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倒車的時怎麼判斷車尾和障礙物的距離?

dybxnkiedhu


倒車時,最難把握的是車尾和障礙物之間的距離,一旦突破了這一難點,那你無疑也就成了老司機了。那麼,倒車時究竟怎麼判斷車尾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呢?給朋友們介紹四種方法:



方法一:通過倒車雷達判斷。如果你的車裝有探測雷達,這就很方便了。當雷達聲音響起時,大概還有30釐米左右。如果聲音很急促,就只有10釐米左右了。

方法二:通過倒車視頻判斷。如果你的車子裝了倒車影像,這樣倒車就非常方便,後面的情況一目瞭然,沒有死角,非常方便。


方法三:通過後視鏡判斷。利用後視鏡判斷的時候,要將左右後視鏡和車內後視鏡結合起來觀察判斷,以車內後視鏡為主。當你在車內後視鏡中恰好能看見後車擋風玻璃,這時距離大概就是0.5米。

方法四:下車觀察,做到心中有數。如果在倒車的過程中,實在把握不了距離,就果斷停車,然後下車觀察,以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上車倒車。有時只觀察一遍難以保障精確倒車,你也可以反覆觀察,直到倒車到位。

方法五:請別人幫忙指揮,這也不失為一直比較高效的方法,當然最好是懂車的人進行現場指揮。
準確判斷車尾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需要你長期積累經驗才能獲得技能。上面這些方法僅僅只是一種拋磚引玉,通過這些方法的使用,更有助於你建立良好車感。只要你在倒車的過程中多觀察,多體驗,多留心,積累經驗,總結經驗,就能逐步提高水平,從而準確掌控技術。


美麗的紅楓葉


有倒車影像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倒車線的提示判斷與障礙物的距離。倒車影像中有三條線。分別表示:

紅色標線:可視為警戒線,該線底部所處的位置與車尾的距離為30釐米,不宜再倒車。

黃色標線:可視為減速線,該線底部所處的位置與車尾的距離為60釐米,可減速繼續倒車。

綠色標線:可視為安全線,該線底部所處的位置與車尾較遠,可繼續倒車。



如果沒有倒車影像則需要利用中央以及左右後視鏡來判斷,所以後視鏡先要調整到最佳位置。對於中央內後視鏡,我們要把中央後視鏡裡面的地平線映像調節至鏡子中央,把你的右側耳朵的映像調節至鏡子左側邊緣。

調整左側外後視鏡,我們要把後視鏡裡面的地平線映像調節至鏡子中央,把左側車身的映像調節至佔據鏡子右側1/4的區域;而對於右側外後視鏡,我們要把後視鏡裡面的地平線映像調節至位於鏡子高度的2/3處,把右側車身的映像調節至佔據鏡子左側1/4的區域。



然後在倒車之前利用後視鏡觀察後方所有障礙物的大致位置,中央後視鏡能看到後面大部分路面情況,最後盲區只有保險槓後面一點,這就需要一點駕駛空間感。新手不必倒的太極限,實在要倒沒把握可以下車看看,到熟練之後,對車的距離把握會更好。

車友會群主,玩越野,玩飄移,利用休息的時間親自碼字,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回答車主的各類問題,認為有用的請點贊並關注,想發私信提問的也可以一對一解答!


車問診


方法有四種:

一是通過倒車雷達判斷。現在稍微好點的車,都裝有探測雷達,當雷達聲音響起時,大概還有三十釐米距離,聲音很急促時,就只有十釐米左右了。


二是通過倒車視頻判斷。建議最好加裝倒車視頻,這樣倒車時,對後面的情況一目瞭然,沒有死角,非常方便。

三是通過後視鏡判斷。這種方法需要一定的經驗,靠不斷積累經驗來準確判斷。

四是先下車觀察,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開始倒車,倒至估算的距離即可。

總之,現在的車,既有雷達,又裝有倒車視頻,利用這些科技設備判斷距離並不難,只要心細慢倒,不斷摸索和積累經驗即可。


熙熙天下


倒車時,該怎樣判斷車尾和障礙物的距離?一般有倒車影像或雷達+倒車鏡的幫助,彈哥今天就介紹一下這兩種方法。

在有倒車影像的情況下,車主可以根據倒車線的顏色提示來判斷車尾與障礙物的距離。


倒車影像中有三條線:紅線、黃線與綠線。

綠色標線表示安全線,該線底部所處的位置與車尾較遠,可繼續倒車。

黃色標線表示減速線,該線底部所處的位置與車尾的距離為60釐米,可減速繼續倒車。

紅線表示警戒線,該線底部所處的位置與車尾的距離為30釐米,如果從影像中看到後方物體進入紅線區域,則不宜再倒車。

如果沒有倒車影像,車尾的位置可以通過雷達和後視鏡結合進行判斷。

雷達可以清晰的給出正後方的距離,但是斜後方的參照位置,需要觀察兩邊後視鏡來獲得,這時需要調整左側外後視鏡,將地平線調至鏡中央。


把左側車身的映像調節至鏡面右側1/4的區域,把右側外後視鏡裡面的地平線映像調節至位於鏡子高度的2/3處,把右側車身映像調節至佔據鏡子左側1/4的區域。

此外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汽車周圍可能存在移動的低矮障礙如小狗或兒童,如避免發生碾壓,我們需要先排除車尾後方的移動障礙物,後方平坦無物是進行順利倒車的前提。


彈個車


李老貓說車為你非專業解答各種選車用車問題

倒車的時候怎麼判斷車尾和障礙物的距離,最常規的辦法就是兩種,首先一個就是倒車雷達,這是最好用的,當車尾接近障礙物時雷達就會自動報警了,有滴滴滴的響聲發出,離的越近雷達響聲越密集,當車倒到一定程度時,雷達發出不間斷線型聲音報警,這時就說明車馬上要撞到障礙物了,立刻停止倒車,開始往前調整。



滴。。。。。。滴。。。。。。滴。。。。。(大約離障礙物還有一米)

滴。。。滴。。。滴。。。(大約離障礙物還有半米)

滴~~~(馬上撞到障礙物)

再著就是通過倒車影像來判斷,後攝像頭在倒車時會把車後影像信息顯示在中控屏或者後視鏡裡,車離障礙物越近障礙物顯示會越來越大,近大遠小嘛,當影像中已經看不到路面只能看到障礙物時就停止倒車,這時說明馬上要碰到了。



倒車雷達和倒車影像確實是好東西,一個就像人的耳朵,一個是人的眼睛,兩者配合起來會更加相得益彰,大大提升駕駛安全性和便利性。

如果車上有360全景攝像頭,其實也可以不用雷達,因為車的前後左右四周離障礙物的距離都能看的一清二楚,也是很方便的。像奇駿,榮放等日系車都是隻有360全景而沒有雷達。

當然有的人可能開車技術好,不用這些額外設備也行,通過內外後視鏡,後擋風玻璃或者側擋風玻璃,甚至把頭伸出車窗來看。但這種最原始的方式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比如晚上根本看不清,所以還是更建議把雷達倒車影像都按上,汽配城改裝也花了多少錢,更便捷安全放心,何樂而不為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你對此問題的觀點【李老貓說車】


李老貓說車


更多駕駛方面的經驗和套路,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車域無疆,裡面有不少的老司機哦。

根據以往的經驗,疆哥覺得有三種方法:

1.倒車雷達,這個方法最為簡單,一般帶有倒車雷達的車型都有距離報警,根據雷達警報聲的緊急程度進行判斷。常規的聲音是60-90mm,緊急的“嘀……”,基本是小於30mm了,不宜再倒車。

2.倒車影像,根據攝像頭的影像和標誌線進行判斷,綠色標記線意思安全,而黃色標記線是可減速繼續倒車,而到達紅色標記線,意味著離障礙物較遠了,應該及時停車。

3.藉助左右後視鏡和內後視鏡,可以用後輪或者後門把手作為參考,判斷車子尾部和障礙物的距離。


車域無疆


倒車時如何把握好車尾和障礙物的距離真的很難,這是實話,大把的老司機都不一定能拿捏到恰到好處。所以新手司機更不用為此焦慮,首先我們要明白掌握這個方法是為了讓我們好好開車,所以為了達到目的我們可以使用很多技巧來輔助,只要能把車倒好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下面就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1、倒車雷達


我認為倒車雷達的優點就是能夠主動提醒,缺點就是精度不夠、探測盲區大。比如你距離障礙物1米,這時候倒車雷達基本上就會大叫,但是你無法直觀感受到到底還有多遠,只是能感覺到很近了。更重要的是路面的坑窪倒車雷達是無法探測的,比如你後面有坑,倒車雷達是發現不了的。所以倒車雷達只能是輔助,不可完全依賴它。

2、倒車影像


這可以說是最完美的解決方案,沒有什麼傳感器能比你親眼所見更放心了。只是安裝時最好讓鏡頭稍微照到點後保險槓,這樣很容易判斷車尾距離。

3、依靠參照物


比如上圖,假設沒有停車線參考,1號車要倒車入位,又怕車尾碰到3號車,這時候可以以2號車作為參照物,可以看到如果1號車車尾和2號車車尾對齊就可以保證既不碰到3號車又可以將整個車身停入車位,而1號車和2號車長度又基本一致,那我就只管倒車,等1號車和2號車後視鏡對齊的時候這個位置就比較合適了。

再比如你在馬路邊側方停車,車位太短,你怕碰到後車,這時候你先觀察,發現路邊有一根杆子,而杆子剛好位於後車車頭前方的位置,只要你車位不超過杆子就碰不到後車,那你就可以標著杆子倒車,畢竟杆子在你側面,更容易把握與杆子的距離,只要你把握好杆子的距離那麼也就把握住了你與後車的距離。

4、儘量創造直接觀察的機會


比如倒車時扭頭,通過後車窗直接觀察,雖然看不到車位具體位置,但是比你坐在車裡看內後視鏡要直觀得多。再比如倒車時可以搖下車窗玻璃直接把頭伸出去向後看,這些第一視角所看到的情況更加直觀。

倒車是個技術活,不像科學現象告訴你原理你就懂了,倒車得練習,只看理論是不夠的,實際駕車中應該多體會多理解,慢慢地就會越來越順手。


我是故鄉的雲


分享一下個人的經驗吧,有倒車影像的我就不說了。

說說只有雷達的,根據多年吃虧經驗,停車倒庫時一定看清楚車位,裡面有沒有電線、飲料瓶、其他雜物也是要小心的,因為雷達的監測範圍只有地面保險槓周圍。倒車時會聽到滴滴滴的聲音,連續的時候表示還有距離,當滴連成一聲時,就要停車了。

此外,內後視鏡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參照物,或者通過周圍車輛的後視鏡,也可以大概判斷出自己的距離。


花生好車


1)通過倒車雷達

2)通過倒車影像

3)通過車內後視鏡


4)通過旁邊的車輛


箭驚風


如果沒有倒車影像,倒車雷達,可以根據一下幾點判斷。

1,尾部剎車燈的亮度,越亮就離障礙物越近。

2.倒車鏡,可以判斷。

3.後視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