制和限制輸液、抗生素等等政策。只要醫藥行業的某一環節出了問題,有形的手伸得很快。之前抗生素用得特別多,就管控抗生素,後來覺得藥價比較高,就出臺一致性評價。最近影響最大的是“4+7”帶量採購,原以為採購過程中降價的幅度沒那麼大,誰知道有些品種的降價幅度高達90%以上。從市場反饋來看,普藥板塊受到非常大的影響,不像以前那樣享受政策紅利,反而變成一種類似於高端化工品的形式。估值也不可能像以前高達25倍甚至40倍。雖然市場空間很大,但因為有了替代品,價值不再像以前那麼大,競爭優勢已經被剝去了很大一部分。

歐美創新藥的研發過程,主要體現研發的長週期性。從先導化合物開始計算,要歷時10年以上,投入超過10億美元。除了高投入和長週期,研發的成功率還非常的低。幾十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從先導化合物到臨床前,5000到10000個化合作中只能找到200多個化合物,做完動物實驗以後,只有幾個化合物能到臨床1期,到臨床2期又要減半。成功率只有5000到10000萬之一,其中失敗率最高的是臨床2期。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臨床2期主要考量藥品的安全性。很多藥品的療效是沒問題的,但對人體副作用比較大,在臨床2期就被PASS掉了。安全性方面,國內最大影響的是長春生物事件,影響非常惡劣。比較好的企業如華海藥業,也出過安全性問題。所以藥品只考慮療效是不夠的,安全性也要特別重視。正因如此,在投資醫藥企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那些坑和雷。給予估值那麼高,如果預期不達標,股價會形成一個雙殺的過程。國內比較明顯的是恆瑞,這幾年下來,它不僅營收增長,而且市場給予它的估值也在增長。其他企業為什麼估值不能增長,是因為恆瑞轉型創新藥非常早,從2006年開始轉型,到2014年已經步入收穫期。市場對恆瑞的認知,已經不是對國內其他藥企的認知,它是一個集仿製藥、創新藥、生物藥為一體的龍頭企業。再疊加市場容量快速擴容,所以恆瑞的溢價是一個雙重溢價的過程。即是算上這次的回調,恆瑞的回報也超過50倍,這是非常難得的。投資醫藥最重要是要避雷,像譽衡藥業,國家管控輔助用藥,加上它自身研發體系非常薄弱,不僅業績下滑,估值也在下降,如果在高位買入,投資者的損失非常的大。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近幾年國家陸續出臺很多政策,其目的很明確,首先是醫保沒錢了。其次患者也沒錢了。國內消費壓力最大的是房貸,被掏空以後手上沒錢了,就醫怎麼辦呢?再加上國內醫療環境比較差,哪怕是專利已經過期很久的仿製藥,藥品質量跟國外也差了很多。近幾年醫保結餘率有所上升,就是國家推行藥品降價所導致的。患者是出錢的,但卻在整個醫療體系裡沒有任何話語權。醫生開什麼藥,患者就吃什麼藥,幾乎沒有任何選擇性。這體現了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國家想給患者帶來更好的醫療環境,只能從最高層來制定醫療政策。政策想要藥品降價,藥品涉及的流程又非常多,只有一整套的各種策略實行下來,才有可能降得下來。

為什麼進口藥在國內用藥佔比大?專利期過了這麼多年佔比沒有降下來?因為療效比國內好。患者更願意去買藥效更明確、沒有副作用的產品,這樣吃起來安心。如果沒有質量的等效性,國家沒有辦法實行帶量採購。由於質量不一樣,患者願意花更多錢買質量更好的,所以國家出臺了一致性評價政策,讓國內廠家做出來的專利過期的品種跟國外的質量一樣。國內藥企之間產品的替代性就更明顯了。

只有療效具有一致性後,國家的下一套政策才能實施,就是帶量採購。這次帶量採購政策的執行的力度非常大,4+7的試點中只要是沒有流標的,降價幅度都非常大,很多超過70%以上。還有一些大單品,降價的幅度達到90%以上。降價對於患者是好事,療效更好的同時價格還下降那麼多。

但這有個問題,藥品需要流通,國家之前出臺了兩票制政策,減少流通環節。每一次流通都加一次價,一層層疊加起來,價格還是上去了。還有一個原因,流通的環節越多,安全的把控性就越差。所以國家壓縮流通和銷售環節,使醫藥的銷售過程變得非常簡單。藥企把同等質量的藥品生產出來,國家兜底負責購買。對於仿製藥來說,銷售的模式變了,不需要推銷了,企業的定價權變得非常弱。帶量採購對於普通仿製藥企業,即便不是致命打擊,其中也會死掉很多。因為沒有以前的高賣價,而大廠家的質量又比小企業好,成本也更低。很可能國內普藥企業發展為像歐美一樣,發展為幾家大企業,小企業全部被抹殺掉。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國外正是因為經歷過這個過程,所以知名仿製藥企業大概就2、3家,像Mylan、Teva等。國外更側重於臨床療效,大型醫藥集團以做創新藥和生物藥為主,知名企業如強生、諾華、輝瑞等。現階段發展最迅猛的是生物藥,國外的創新藥和生物藥的發展過程有些重合,強生因為前期受爽身粉事件影響,股價有所下跌,不然市值接近4000億美元。國內最高的恆瑞,在溢價這麼高的情況下,才剛跌破2000億人民幣。從盈利角度就更不用說,強生有200億美元以上的利潤,恆瑞去年的利潤只有5億美元。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國外企業經過多年的分化以後,市場給予的估值比國內低很多。像羅氏和輝瑞,只給到20倍左右,仿製藥就更不用說了,基本上15倍以下。國內仿製藥在20到40倍之間,創新藥給到40倍以上,甚至60倍。之所以有這麼大估值差,是因為強生、羅氏等近10年的複合增長率小於5%,十幾年發展過程中,沒有增量的擴張。國內就不一樣,2006到2011年國內醫藥工業企業營收利潤雙20增長,更別說個別高增長的公司了。到2015年,增速稍有下降,但整體還是維持10%以上的增速。因為國內市場體量和增速,仿製藥和創新藥的估值比國外高很多,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僅如此,國內藥企的淨利率和毛利率也在穩步上升。未來藥企的增速會不會降價?仿製藥可能受影響比較大,短期內陣痛。雖然帶量採購試點政策推行沒有那麼快,但整體發展趨勢還是比較明確的。

在整個醫療體系中,老人用藥佔比超過50%。但國內老年化程度還很低,剛過10%。歐美國家基本在15%以上,日本老齡化達到25%。這部分增量,再加上中國14億人口紅利,未來醫藥市場的擴容是很明確的。人均衛生支出也間接反映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用藥增長。2008到2013人均衛生支出增速比較高,是因為醫保覆蓋率提升比較快。目前,醫保已覆蓋全國95%以上市場。未來,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這部分增量會隨著經濟增長而不斷增加。

美國和國內不同,美國是商業保險為主,人均支出接近10000美元,國內只有500多。發達國家是國內的8倍。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均支出不斷提高,疊加老齡化,未來國內醫藥行業的前景是非常樂觀。但短期來看,個別企業會比較慘。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政策出臺除了管控醫藥安全性的問題之外,還想讓醫藥分離。以前模式的是以藥養醫,出現了很多像中國生物製藥這類大品種企業。中生過去賺了很多錢,這次成為大量採購的主要打擊對象。這類企業,短期陣痛會非常厲害。這次招標,有幾個特點,大品種、慢性用藥等支出佔比大的企業,短期來看下跌比較大。而一些被帶下來錯殺的企業可能有機會。

02

仿製藥

國內仿製藥企業對標國外,美國只有十幾家,國內有5000多家。大企業恆瑞銷售也才20多億美元,其實是一個很小的企業,因為國外都是銷售幾百億美元的企業。國內醫藥市場散亂很,毒膠囊、長生生物事件說明規範化程度不夠。國內欠缺臨床急需藥物,很多病沒法治,這就需要國家給一些優先審批政策。國家打擊的是利潤虛高企業,尤其是帶金銷售。國家希望通過帶量採購節省企業的銷售費用,留存的利潤可以去做其他事情。比如這次中生的一個藥品降價92%,但公司臨時公告稱還是有很大利潤。一個藥品降價92%以後還可以盈利,可見之前給醫生、給流通環節的溢價非常高。為什麼這麼急切的做進口替代。我們舉幾個例子:

“苯磺酸氨氯地平”是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國內市場65億。這個藥物過期8年了,但進口藥物仍佔比63%。相比於那些治療癌症的藥物,這個藥價格相對便宜,所以很多患者願意多出50%的價格購買進口藥。其實是沒有必要,通過一致性評價之後,國內廠家也能達到同樣的療效。雖然國內小企業目前佔比只有2%到3%,但是本身市場很大,如果按國家的標準進入採購體系,擴量會非常明顯。國家至少要通過三家企業,存量比較小的企業,未來增量比較明顯。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恩替卡韋”用於治療乙肝。中國的乙肝患者很多,市場容量非常大,接近100億。一個仿製藥達到100億的規模是很難想象的,畢竟恆瑞全年銷售也才100多個億。中生的子公司正大天晴佔比較大,去年賣了35億。但是進口占比依然接近40%。為什麼中生的股價跌得怎麼厲害?因為國家讓它降價92%,原來一個賣35億的產品,現在只能賣3億。中生總的銷售額也才100多億,未來帶量採購全面實施,短期內它的創新藥又跟不上來,業績不可能有增量。它以前的淨利率超過15%,降價了92%以後,不管原來的成本有多低,利潤也會受到影響。這個品種佔比只有1%的海思科,是成都的企業,也通過了一致性評價。如果中標,對它的市場有重大的影響。一旦量鋪開以後,就有產能的需求。因此帶量採購也不怕小企業中標以後無法供應的問題。還有一個原因,治療乙肝的藥物有很多種,比如進口藥物“替諾福韋”。中生害怕其他藥品搶佔市場,因為這幾款藥物的藥效差距不是特別大,它寧肯降價做一個存量的擴增。現在國內乙肝治療人群大概在300到400萬人,它認為未來擴量能到10倍,從而彌補降價帶來的影響。國內乙肝潛在患者很多,而且慢性病用藥的患者每天都需要服用,這個市場非常大。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艾斯西酞普蘭”是精神分裂用藥,格局比較清晰。相比起前兩種藥物,競爭對手比較少。但即便如此,進口占比也在四成以上。之前認為湖南洞庭這個佔比只有0.01%企業會收益,但是它流標了,未來依舊看好它有較大的增量。按照帶量採購政策,哪怕三家企業全部過關,一家企業如果佔比25%的市場份額,增量將是2500倍。哪怕價格降了90%,增量還是達到250倍。這一類企業是潛在受益的。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這次帶量採購,提交的議案有30多個藥物,有些藥物流標了,有些藥品降價幅度非常大。醫保局成立是5、6月份的事,帶量採購馬上就實施了,和中國的政治體制有關係。深改組執行的政策,相當於中央最高層堅決要推行的政策,力度非常大。最近幾天出臺的聯動政策也超乎想象。原以為是試點,各個地方省份如甘肅、四川已經開始聯動。既然過了一致性評價,藥品質量沒問題,但賣價卻是原來的10%,其他省份不會樂意。所以帶量採購對普藥企業的殺傷比想象中來得更快。在上海買的藥是10塊錢,在隔壁江蘇就要100塊錢,江蘇是肯定不會同意。聯動政策太厲害了。

帶量採購的政策文件寫得很清楚,不是所有的藥品都幹這個事情。因為藥品多達幾千上萬種,政府的職能規劃主要針對的是一些大品種、專利到期的,還有一些慢性病用藥,這部分對用藥患者的支出最大,把這一大塊兒打掉就行了,其他的新品、獨家、原有售價比較低的、市場容量比較小的,影響比較小。這次帶量採購,竟然還有六個品種流標了,可能是它們不符合國家政策意圖。像常州製藥廠的“阿普託利”,帶量採購漲了6倍價,國家肯定不樂意。

之所以國家管控仿製藥,是因為已經專利過期了,明顯可以仿製。而且仿製藥開發成本很低,除了極個別品種,開發成本大部分在1000萬以內。開發的流程也基本是一個套路,先去調研品種,再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原料藥、製劑開發,之後報臨床、報產。以前最重要的是上市銷售的推廣。為什麼以前那麼喜歡搶首仿,像中生、恆瑞、華東,都有幾千人的銷售隊伍,它們一旦上市好的品種,能實現快速鋪貨。現在它們以前最強的優勢沒了,即便是龍頭也會受到很大影響。銷售的方式已經完成發生了改變,仿製藥的估值體系需要重估,整體雖然不會殺到國外15倍以下,但絕不可能享受25倍或30倍以上的溢價。

這時候哪些企業有優勢?現在國家已經管控了銷售價,如果原料藥還在別人手上,那就非常慘了。供給側改革以後,基礎化工品和高端的醫藥中間體是在漲價的,受供需兩端壓縮的企業非常難受。現在的銷售模式不比以前,過去是一個藥品很多醫藥代表去推,現在國家一個集群採購,如果有很多個品種過了一致性評價,像華海這次就比較多,帶量採購可以讓企業放量很多。還有降銷售推廣費用非常厲害,國內醫藥企業的銷售費用佔比很多都超過30%,有些甚至超過40、50%。兩類企業會受益,一類是技術實力非常強的企業,能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高難度仿製藥。這類仿製藥不管專利過了多久,市場上還是隻有幾家,有些因為是工藝難做,有些是生產過程的管控。一類是像恆瑞,早早知道做仿製藥出路有限,很多年前就開始佈局創新藥和生物藥,這類企業如果錯殺幅度比較大的話,未來市場一旦緩和,回升幅度會比較大。一定要避免像華東、中生這類單品佔比大的。雖然它們的創新藥和技術實力也很強,但它們原有的單品佔比太大,當銷售額縮減90%以後,三五年是很難走出來的。中生最明顯,股價從高位的13港元,跌到現在5港元。按研發實力來算,中生絕對是國內的第一梯隊的企業。

03

創新藥

之所以先講仿製藥,是考慮到國內市場90%到95%是仿製藥,這是受政策影響最大的板塊。但未來的發展,參照歐美的例子,基本上只能靠創新藥和生物藥。

海外就醫的人次逐年增加,到從2006年至2015年全球海外就醫累計人次突破7000萬,今年中國海外就醫人次也接近百萬,之所以出去治病,主要原因是國內好的創新藥太少,臨床缺藥,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國內企業體量小、資金少,不願意去做風險更高的創新藥,所以國內創新藥起步非常晚,投入也少,只能做一些所謂的低端創新。大家都去做一些看起來是創新藥,但風險又很小的重複開發,浪費了很多社會資源。國內市場容量又非常大,這幾年國家隊創新藥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不僅是973、865這些國家政策重點醫藥補貼,上市審批的速度也加快了。

從2002年至今,獲批的小分子化藥才十幾個,平均一年不到一個。其中有些品種還是不錯的,像石藥的“丁苯酞”賣了35個億。但是像“埃克替尼”的療效比較一般,屬於低端創新,未來會非常吃力。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以後,臨床申報數量激增,大家現在報可以批得很快,利潤又大。在2016年有所下降,是因為國家覺得企業是不是有弄虛作假的情況,做了一個臨床數據自查。2017年又重新開始增加。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十幾年來批了十幾個藥物,今年前三個季度獲批藥物就達到了十幾個,而且這些藥物都是臨床需要的,說明國內部分企業投入多年,已經步入收穫期,有些企業的轉型即便不說是成功,也已經走了百分之三、四十的路程了。這時候分化就比較明顯了。以恆瑞來說,這次獲批的“吡咯替尼”是治乳腺癌的品種,這藥很不錯,只有臨床二期數據,國家就給批了,預計銷售峰值可以達到20億,對公司來說是個巨大的增量。公司也很自信,從一開始就跑到美國做臨床,美國臨床的成本是國內的7倍。研發過程中,臨床的成本佔比85%以上,相當於在國內做研發的成本是國外的幾十分之一。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剛才講到低端創新,這裡舉一個特例。現在空氣環境很差,國內這幾年肺癌患者的增速很快,肺癌是絕對的第一大癌症。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品種裡,這次降價比較大的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前段時間醫保談判降了一波,這次帶量採購又降了一波,價格從5000多元降到500多元,降幅90%。貝達藥業的“埃克替尼”是三個藥物中上市最晚的,2011年才上市。從分子結構來看,羅氏“厄洛替尼”的兩個鏈連起來,就是貝達的“埃克替尼”。這兩個藥物相差七年,基本上可以說貝達是撿了一個漏,羅氏沒有把分子庫給保存全,因為分子的相似度已經超過95%以上了。如果放到國外,這肯定是不會批的,倒不是因為分子相似度高而不批,是因為它們的療效。“厄洛替尼”是治療前兩代非小細胞肺癌藥物當中療效最好、副作用最小的。國內批它,就是因為鼓勵創新。這麼一個稍微低端的創新,“埃克替尼”去年賣了12億,但未來會非常難受。現在是增量不增利,雖然有放量,但盈利明顯下降。“厄洛替尼”明年兩、三個專利就要到期,仿製藥就會出來。再加上“吉非替尼”,齊魯的仿製藥已經過了一致性評價。阿斯利康也願意降價。而貝達藥物的價格明顯高於“吉非替尼”,療效相同價格又高這麼多的情況下,憑什麼未來會有增量。這對貝達非常不利。因為貝達目前上市銷售的藥就這一個,其它藥物雖然在3期臨床,但沒批下來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在選擇創新藥的時候,這一類也是要避免的。因為如果預期藥物獲批,也僅僅是估值的兌現。但一旦3期沒獲批,可能5年內青黃不接。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肺癌有個特點,是突變性非常厲害,所以需要不斷更新藥物。像阿斯利康的第三代治療肺癌的藥物,獲批時間非常短,在2015年獲批,療效非常突出,今年上半年全球已經銷售達到15億美元,一款藥物的銷售就超過恆瑞全年的銷售。而且它的增速還在20%以上。所以,創新藥最重要的還是看療效,只要捨得投入,療效好,獲得重磅產品,業績增長可不是百分之二、三十,很有可能做到百分之四、五十的增長,甚至百分之百。再加上專利期保護,有很長的獨佔器。

但是新藥研發非常難,投入又很大,國內短期內難以做出好的藥物。通過研發數據看得比較清楚,去年中國所有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還沒有羅氏一家的投入多。羅氏一家投入115億美元,800億人民幣,這個差距有多大?恆瑞只有它的六十分之一。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國外還有一個特點,研發佔營收佔比普遍大於20%,國內就小很多。恆瑞近年不斷的增加,今年有幾個產品在做臨床3期,佔比接近14%。但整體佔比比國外小很多。中國的特點是,研發起步雖然,但研發非常願意投入,研發費用增速比較快,增速基本上達到百分之三、四十,尤其是好的企業。像復星的研發費用增速達到60%以上,雖然起步比較低,但它捨得去投入。這時候正好又遇到創新藥發展的機會,做得好的企業就會脫穎而出。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創新藥的週期長、投入大,就決定了如果選擇一個創新藥企業,它的研發隊伍就一定要夠強,研發效率要夠高。別人要做十年八載的藥,它四、五年就做出來了。提早上市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盈利。還有一點,正是因為創新藥研發的失敗率非常高,所以產品管線要很多,哪怕在一個管線上失敗,另外的管線還可以補上來,不會出現一個管線失敗以後,投入七、八年而青黃不接的情況,從而損失大量的利潤。

藥品還要看治療什麼病。在國內,開發一個丙肝藥物,比如歌禮制藥的產品,因為原有市場已經有非常好的治療丙肝的藥物,短期內不太可能做得更好。如果國內開發的是一個乙肝藥物,市場增量就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了。創新藥要考慮產品管線和產品價值。

這麼大的投入,管理層不支持是做不下去的。國內創新藥企業恆瑞做得比較好,而且已經步入收穫期。從最近申報的情況來看,百濟做了也快10年,也非常不錯。創新藥的研究,相對偏專業,容易遇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坑。反而,另一類企業是在創新藥發展的過程享有紅利的,就是做服務的微創新企業。因為創新藥企業產品管線很多,靠自己是做不過來的,一定會採用委託外包的形式。不管是前端的研究,還是後期的臨床,都可以委託專業的公司,像泰格醫藥、藥明康德做臨床CRO服務。國外的研發體系和國內不太一樣,國內企業基本是自己的做研發,國外50%的大企業是委託外包做研發,這樣可以減少成本。專門做臨床的公司比醫藥公司有個優點,它的運營效率比較高,如果它專注做一類臨床,比如糖尿病、癌症藥等,它設計臨床的合理性和成功概率比企業自己去做要好很多。這一板塊未來會享受政策紅利。而且它掙得錢風險小很多,也值得投資。

04

生物藥

21世紀是生物的時代。2009年全球銷售金額前十五的藥物,合計銷售額接近1000億美元,其中有五種是生物藥。今年上半年,只有三個是小分子藥物了。其他十幾個全是生物藥,替代過程非常明顯。如果從全球銷售額上看,看起來增加不多,主要是由於很多之前的重磅藥物已經專利到期。如果現在是專利期內的峰值,這個銷售數據就會更加高。這張榜單上,有6個藥的累計銷售額超過1000億美元。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生物藥當中,熱度最高的是單抗。單抗的發展時間比較短。1986年小鼠單抗獲批,經歷20年不到的時間,發展到了第四代全人源單抗。全人源單抗的優點在於免疫源的不良反應率是零,不會讓人產生應激反應。人源單抗和全人源單抗的佔比,按數量計算已經超過80%了。未來完全有可能研究出對人體無害,但是療效又非常突出的藥物。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就單抗而言,三個例子就很清楚了。“修美樂”的有些適應症專利已經快到期了,但它能夠治的病,而且是一線療法的病就有十幾個,按國內傳統的說法就是萬金油了。“修樂美”今年上半年賣了多少錢?接近100億美元。專利期到期之前,應該有可能會超過“利普託”,累計銷售額2000億美元。一個藥物,能賣接近14000億人民幣,可以說給企業帶來了無窮的利潤。另外,看兩個14年獲批的藥物(默沙東的Keytruda Pembrolizumab和BMS的Opdivo

Nivolumab)。這兩個藥物火得不行,國內也是一直在做,後來可以說幾乎每個企業都在做。恆瑞做PD-1,復星做PD-1,科倫也做PD-1。大家都在做這個東西,就是因為它太好了。獲批四年不到,兩個藥物今年估計分別能賣50億美元。它的適應症不只治一種癌症,而是至少治四、五種以上的癌症,很多還是一線療法。而且它還在做更多的臨床研究,做那些複合療法。這個市場空間是非常大的。

做生物的創新藥是非常困難的,國外發展也才這麼幾年。當站在這個時點,未來五年來看,完全可以享受做生物藥的仿製藥的紅利。榜單上有6個藥物賣了1000億美元,而它們的很多專利馬上就要到期了。預估2016年至2021年,全球生物類似藥將以50%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於2021年銷售額達到366億美元,按國內的銷售額來說的話,佔整體國內銷售額的10%以上了。而且生物類似藥的好處是,如果做到了活性等效,去國外銷售也比化藥容易,因為它療效特別好。

從榜單上可以比較直觀的看出,生物藥的佔比替代了原有的化藥。從數據上也比較明顯,從原來全球份額只佔10%,現在已經達到了25%以上。因為生物藥的整體增速是10%以上,而醫藥的全球增速維持在5%左右的,相對而言生物藥的增速比較快。 最明顯的是,生物藥的在研藥物佔比達到了近40%,企業願意去研究開發生物藥。國內的情況和創新藥類似,底子太薄,現在才到8.3%,而且這個8.3%還包括疫苗和血液製品,真正的單抗佔比會更少,估計應該滲透率不超過4%。國內的好處就是增速快,還屬於一個上升發展階段。整體而言,一個行業能以25%的增速發展,這是很難想象的。

生物藥的研發特點是難度大,不是什麼企業都做的了。研發的成本投入很高,化藥的仿製藥就算難一點,花1000萬是能夠做的。但一個生物藥做下來要兩個億。按國內上市公司的投入意願來看,單個藥投入兩個億的是非常少見的。只有少數大企業願意做,因為它們看好這個市場。很多國內企業考慮到風險問題,還是以保守的形式,以生物類似藥來做。生物類似藥有足夠大的紅利了,沒必要去冒風險,先把生物類似藥的利潤給掙到。很多生物類似藥已經進入了3期臨床,包括復宏漢霖的幾個產品已經報批生產。海正的幾個也在報生產了,基本步入收穫期了。

生物醫藥的競爭格局要好一些,畢竟能做的企業比較少。但生物藥的風險比較大。如果實力不夠去做,很可能投個十年八載把錢全部打水漂了。看起來紅利那麼大,但真正賣的產品也就那麼十幾個單抗,所以研發的進度就非常重要了,別人先做在前面,即便實力相當,別人先鋪貨就先佔有了市場。所以考慮這一因素,生物藥研發進度會比化藥更重要,因為它的市場容量太大。

生物藥的管線和成本也需要考量的,因為生物藥的成本比化藥高非常多。舉個例子,復宏漢霖的一個2000升的發酵罐,一年才做九公斤單抗,已經算是非常好的產量了。如果咱們做過生產就知道,化藥一個2000升的罐子,一年做個幾十噸,應該是輕輕鬆鬆的。

05

科倫藥業VS恆瑞醫藥

我有幸來到儒錕之後,在公司裡組建團隊專門做醫藥的分析。我們側重於以基本面的形式來分析這個行業,結合行業展望和短期的技術分析,希望去找到一些低風險高收益的標的,來創造更大的價值。我喜歡伴隨企業成長,我認為做投資的話,這不但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另外長期增長的企業,基本上是對社會價值比較大的企業。

我們最近在研究的一個標的,這個標的應該研究的人也比較多,就是科倫藥業。對比恆瑞,我們想看一下未來三年到底哪一家公司更好。現在恆瑞是絕對更強,但從歷史數據可以看到,在七年以前,科倫的營收和利潤都大於恆瑞。大家不去看以前的數據可能不太清楚,因為現在這兩家公司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恆瑞不管是營收還是利潤,全年超過科倫3.5倍。兩者的市值就更加明顯了。科倫的市值從上市至今那麼多波動,幾乎還是維持在300億左右。恆瑞雖然從高位的3000億滑落下來,也是科倫的六倍。這個例子剛好體現國家政策對整個醫藥行業的影響。

科倫的主要產品是大輸液。國內濫用輸液,國家開始限制,整個輸液企業的增量幾乎就沒了,而且不斷的產能出清。科倫又打算做抗生素,國家又限制抗生素濫用,整個產能又殺了一遍。抗生素產業的增量又非常小了。

仿製藥、創新藥科倫已經投入了幾年。目前按利潤來算,還沒有盈利。恆瑞就不用說了,大家都比較熟。它的產品以腫瘤為主,在腫瘤的基礎上做造影,在動手術的情況下再做麻醉,它的整體管線非常清晰。隨著老齡化的增加,所有病種中增量最大的除了糖尿病和心腦血管以外,就是腫瘤。腫瘤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以我們男性為例,結直腸癌60歲以後的發病率是年輕時候的幾十倍。所以恆瑞不僅受益於國家政策,也受益於選擇的方向,再加上自身實力非常的強。

我認為現在的恆瑞偏貴,它的估值那麼高,就算預期達到了,收益也不會很高。從幾個角度來講。

首先,恆瑞最近剛獲批了一個PD-1。國外有兩家PD-1已經批了,君實的算是第三家,恆瑞產品的適應症,雖然跟之前三家不一樣,療效和百濟的是差不了多少的,但它的進度明顯晚於這幾家企業。國家招標以後,PD-1的降價非常厲害,君實說可能把費用降到5萬左右,以前是賣四十幾萬。前面這麼多藥物把價格降下來,恆瑞的產品就算上市了,很可能溢價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定個20萬左右,很有可能會定到10萬左右。這對它的營收和利潤影響是非常大的。

其次,畢竟恆瑞現在還是一個化藥企業,還不能定義成一個生物藥企業,因為它沒有一個單抗上市。不管是生物類似藥也好,還是單抗也好,60倍的估值真的是有點高。就算兌現了,也只是預期的增量。恆瑞的利潤之中,財務費用非常好,有5%到10%的利潤是來自財務費用,不可能財務費用給它60倍估值。

再次,恆瑞和中生有點類似,也是以大單品起家,但是它的大單品之所以這次不受影響,是因為恆瑞的產品中大多數都是以注射劑為主,而且恆瑞的出口佔比在不斷增加,出口是國內政策管不到的。揚子江剛申報的麻醉藥“右美”,恆瑞佔市場份額87%以上的,還有很多產品佔比50%以上。未來恆瑞的高市佔率一定會變小,不說一定會變成負增長,但增量幾乎是沒了。恆瑞的仿製藥的邏輯和其他企業差不多,都是受限的,只是由於佈局更高端,可能要3、5年以後才體現出來。

雖然科倫的大輸液和抗生素市場不看好,大輸液從2010年到現在,殺了這麼多年以後,市面上能夠在常規盈利做下去的大輸液已經不超過十家。以前是300多家,已經死掉了290家了。科倫的優勢非常明顯,市場份額佔比超過44%。市場排名第三的石四藥集團,科倫佔股20%。這兩家是戰略合作企業,兩家的市場份額超過60%。從規模上來說,它們是絕對的龍頭。

大輸液和一般藥品有個最大的區別,一般藥品隨便一運就走了,大輸液的瓶瓶罐罐使得運輸成本佔到整體成本非常大的比重,所以多點佈局可以帶來成本降低。科倫在國內生產基地是最多的,比第二名多幾倍,有十幾個基地。科倫幾乎是全國佈局的,因為有石四藥集團,所以在華北地區可以不管,整個西南、東南、華東佔比都非常大。

大輸液的增量是沒了,但大輸液的替代是做得很好的。科倫近年的毛利率和市場份額是不斷上升的,這樣一個基礎產品,科倫的毛利率百分之六十幾,比其他企業要高很多。這體現了科倫的成本管控和精細化管理。還有一個原因,是客戶的產品結構決定的。科倫願意做研發投入,2014年它的“可立袋”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大輸液當中有兩種東西是落後產能,一是用得比較多的玻璃瓶,一是塑料瓶。這兩個東西不好在於有些細菌和病毒很容易通過空氣傳播,使用玻璃瓶和塑料瓶的時候,它會冒泡,就會通過空氣傳播病毒。原來打算治病,誰知道又感染了別的東西。最明顯的是在2003年SARS病毒的時候,SARS是通過空氣傳播的。從那時科倫就知道它的結構的不行,科倫不斷去更換。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再看抗生素,不管是人還是牲畜,國內濫用太厲害。國家的管控非常合理和正確,不然到時候出現各種抗藥菌,整體危害非常大。抗生素和大輸液一樣,增量非常小。它的增量來源於搶佔對手的市場份額,或者開發出下游產品。

抗生素生產流程是,先通過農作物發酵的形式,做出幾個中間體。科倫的幾個中間體基本都通過了FDA備案,可以銷往國外去做下游產品。這幾個產品給科倫今年前三個季度帶來了5億的利潤,這是很不錯的。抗生素和其他一般化工產品有個區別,是它的後處理廢渣問題,不僅抗生素本身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殘渣也需要經過專業化處理。供給側改革,尤其是環保檢查加強以後,很多企業是不能做的。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科倫在川寧抗生素項目裡面投了很多錢,做了七、八年才把這個事情做下來,主要就是環保問題。2014年川寧項目已經在生產了,但馬上又停產了。單在環保一項就投入超過25個億。從今年1月份驗收以後基本上沒問題了。去調研的人反映幾乎沒有異味了,而在2014、2015年就經常會提到有異味問題,周邊的人肯定是不樂意的,異味問題主要是中間體硫紅黴素的原因。

中間體可以看作是化工產品,化工產品的盈利就來源於產能出清。寧夏啟元停產以後,硫紅黴素市場供應不足,它的價格已經從200多漲到了400多,現在價格維持高位,市場整體仍以缺貨為主。抗生素環保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大放水了,其它品種的環保考慮到經濟問題,會稍微放鬆一點。但抗生素環保目前沒有放鬆的跡象,所以未來這幾個產品的市場供需是比較平穩的。

醫藥行業:轉型過程中的投資機會

抗生素未來的增量來自於下游產品。抗生素的種類非常多,很適合帶量採購。第一,抗生素只要不濫用,仍是剛需的產品。第二,像阿莫西林這類的品種,屬於OTC的形式,直接接觸於患者,量是非常大的。涉及到帶量採購,最終拼的是成本。如果原材料是自己管控的,工藝又比較好,同等條件下,成本會比對手低20%。正是因為川寧靠近農副產品產區,能源資源豐富,水電成本比較低,而且它的做到了百分之百水循環,幾乎沒有什麼廢水排放,這使得它的中間體價格就算下降到成本價,也比競爭對手低20%,優勢非常明顯。對於化工產品而言,成本優勢最能讓企業盈利。

對科倫給予估值,確實只能給到15至20倍,它畢竟屬於一個稍微落後的產能。它的增量也只能達到15%或20%,不可能像創新藥企業,無論是對企業的認知,還是企業的銷售額,不可能給予重估。有利之處是,科倫已經是龍頭,所有的佈局已經做完,能夠給企業帶來非常好的現金流。今年科倫的現金流改善非常明顯。

看好科倫,前面的大輸液和抗生素只是基礎,它在化藥和生物藥的投入屬於多年的耕種,現在馬上就要產出了。在化藥、生物藥的投入已經五年了,投入的金額沒有恆瑞、復星那麼多,但整體來說在國內也算是第一梯隊了。它的醫藥研發投入排在第四、五左右。今年的投入加上資本化的部分,會超過十個億,累計投入35億。團隊建設已經初步完成了,研發隊伍也建得比較強。

科倫的仿製藥板塊每年虧六個億,如果把它所有的研發費用全部計算在內,科倫研究院跟和地方研究院的虧損在六個億以上,研發投入還沒有相應的產出來彌補。但科倫的產品獲批和未來的增量非常明確,去年到現在獲批的十幾個品種當中,有好幾個都是首仿。

上一次開臨時股東大會,得知今年獲批的幾個品種,銷售增量有200%的增長。尤其是今年的“帕瑞昔布鈉”,是一款麻醉用藥。今年幾個品種整體能賣到七個億,預估明年還能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增長,因為那幾個品種是注射劑的形式,還有沒有受到帶量採購的影響。它的增速是可以保持的,這部分增長是科倫新的增量。

創新藥板塊比恆瑞、百濟要慢很多,佈局的創新藥最快的也才到臨床2期。臨床2期的數據還算不錯,屬於比me too藥的臨床療效要好一點。未來按進度推行下去,估計2021年左右能夠上市。生物藥佈局也幾乎到了收穫期,比較怪的是它有一個生物藥臨床3期,之前竟然沒做頭對頭試驗,不知道公告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目前仿製藥對科倫完全沒有貢獻,兩三年之內,到2020年,仿製藥一定會體現出來。2021年以後,創新藥也一定會體現出來,這時候科倫就不再是一個以輸液和抗生素為主的企業了。只要仿製藥的營收佔比提升了,創新藥出來了,市場對它的認知,可能會變成一個高端仿製藥企業或者一個創新藥企業,它的估值就不會像現在只有20左右了,它的估值會上升。

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反映了拐點的出現,最明顯的一個拐點是今年以來科倫的現金流明顯改善。它在川寧項目投入那麼多,化工廠項目已經不再進行大量的在建工程了,它的建工程明顯小了很多。而且管理層表示未來幾年只是進行不同產品線的更換,只有幾個億的投入。科倫會減少固定資產的投入。現金流好了以後,科倫一直讓人頭疼的問題,是它的資產負債率太高。同比醫藥企業,恆瑞只有10%,其他企業大多20%左右,科倫最高的時候接近57%。今年上半年淨現金流達到18億,利潤只有10億。因為後續沒有大量的資本支出,現金結餘一定會降低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降下來的好處是節省財務費用。科倫每年的財務費用在六個億以上,而盈利只有10億,相當於財務費用佔利潤的60%以上。正常的醫藥企業,即便不是像恆瑞那麼強,財務費用也幾乎為零。這部分增量隨著企業現金流不斷變好,把銀行的貸款還了以後,這部分的結餘會變成企業的盈利。川寧的項目是從2010年開始建的,到現在計提的折舊已經很多,每年計提的折舊費用超過六億。這兩部分的增量遠遠超過科倫的利潤。企業變好以後,ROE一定會上升,前兩年科倫的ROE只有5%,今年前三季度已經超過8%,全年超過10%肯定沒問題。

運營效率提高,財務費用下降,再加上折舊費用的減少,會帶來盈利的增加。如果未來幾年營收增長能維持15%到20%的增速,它的利潤增速會高於營收的增速,折舊費用和財務費用減少,淨利率會提高。疊加基本面的變化,未來幾年科倫的增長很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