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肉體和精神的枷鎖(原創)

暴力不論是施暴者和被施暴者其實都是受害者,心裡上的傷痕很難抹去

小編曾經是校園暴力的親身經歷者,經歷了像容嬤嬤對紫薇的那段階段,接下來就和大家談一談我對校園暴力的一些看法。

一. 純淨中的汙泥濁水

校園暴力指的是在校園中一方對另一方的欺凌,壓迫,其中包括言語暴力,肢體暴力和網絡暴力等等,在社會中,大部分人都認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只是同學,但小編認為,在某個方面教職工和家長也是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助紂為虐者!(沒有任何取向偏見,僅僅陳述一個事實,希望不要噴我)

比如說溫州未成年人霸凌案,中關村二小事件,深圳龍華新區校園霸凌事件,無一不牽動人們的心絃,讓原本是淨土的學校多了一份渾濁的氣息。隨著媒體的報道和國家,教育部的重視,減少校園暴力,構建和諧校園已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校園暴力!肉體和精神的枷鎖(原創)

二. 校園暴力源於什麼?

小編認為校園暴力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 家庭因素——校園暴力的根源

1.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家長的文化素質不高,對家庭教育的方法掌握不明確,甚至自己本身就有暴力傾向,孩子的“模仿對象”都有暴力傾向,孩子可想而知,小的時候,因為比較小,孩子更對的是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但是孩子是走心的,積壓很久,到了青春期——爭強好勝,叛逆的時期所表現出來的都有著那時候的影子。有這麼一個例子,一個六歲小女孩不愛寫作業,她的父母則採用打罵的方式進行教育。小孩子需要關心和愛護而不是簡簡單單的管束,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上儘可能的提高學業成績,不可本末倒置;除了這些,父母當著孩子吵架,打架,表現出種種的暴力傾向或者是家庭暴力,孩子在這個其中其實就遭受了“二手暴力”傷害更深。

2.“小公主”,“小王子”,對孩子特別的愛,甚至是溺愛。現代社會很多父母都在這樣無形的傷害著孩子,表面上是愛孩子,其實就是一種不能再自私的自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影子,表面上滿足孩子的需要,實際上是滿足自己童年時沒滿足的,這會害了孩子的!在這種環境中培養的孩子,“自私”,“我最大”思想根深蒂固,更是加大了校園暴力發生的可能性。

3. 孩子性格因素。校園暴力一般發生在青春期時期為主“自私”,“自控能力不強”,“部分學生性格懦弱”,法律意識淡薄。

無論是性格還是孩子的各種外顯行為,都和家庭因素有著直接的關係。

校園暴力!肉體和精神的枷鎖(原創)

(二) 社會因素——校園暴力的催化劑

1. 社會風氣浮躁,“猶如白紙”的孩子深受其害。小孩子的認知結構並不健全,價值判斷的標準並不明確,三觀還未成熟,所以浮躁的社會風氣,急功近利的思想,“人善被人欺”,不能吃虧,“軟地好挖土,強者不吃虧”種種扭曲的價值觀都影響著孩子。

2. 新聞媒體的“功利化”和“影視市場的利益化”綜合影響。有些媒體極其不負責任,為了迎合公眾,總是喜歡把一件很小事情放大到無限大,甚至扭曲事實,在孩子價值觀的樹立上發揮了特別消極的作用;影視在這裡主要指的是電視劇,電影和動畫片,比如說香港古惑仔系列電影,很多青少年模仿他們的行為,實施了校園暴力,體驗當老大的感覺,曾在《變形計·此間少年》中的趙迪,正是受到香港古惑仔電影的影響,才加劇了其種種叛逆行為。熊出沒,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動畫片深受孩子們喜愛,其中有的片段實在是過於暴力,比如說把灰太狼放在油鍋裡煮等,新聞也曾經報道過有的孩子模仿這個動作。新聞媒體和影視製作方更多的是以利益為出發點,有的更是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基本的“良知”。

(三) 學校因素——校園暴力的忽略者

很多時候,當校園暴力發生的時候,學校把這種暴力當作僅僅是之間的玩樂罷了,很少重視,應對校園暴力的應急體制也不是特別的健全

很多孩子在遭受同學的不公正待遇之後去找老師,老師大多時候沒有把這個問題想得特別複雜,就當作是小孩子玩樂,僅僅“就事論事”了,並沒有持續跟進,從而導致校園暴力進一步發展。

在不發達地區的初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一犯錯誤,老師就是劈頭蓋臉的批評,對於學習不好的學生老師直接就是不理睬,還有的老師特別獨裁的老師,表面上這樣的老師很負責,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暴力。大多數家長和老師是同一個戰線上的,這一點常常被忽視。

校警不負責任的態度。我上學的時候,我們學校門口有學生打架,學校保安竟然對他們說:“去別的地方打去,這裡歸我管”並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還有一次也是打架,很多老師竟然在“圍觀”。。。。。。

綜合來看,校園暴力源於家庭,社會和學校多方面的結果。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無論是施暴者還是被施暴者,這種陰影成為枷鎖緊緊的困住了孩子。

校園暴力!肉體和精神的枷鎖(原創)

三. 推薦資源

《我們為什麼被霸凌》 陳嵐

《為何家會傷人》武志紅

電視節目 《你會怎麼做》——面對校園暴力你會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