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統考:中國電影概述

哈嘍,大噶猴!今天翻了翻前面的推文,發現沒有一篇系統概述中國各代導演的文章,今天就來嘮嘮各代導演吧!

1第一代導演

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是中國第一批自學成材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期到20年代末1910~1930)。

張石川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其代表作有:《難夫難妻》《黑籍冤魂》《孤兒救祖記》《火燒紅蓮寺》《歌女紅牡丹》等。他和鄭正秋被並稱為中國電影的奠基人。

第一代重要導演還包括:黎民偉《莊子試妻》、鄭正秋《姊妹花》、任彭年、但杜宇、楊小仲、洪深、劭醉翁、史東山、王優遊、徐卓呆等。

第一代導演的傑出貢獻在於:

(1)從人才、資金、技能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為中國電影奠定了發展基礎。

(2)開創了“家庭倫理片”和“武俠片”這兩種對中國電影影響深遠的影片類型。

(3)為電影從默片向有聲片的過渡進行了富有成效的開拓性探索。


編導統考:中國電影概述


張石川

2第二代導演

主要指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獨立執導影片並活躍於1930~1940年的導演。代表人物有:蔡楚生、費穆、史東山、孫瑜、鄭君裡和桑弧等。

最著名者為蔡楚生,其代表作有:《都會的早晨》、《新女性》、《漁光曲》、《迷途的羔羊》、《孤島天堂》和《一江春水向東流》等。這批作品不僅以其對商業與藝術、理性與感性的兼顧多次成為中國早期電影在票房和社會影響力方面的翹楚,同時也以其濃郁的平民情懷與深沉的民族憂患意識,使得蔡楚生被譽為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風格的奠基人。

這一時期的重要導演及作品還有:吳永剛《神女》、《浪淘沙》;袁牧之《都市風光》、《馬路天使》;費穆《小城之春》、《生死恨》;孫瑜《大路》;沈西苓《十字街頭》等。

第二代導演的卓越成就在於:

(1)成功地實現了中國電影由默片向有聲電影的過渡,標誌作品為《歌女紅牡丹》。

(2)讓中國電影確立了自身的民族氣質和社會聲譽。

(3)使中國電影在思想和藝術上走向了成熟。

(4)嘗試拍攝了中國首部彩色電影《生死恨》(費穆於1947年拍攝)。


編導統考:中國電影概述


蔡楚生

3第三代導演

泛指那些1949年前後從影,主要活躍於“十七年”時期(1949~1966)的導演。代表人物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謝晉、凌子風等。

“十七年”的電影創作,革命戰爭和革命歷史題材是主流,取得的成就也最大。《渡江偵察記》、《紅旗譜》、《南征北戰》、《青春之歌》、《小兵張嘎》等優秀作品,都是在反抗、覺悟、革命的概念下直接表現如火如荼的人民革命鬥爭生活,很少表現兒女情長或人倫之情。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作為新中國“創世經典”的《白毛女》。其“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便成人”的主題與喜兒和大春的苦戀、楊白勞被迫賣女、白毛女重獲新生等的扣人心絃的劇情相聯繫,將貧農與地主的鬥爭和真善美與假惡醜的鬥爭融合在一起,贏得觀眾對階級仇恨和階級情感的認同。

然而,意識形態對電影的影響使這一時期電影中的階級觀念不斷放大,人性、親情、個體情感的表達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擠壓。在《白毛女》裡,倫理道德與階級情感還是並重統一的,而在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時間裡,家庭、愛情等傳統表現的主題進一步轉化為革命激情、階級壓迫和階級仇恨;1957年,影片《柳堡的故事》(水華導演)在弘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同時,初闖禁區,涉及了革命的愛情與 婚姻等問題,可惜淺嘗輒止,不敢深入開掘人性、人情、人道主義的主題。


編導統考:中國電影概述


謝鐵驪

4第四代導演

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20世紀60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以及在同一時期自學成材的導演。他們提出中國電影要“丟掉戲劇的柺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樸、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的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和人生的哲理,他們熱衷於講述“大時代關於愛的小故事”。

第四代導演中的代表人物有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等。其中,中國西部片的創始人吳天明的導演風格凝重、厚實,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沒有航標的河流》(1982年)、《人生》(1984年)、《老井》(1987年)等將中國西部農民在新時期決意要走出黃土地的理念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他的扶持下,張藝謀的處女座《紅高粱》從黃土地走向世界。才華橫溢但英年早逝的女導演張暖忻是中國現代電影的探索者,她以《沙鷗》(1981年)一片獲得了1982年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接著又拍攝了《青春祭》(1985年)、《北京,你早》(1990年)等幾部作品,顯示了她在電影美學上的不懈探索。張暖忻、李陀在《電影藝術》雜誌上發表的《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一文,吹響了新時期電影現代化的號角。比張暖忻更早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系的吳貽弓,其作品具有蘊藉、清新、婉約、淡雅的散文風格,《巴山夜雨》(1980年)是他的成名作,《城南舊事》(1982年)是他的代表作,均可作為改革開放初期詩化電影的代表。


編導統考:中國電影概述


鄭洞天

5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是指20世紀8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

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因此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在20世紀90年代獲得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即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曾四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迄今為止中國導演最輝煌的一代。

(1)第五代導演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及其作品有:

陳凱歌:《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邊走邊唱》(1993年)、《霸王別姬》(1993年)、《風月》(1996年)、《荊軻刺秦王》(1998年)、《和你在一起》(2002年)、《無極》(2005年)等。

張藝謀:《紅高粱》(1987年)、《代號美洲豹》(1988年)、《菊豆》(1990年)、《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年)、《秋菊打官司》(1992年)、《活著》(1994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年)、《有話好好說》(1996年)、《一個都不能少》(1998年)、《我的父親母親》(1999年)、《英雄》(2002年)、《十面埋伏》(2004年)、《千里走單騎》(2005年)、《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年)、《金陵十三衩》(2011年)、《歸來》(2014年)、《長城》(2016年)、《影》(2018年)等。

黃建新:《黑炮事件》(1985年)、《五魁》(1993年)、《背靠背,臉對臉》(1994年)、《紅燈停,綠燈行》(1996年)、《說出你的秘密》(1999年)、《誰說我不在乎》(2001年)、《求求你表揚我》(2004年)等。

田壯壯:《紅象》(1982年)、《九月》(1984年)、《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鼓書藝人》(1987年)、《搖滾青年》(1989年)、《大太監李蓮英》(1990年)、《特殊手術室》(1992年)、《藍風箏》(1993年)、《小城之春》(2002年)等。

吳子牛:《喋血黑谷》(1984年)、《最後一個冬日》(1986年)、《晚鐘》(1988年)、《歡樂英雄陰陽界》(上•下(1988年)、《南京大屠殺》(1995年)、《國歌》(1999年)、《英雄鄭成功》(2001年)等。

此外,第五代導演還要張軍釗、周曉文、張建亞、馮小寧、霍建起、孫周、尹力、何群。女導演:李少紅、胡玫、劉苗苗等

(2)第五代導演對中國導演的重大貢獻在於:

第一,改變了世界對中國電影的刻板印象,奪得中國電影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幾項大獎:《黃土地》榮獲第3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這是“第五代”第一部受到世界關注的影片:《紅高粱》所獲的第38屆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是38年來中國電影第一次打開這扇大門,而張藝謀也成為第一個捧走“金熊”的亞洲人;吳子牛導演憑藉《晚鐘》獲得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第二,中國電影跨入新的創作時代。以張藝謀為領軍人物的第五代導演,《英雄》成為引領時代的電影,內地票房達2.5億元人民幣,全球票房約合14億元人民幣,終結了內地電影市場近十年的低迷期,拉開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帷幕,開啟了中國電影“大片時代”。2016年底《長城》上映,該片是張藝謀首部與好萊塢主創團隊合作的電影,這次嘗試為國內導演團隊與好萊塢創作團隊積累了成功的經驗。

編導統考:中國電影概述


張藝謀

6第六代導演

評論界對於“第六代”的界定,基本以1990年為一個座標系。常見的名單是:張元、管虎、賈樟柯、王小帥、章明、王全安、婁燁、路學長、胡雪楊、陸川、劉冰鑑、李欣、徐靜蕾、張揚等年輕導演。“第六代”的定位更具有美學意義,這是一批迥異於“第五代”的新生力量,他們的觀念、語言和態度已日臻成熟、別開生面。

由於這批年輕的導演剛進入影壇時遭到來自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壓力,因此這一批導演製作的影片曾經被稱為“地下電影”或者“獨立電影”。由於這些影片幾乎完全按照導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來拍片,與商業電影有很大的距離,因此很難找到贊助商。也正是由於他們在藝術上的獨立性,這些影片屢屢在國際上獲獎,從而引起了觀眾的注意。比較引人注意的是,賈樟柯導演的《站臺》、婁燁導演的《蘇州河》、王小帥導演的《十七歲的單車》、姜文導演的《鬼子來了》等影視作品。

與“第五代”那種對歷史、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揮寫相比,第六代導演更關注作為個體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存狀態,這使得他們的影片在題材上具有一種“原創性”,在表層形態上力圖呈現出一種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原在感受”。普遍採用同期錄音保持現實空間的環境真實;通過大量的移動攝影建立觀眾與劇中人物相同一的視覺心理感受;以此同時,電影開始自覺地淡化演員的戲劇式表演方式,最大限度地還原劇中人物自身的職業特點,給觀眾造成一種“目擊現實”的心理感受。


編導統考:中國電影概述


賈樟柯

7新生代導演

大都在1970~1980年出生,要比第六代小10歲左右,他們大多20世紀90年代畢業於各大藝術類高校,隨後開始陸續執導影片。

新生代導演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及其作品有:

馬儷文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我們倆》;甯浩的《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黃金大劫案》;楊慶的《夜店》、《火鍋英雄》等。


編導統考:中國電影概述


甯浩

編導統考:中國電影概述

今日寄語

09 November 2018

●生長於百年動盪的歷史背景之中,每一代導演都經受了劇烈的身心衝擊和思想轉變。在一個世紀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的衍化裡,他們將個人的藝術追求和政治抱負投放於電影世界,為中國電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