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詩經》,優雅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走進《詩經》,優雅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歷史長河中,經歷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經過了大浪淘沙,在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時,儒家思想有了快速的發展,《詩經》在西漢時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辦學時,《詩經》為必修課,被儒家尊為“五經”之一,並沿用至今。

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兒子孔鯉時說過一句話: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不學《詩經》,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

孔子評價《詩經》最著名的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表達了一句話了概括《詩經》,就是思想純正;

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弟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由於詩歌言語生動含蓄的表達方式,詩經內容上主要反映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世態人情、民俗風習等都有形象的表現,活靈活現化成一軸巨幅畫卷,在歷史的長河中徜徉,感受當時百姓的日常生活、生活起居、七情六慾,於千百年來,一次次引起人們的共鳴。

走進《詩經》,優雅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詩經中有很多愛情詩,在《詩經》《關雎》中“窈窕淑女,琴瑟有之”,把男女之間愛人相敬如賓的關係比作琴瑟,“琴瑟和鳴”般的男女互補關係,是最為美好的和諧夫妻關係。《關雎》作為《詩經》的第一篇,是因為夫妻是一切人倫的開始,表明儒學對男女婚姻以及家庭的重視,家庭的穩定和和諧也會影響到國家的穩定和諧,《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表達了對美好婚姻、美好的家庭的祝福。

在古代,淑女和君子才是絕配,淑女的“淑”字,本是水的意思,像水一樣潔淨的女子才被稱為淑女。淑女是美好的詞,而在今天像“淑女”“詩人”等又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

孔子評價《關雎》:《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意思是說:《關雎》這首詩,快樂卻不是沒有節制,悲哀卻不至於過於悲傷。實際上也反映了儒家強調的“克己復禮”謂之仁的思想,有說法說這種克服自身的慾望而達到禮的要求是對人性的泯滅,要求每個人都能達到聖人的高度,這在現在人看來是非常反感討厭的。

走進《詩經》,優雅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其實若能瞭解一些古代聖賢的慎獨修行的思想,便能瞭解,君子對自己的要求首先要慎獨,君子對自己的要求是向聖人看齊,並且知行合一的嚴格要求自己,不斷的修行自己,以自身的行為去潛移默化的影響周圍的人,這種向“聖人”修行的高度並非是聖人對別人的強加思想,而是自己首先要做到。現在的社會大環境,人們太過於追求自由,忽略了責任和義務,太注重講經濟和賺錢,不太問什麼是道德,因而儒學思想與現實結合的思考,也會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看法和答案。

儒家所追求的“道”,不是超越萬物的概念,而是世界萬物之間的互相關係,不斷性或者連續性,萬物的變化運動來自於偶對事物的互系,也就是陰陽之間的相反相成,相悖不斷的關係。而孔子的“仁”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定義,更為實際的是人與社會適當的關係,人與人互相尊重對待的平等正當關係。

因而,我們今天在面對自己的人生各種處境時,會有快樂,也會難免遇到挫折,但也不必太過將情感過分的放大,承認客觀發生的事實,世上本身有許多的環境和事物是我們個人無法更改的,也承認自己本身的缺陷和處境,遇到挫折和打擊時,可以悲傷,卻不必過分沉溺其中,不過分貪求執著自己所缺憾的東西,讀《詩經》中的詩歌,真切的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感受含蓄的優雅和美妙。因而,瞭解《詩經》,結合儒家內省修養思想,學著一種溫柔的美好態度,坦然、優雅的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走進《詩經》,優雅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詩經》的主要文學成就及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①抒情與寫實的統一

開創了抒情詩的傳統。《詩經》開闢了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在內容上,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詩經》從各個方面描寫了我國西周數百年的社會歷史生活,真實、深刻、廣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直接坦率,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勞動和生活、喜愛和憎恨、痛苦和希望。大、小雅開創了政治詩的傳統。《詩經》中表現出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如屈原的《離騷》中兼具了國風、“二雅”的傳統,也繼承了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及漢樂府詩緣事而發的特點。

《詩經》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歷代的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過向民間文學學習,豐富自己的創作。

走進《詩經》,優雅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②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開啟了我國是個創作的基本手法。

賦,敘述白描法。指的是一種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在賦、比、興三者之中,賦是基礎。

比,比喻象徵法。比喻或者比擬,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以此物言彼物。如《衛風·碩人》中運用一連串的比,描繪莊姜之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興,發端聯想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先用他物起頭,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中的許多優秀作品,藉助於“比興”的手段,表達詩人的主觀情志,達到象徵寄託或情景交融的目的,描繪楚楚動人的藝術境界。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後世文學提供了成功的藝術借鑑,以及形成了我國文學韻味悠長,含蓄蘊藉的民族特色。

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走進《詩經》,優雅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③復沓的章法和以四言為主的句式。

復沓的章法是《詩經》的顯著特點。《詩經》中常出現的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的重沓結構,即各章詞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換中間的幾個字,反覆吟唱,讀起來又顯得迴環往復,節奏舒捲徐緩。

從句式來看,《詩經》中的詩,90%以上是四言句式,也有一些突破此定格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在整齊中顯出參差錯落之美。

《詩經》的句式特點是由音樂性決定的,因為《詩經》中大部分作品是由樂官蒐集而來並加以整理修改的民歌或是由周朝留存下來的祭祀饗宴的樂歌。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詩經》對我國後世詩歌體裁結構、語言藝術等方面也有深遠的影響。曹操的《短歌行》《觀滄海》、陶淵明的《歸鳥》《勸農》等人的四言詩創作直接繼承《詩經》的四言句式。

走進《詩經》,優雅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