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我們在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 前文中介紹了太刀和打刀刀姿的演變過程,下面說一下短刀和脅差: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按現在來說,認為一尺以下算短刀,一尺到二尺之間算脅差。日本的一尺是30.3釐米,習慣公制的人,就近似的把30釐米、60釐米作為短刀和脅差的界限。日本人雖然幹活特別細緻,但對概念的區分比較隨意,反而不太喜歡過於較真。而在歷史上,也不完全是按長度區分的,比如南北朝的刀本來就比較長大,超過30釐米不多的脅差,那時候是叫作“寸延短刀”。

平安晚期到鎌倉早期(1000~1232)


現存平安到鎌倉早期的短刀都非常少,都是平造,有一點內反,大多短於24釐米,但也有長些的,如粟田口久國有29.1釐米的短刀,還有一把20.1釐米的。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粟田口久國的兩把短刀


鎌倉中期(1232~1288)

在鎌倉中期,人們認為25-26釐米是短刀的標準尺寸,稱為“常寸”。但也有一些長些或短些的短刀,整體的範圍約在20-29釐米。都是平造、內反,身幅、重都給人和諧的感覺。因此,鎌倉中期的短刀被認為是最美的短刀造形。但也有些形狀比較尖的短刀。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則國,刃長24.3釐米;

左二:國光,刃長22.4釐米;

左三:來國俊,刃長19.6釐米;

左四:吉光,刃長27.3釐米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鎌倉後期到南北朝前期(1288~1336)


有些短刀保持鎌倉中期的經典形態,有些變得長大,長度可達27-32釐米,無反或略有一點反,身幅較寬。

有些短刀保持鎌倉中期的經典形態,有些變得長大,長度可達27-32釐米,無反或略有一點反,身幅較寬。

鎌倉後期還有不少冠落造和鵜首造的短刀。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桑山保昌,刃長25.8釐米;

左二:日向正宗,刃長24.9釐米;

左三:行光,刃長26.2釐米;

左四:則重,刃長24.8釐米。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包丁正宗,刃長21.5釐米,反0.3釐米;

左二:德善院貞宗,刃長35.3釐米,反0.7釐米;

左三:池田貞宗,刃長30.9釐米,反0.5釐米;

左四:景光,刃長25.6釐米。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良西,刃行22.1釐米;

左二:秋田了戒,刃長27.2釐米;

左三:池田來國光,刃長26.3釐米。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南北朝中期(1336~1375)


和這一時期的太刀一樣,短刀也具有長大化的趨勢。出現一些超過30釐米的短刀,如果按現在來說就是脅差了,但當時這種叫作“寸延短刀”。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相模國住人廣光,刃長32.1釐米,反0.4釐米;

左二:金重,刃長29.7釐米,反0.3釐米;

左三:備中國次直:刃長33.6釐米,反0.5釐米;

左四:兼友,刃長28.1釐米,反0.3釐米。

但同時期也刀匠堅持經典形態的短刀: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兼氏,刃長20釐米;

左二:筑州住左,刃長25.5釐米,反0.2釐米;

左三:筑州住左;

左四:備州長船倫光,刃長25.3釐米,反0.2釐米。

南北朝後期到室町前期(1375~1428)


長大化傾向繼續,總的表現是經典形態的短刀數量減少,原來那些寸延短刀升級為真正的脅差,先反更為明顯,而先期寬身幅的包丁短刀消失了。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信國,刃長23.5釐米;

左二:無銘,刃長28.6釐米;

左三:備州長船盛光,刃長26.8釐米;

左四:備州長船盛景,刃長27.4釐米。

冠落造的刀在室町前期也仍然在做。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室町中後期(1428~1572)


此時鎬造的脅差開始流行起來,幾乎所有派別都做。室町中期稍低於60釐米的鎬造刀也被歸為“片手打”,因此45-55釐米長的才算脅差。一般收窄明顯,反淺,有先反的傾向,中切先。

也有些菖蒲造、冠落造的脅差出現,長度多在50釐米以下。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盛光,刃長52.9釐米;

左二:義助,刃長44.2釐米,反1.2釐米;

左三:清光,刃長51.8釐米,反1.2釐米;

左四:兼宗,刃長52.1釐米,反1.2釐米。

但之前稱為寸延短刀的平造的小型脅差也仍然在做。往往有較深的先反。

而到室町後期,23-26釐米、內反的鎌倉經典型短刀又有所復興。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相州住綱廣,刃長36.7釐米,反0.9釐米;

左二:兼常,刃長29.1釐米,反0.1釐米;

左三:助宗,刃長38.4釐米,反0.9釐米;

左四:備州長船祐光,刃長33.8釐米,反0.6釐米。

同時又有一種新的形式出現——兩刃造短刀。一般20-30釐米,反淺。通常為末備前、末三原、末關所做。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備州長船春光,刃長18.75釐米;

右:備州長船忠行,刃長17.7釐米。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桃山到江戶前期(1572~1624)


伴隨著延文貞治姿的復興,此時的短刀也成為較長的平造、先反、身幅寬的寸延短刀的形態。和南北朝中期的主要區別還是重厚。

同時這一時期還有一些刀匠做片切刃造的短刀,長約30釐米,有一點先反或內反。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埋忠明壽,片切刃造,刃長28.2釐米;

左二:國安,片切刃造,刃長43.6釐米,反1.2釐米;

左三:國廣,刃長45.4釐米,反0.6釐米;

左四:出羽大椽藤原國路,刃長31.7釐米,反0.7釐米。

鎬造的脅差比例漸高,但仍有很多平造的脅差生產出來。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陸奧守大道,刃長43.9釐米,反0.3釐米;

左二:武州下原住照重,刃長44.5釐米,反0.8釐米;

左三:兼信,刃長54釐米,反1.2釐米;

左四:冬廣,刃長46釐米,反1.5釐米。

江戶時代中前期(1624~1781)


此時短刀數量減少,多數都是複製古刀的大師作品,如正宗、貞宗等。刃也較長。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和泉守國貞,刃長31.4釐米,反0.5釐米;

左二:相州住綱廣,刃長31.3釐米,反0.2釐米;

左三:伊賀守金道,刃長25.5釐米;

左四:兼若,刃長29.8釐米。

脅差也體現出“寬文新刀姿”的特徵,刃長45-50釐米,身幅收窄明顯,中切先。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肥後守國康,刃長54.8釐米,反0.6釐米;

左二:二代越前守助廣,刃長45.4釐米,反0.6釐米;

左三:虎徹,刃長45.4釐米,反1釐米;

左四:虎徹,刃長49.8釐米,反0.8釐米。

但部份名家做了一些與流行樣式不同、非常炫麗的脅差,一般都是特別定製的,通常帶有精美的雕刻。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虎徹,刃長49.2釐米,反1.2釐米;

右:虎徹,刃長47.8釐米。

江戶中期以後脅差也呈現“元祿新刀姿”的特徵,反加深,中切先。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近江守忠綱,刃長51.8釐米,反1.8釐米;

右:照包,刃長58.3釐米,反1.4釐米。

江戶晚期(1781~1876)


又是南北朝復興的時期,39-43釐米的平造脅差又流行起來,不同之外在於先反、重厚。

同時開始又開始流行的是如菖蒲造、恐造、冠落造、鋒諸刃造等另類造型。

但也同樣存在鎌倉經典造型,但重厚。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源秀壽,刃長23釐米;

左二:源清麿,刃長36.8釐米,反0.15釐米;

左三:筑前守信秀,刃長24.6釐米;

左四:安政,刃長31.6釐米,反0.4釐米。

新新刀期也出現很多不同樣式的脅差,平造的脅差又有復興之勢。


如何通過“刀姿”判斷日本武士刀的年代(續)



左一:水心老翁天秀,刃長45.4釐米,反1.2釐米;

左二:源正行,刃長45.9釐米,反1.2釐米;

左三:長運齋綱俊,刃長46.2釐米,反1釐米;

左四:奧州白川臣手柄山正繁,刃長45.8釐米,反1釐米。

上次介紹了太刀、打刀的刀姿演變,內容比較多,想來需要時間消化一下,因此短刀、脅差到這期再講。每個時代的主流刀姿,並不代表當時所有的刀都是這樣的,因此如果拿文中講的東西和現實的刀去對號入座的話,未必對得上。因為每個時代都既有主流的東西,也有非主流的東西。我們瞭解這個演變過程,主要是建立一條貫穿的線索,否則那麼多刀匠流派,難以梳理。具體哪個年代的哪個流派、哪個刀匠是什麼特點,還要去具體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