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评新书《新丝绸之路》:我们是否生活在亚洲世纪

参考读书 | 参考消息网1月3日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8年12月19日刊登题为《我们是否生活在亚洲世纪》文章。文章摘要如下:

卡拉拉大理石以美观著称于世。从意大利托斯卡纳郊区的山上开采出来以后,卡拉拉大理石被运往世界各地,用于制作和建造各种纪念性物品和建筑,包括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伦敦大理石拱门、罗马万神庙以及锡耶纳大教堂。2014年,沙特投资方拿下卡拉拉采石场的控股权。这意味着用来建造纽约“自由塔”的石头最终是由乌萨马·本·拉丹家族提供,而本·拉丹就是摧毁了曾经占据“自由塔”地块的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的那个人。

英媒评新书《新丝绸之路》:我们是否生活在亚洲世纪

《新丝绸之路》书封(豆瓣)

这是彼得·弗兰科潘在最新著作《新丝绸之路》里提到的众多吸引眼球的事实之一。这个故事概括了书中两大主题:一、全球关系网把我们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居于“地球心脏”的那个地区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弗兰科潘曾在2015年推出畅销书《丝绸之路》——一部大胆挑战传统的作品。那本书讲述了“居于东西方之间、连接欧洲与太平洋的那方区域”如何在千年时光里担当“地球转动的轴心”。在那里诞生的众多帝国(拜占庭、波斯、蒙古、伊斯兰哈里发政权与奥斯曼帝国)决定了历史的脚步。直到15世纪末,英国仍是一个边缘化角色,仅仅凭借十字军东征短暂闯入世界大事,然后再次陷入沉寂。

“焦点”从西方转移到东方

“丝绸之路”一词描述了“人、文化和大陆相互交织的方式”。和上一部著作一样,《新丝绸之路》试图将“焦点”从欧洲和西方转移到“亚洲和东方”。虽然新书自称是《丝绸之路》的“姊妹篇”,但新书的覆盖范围要狭窄得多:没有讲述历史,而是“透过宽广的镜头”拍摄出“有关当代事务的详细片段”。所以,《新丝绸之路》属于从历史学家角度撰写的现代地缘政治启蒙读物——读起来令人兴奋。

新书的核心论点是,假如不考虑“东地中海与太平洋之间的那片地区”,你就“不可能理解今天和明天的世界”。弗兰科潘指出,过去十年增长最快的十大经济体中,没有一个位于西半球。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零售市场是巴基斯坦。伊朗是“世界上科技初创企业最活跃的中心之一”。从2007年到2014年,投入伦敦房地产的近10%的资金来自俄罗斯人。越来越多的欧洲知名品牌(从沃尔沃到伦敦出租车公司,再到建筑业巨头施特拉巴格)被外国人买下,尤其是来自丝路沿线的外国人。

经济进步并不以政治进步为前提。而且,当地国家达到西方消费财富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南亚家庭拥有个人电脑或者微波炉。只有三分之一家庭拥有冰箱。

中国扮演全球重组“催化剂”

即便如此,《新丝绸之路》一书还是令人信服地表明,当今世界“正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转动”。西方正走向“分离”,转向“重新设立壁垒”和“收回控制权”,而丝绸之路国家正在“增加联系,改善合作,深化合作”,虽然达到欧盟那样的团结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弗兰科潘提到多国近日就里海地位达成的协议。数十年来,里海一度分隔了俄罗斯、伊朗、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新协议“很可能不仅改变整个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而且会改变世界各地的市场”。

英媒评新书《新丝绸之路》:我们是否生活在亚洲世纪

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大幅增长。新华社发

中国始终扮演了全球重组的“催化剂”。弗兰科潘写道,“过去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如今是“条条大路通北京”。现在,中国出境游旅客的消费总额已经是美国旅客的两倍,是中国1990年水平的500倍。令人惊叹的“一带一路”宏伟计划被习近平主席称为“世纪工程”,把中国与亚洲、中东、东欧、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80多个国家连接起来。新丝路沿线国家拥有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63%以上。

盟友抱怨“美国根本靠不住”

英媒评新书《新丝绸之路》:我们是否生活在亚洲世纪

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核协议。新华社发(沈霆摄)

弗兰科潘对美国外交政策持悲观态度。他写道,就在北京“无时无刻不在各种地方结交朋友”的时候,“我们却惊讶地发现美国和西方在丝路沿线的朋友竟然如此稀少”。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正中德黑兰强硬派下怀”。美国制裁与伊朗做生意的公司,于是疏远了印度那样的盟友,因为印度三分之一的石油来自伊朗。美国暂停对巴基斯坦的安全援助只会“进一步拉近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美国禁止向购买俄罗斯武器的国家出售武器,就表示“假如莫斯科说服沙特、土耳其等国改变效忠对象”,那么沙特、土耳其等国就会“彻底脱离华盛顿的轨道”。

人们的整体印象是美国的孤立与动摇。老盟友抱怨“美国根本靠不住”,而中国发出的信息表现出很强的连贯性,“与华盛顿发出的随意、反复、矛盾的信息形成鲜明对比”。弗兰科潘最后发现,特朗普总统本人是美国问题的“表现,而非原因”,不过这一结论放在某些情况下显得不太好理解,因为现在的美国政府有时会故意策划迥异于前任的路线方针。

弗兰科潘的论述可能有点不太严密。比如,他表示我们“已然身处亚洲世纪”,又说“在大多数领域和行业中,西方仍是领导者”,你很难把这两种论断调和到一起。此外,一部关于“未来世界”的著作竟然几乎没有提到气候变化以及数字技术的影响。把丝绸之路描述为“一个作为世界中枢神经系统的网络”,却只是草草关注了互联网,这实在很奇怪,虽说有太多技术书籍同样忽视了地缘政治问题。

简言之,弗兰科潘完成了又一部有价值、有独特性的著作。他具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透过现象洞察本质),同时拥有托尔斯泰式的技巧,善于将很小的细节融入宏大的人类事件。

《新丝绸之路》不太可能让你对我们英国的近期前景感到乐观。每一页纸都在提醒我们,相比而言我们是多么渺小。就在中国承诺拿出巨额资金投入世界各地的“公路、铁路、港口和发电厂”时,英国重大基建项目“北方动力计划”的最大成果却是“为利兹火车站修建了新的南入口”。而且,就在丝路沿线国家日益靠拢的当下,我们西方人却在彼此疏远。

弗兰科潘写了几句颇具儒家色彩的话语,其中一句是:“东方迎来了日出不代表西方迎来日落。”但愿他是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