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價格大起大落,我們還能回到金本位嗎?

馬克思說過,“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小時候死記硬背的這句話,如今想來卻很有道理。金銀作為貨幣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貨幣史一樣長。一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松任性地關閉了美元兌換黃金的窗口,貨幣才和黃金分開,史稱“尼克松衝擊”。

其實,即便在“尼克松衝擊”以後,貨幣依然沒有完全和黃金脫鉤。你看,各國的央行還都將黃金作為重要的儲備資產,大量儲備黃金。國際上一有風吹草動,黃金價格立即大漲。常言道:“盛世古董,亂世黃金”,黃金作為最重要的避險資產的理念,可謂深入人心。

那麼,黃金作為一種投資手段,回報到底如何?其實,在過去200年左右的時間裡,黃金的表現並不好,甚至可以說很差。根據羅波特•巴羅和桑傑•米斯拉的計算,在過去大約200年的時間裡,投資黃金的收益率都是很低的,遠遠低於投資股票和債券的收益(圖1)。從1836到2011這200年間,黃金的實際年化收益率,就是扣除了通貨膨脹之後的年平均收益率,只有1.12%。這是什麼概念?也就是和短期美元國債差不多,遠遠低於股票的年均7.4%和長期國債的年均2.9%的收益。

投資黃金不僅收益低,而且風險高。在這不到200年的時間裡,黃金收益率的波動率為13%,比股票的16%略低,比10年期國債的7.66%高出將近一倍。要知道,股票和國債的收益率可是黃金收益率的7倍。投資黃金的風險收益比,可謂很低。


黃金價格大起大落,我們還能回到金本位嗎?

總體看,投資黃金的長期收益很低,風險卻很高,真不知道“避險資產”的名聲是怎麼來的。白銀也好不到哪裡去。投資白銀的長期收益和黃金差不多,風險還要高一些。實際上,投資金銀的長期表現是最差的。

不過,也有好消息,而且這好消息發生在最近40年,也就是“尼克松衝擊”以後。倘若看1975年以來的投資收益,黃金有大幅的提升,從1.12%上升到3.98%,上漲將近4倍。白銀也有相應的上升,從1.23%上升到5.11%,超過了4倍。相比較而言,股票和長期國債的回報率並沒有明顯變化。這樣一來,近年來黃金的投資收益是相對上升了。

仔細看黃金價格的時間序列的話,近年來黃金價格的上漲,就更加明顯。圖2顯示,從1800-1970這漫長的170年裡,黃金的實際價格不僅沒有上漲,還下跌了一半左右,波動也不是很大。黃金價格的長期低迷,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1970年代以後,黃金的價格規律大變,由以前的不慍不火,變成了大起大落,令人大跌眼鏡。1970-1980年十年間,黃金的實際價格上漲了6倍左右。考慮到這10年間的美國的通貨膨脹比較高,實際的漲幅就更大。1970年的時候,黃金的官價是35美元每盎司,市場價高一些。到了1980年,黃金曾經衝過850美元每盎司的高點。短短十年,名義價格上漲超過20倍。


黃金價格大起大落,我們還能回到金本位嗎?

不過,好景不長。1980-2000年間,美聯儲拋售黃金,捍衛美元,黃金價格經歷20年的熊市,名義價格從1980年850美元的高點,一路下降到1999年250多美元的低點,下降了三分之二還要多。進一步考慮通脹的因素的話,則下降幅度更大。2000之後,黃金迎來了又一輪牛市,2011年曾經達到1900美元的高位,目前報價1100美元左右。

那麼,為何近年來金價大起大落?其實也不難理解。1970年代以前,黃金作為貨幣的錨,是貨幣發行的基礎。黃金的供給穩定,貨幣的發行也穩定,金價也相對穩定,這是一套自洽的體系。1970年代以後,貨幣發行脫離了黃金的約束,印票子成為各國央行難以抵抗的誘惑。這樣一來,更多的票子追逐更少的黃金和其他資產,金價的大起大落,也就難免了。

由此引出的問題是,黃金在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更具體而言,人類的貨幣體系,能夠回到金本位嗎?看起來很難。原因很簡單,黃金價格如此大起大落,已經不滿足價值穩定的要求,不適合作為貨幣的基礎了。倘若各國的貨幣發行要回到以黃金為錨的金本位體制,談判成本之高難以想象。而且,黃金必將面臨更加嚴重的投機交易,黃金價格將更加不穩。開弓沒有回頭箭,在“尼克松衝擊”之後,我們就再也回不到金本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