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古寨文化景觀

赤石古寨文化景觀

赤石是海陸豐地區集中保存古寨最多的地方,其中尚存部分寨牆與門樓遺址的有上城、下城、白花寨、明溪圍、下圍寨、牛湧巷、新寨、三江樓、金石寨、馬龍圍、王京埔、急水門等十二座,寨牆與門樓基本保存完好的有新城、羊坑、秋塘等三座,保留原生態的有新厝林寨,湮沒的有碗窯寨、下壩城、畲仔闕、思君塘、含頭嶺等等。這些獨特的古寨資源在海陸豐民居建築中獨樹一幟,是研究民族遷移、民間風俗、人文地理和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值得整合包裝,重點推介。

赤石古寨文化景觀

赤石為什麼能夠集中地保存著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呢?我認為至少有三大因素值得探討:

第一,與古代交通要道有關。赤石是西出海豐的重要門戶,是廣州到福州陸路交通的必經之路,有羊蹄驛道穿境而過及鳳河官渡橫越深涌,間有東都嶺、雙宮嶺、布格嶺等古商道交匯穿梭,連接歸善、長樂等縣境。水運發達,港埠通海,有利於海鹽山貨的貿易往來,有利於聚集移民,編織人氣。

第二,與獨特的地理環境有關。赤石四面環山,群峰疊翠,有大安峒、明熱峒、明溪峒、四大鄉四塊盆地,孕育了明熱河、明溪河、大安河三大水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物產豐富,是一處適合耕作漁獵、休養生息的樂土。

第三,與邊境防禦欠缺有關。赤石遠離縣城,瀕臨歸善邊境,在盜賊橫行、倭寇入侵及朝代更迭的風雨中,在羊蹄嶺和觀音塘汛駐兵薄弱的情勢下,賊匪過境搶掠打殺,縣城兵力往往鞭長莫及,容易造成了生靈塗炭,人心惶惶的動盪局面。

赤石古寨文化景觀

由此,先民為了保衛財產家園,就地取材,用沙石建造了集防禦功能與居住功能於一體的固定建築。

赤石古寨有什麼特點,我們試圖探討它的共性:

一、赤石古寨的建築形式有別於興梅客屬地區圓形的圍龍屋,表現為方形寨且四角絕大多數配套“四點金”敵樓,這似乎與赤石特別的地理環境有關。赤石四面環山,狀若圓盆,建設方寨與遠山恰好呼應“內方外圓”的地理格局,具備天、地、人和諧統一的文化內涵。

赤石古寨文化景觀

二、赤石古寨不限於獨姓而居,這又與其他地方的圍寨聚族而居、一座古寨往往就是一個大家族不同。雜姓而居注重的是平等謙讓,和諧共處,表現為先入正祠,後入偏祠或無祠。且越早的古寨越是雜姓,反映先民一種包容性與對外共同的防禦性。

赤石古寨文化景觀

三、赤石古寨多數肇始於宋元之間,且原住居民不知消失何方,這有可能與宋元或明清朝代的更替有關、與兵禍賊患或瘟疫病毒有關,例羊坑寨原住劉姓,馬龍圍寨原住鍾、傅、範姓,新城寨原住簡、葉、董、鍾、郭等二十四姓。

四、赤石古寨幾乎臨水而居,既方便生活及灌溉,又利於運輸和捕撈,適合自然生產。

赤石古寨文化景觀

五、赤石古寨建築就地取材,寨內寨外的巷道採用當地的河卵石鋪設,城牆和民居採用石灰(鹹淡相間的赤石河適合生蠔養殖)、河沙、卵石等材料摻和糯米漿與紅糖夯雜壘築而成。

赤石古寨文化景觀

六、赤石古寨較重視風水格局及崇祀多元神廟。幾乎所有古寨都有相應的地理名稱,例秋塘為蝶地,新厝林寨為睡牛地;古寨前面大都挖有半月形明塘,既在實用上可以消暑降溫與養殖禽魚,又在心理上追求財丁兩旺及消災化煞。門樓、後樓或寨內建有灶神,先民信什麼就敬祀什麼,顯多元化崇拜。

頗為可惜的是赤石古寨與赤石境內其他景點一樣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與開鑿於漢代的羊蹄嶺古驛道九龍峰譚公爺廟、海豐古八景之一的“鳳河晚渡”、桃花源攝影基地大安峒紅四師革命遺址明熱峒古溫泉,以及銅鑼湖山水底山等自然風光進行統籌規劃,並結合生態農業配套開發,赤石必然成為省內多樣性旅遊的熱點品牌。

赤石古寨文化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