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虛實莫測”之下數字媒體的思考;布德爾雕塑的再審視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OCAT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的“虛實莫測:抵抗真實的真實時代”展出伴隨數字媒體出生和成長的一代人的思考;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迴歸·重塑:布德爾與他的雕塑藝術”重新審視布德爾迴歸古希臘羅馬神話題材而創作的作品;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莫奈與建築”,剖析莫奈作品中的批判性。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虛實莫測:抵抗真實的真實時代

地點:OCAT當代藝術中心 上海館

展期:2018年4月8日-6月10日

票價:免費

點評:相比於此前的“.com/.cn”展,以影像為主體的新媒體展覽“虛實莫測:抵抗真實的真實時代”具有更高的觀賞性和思考價值。展出作品直至伴隨數字媒體出生和成長的一代人,什麼是真實和虛擬的邊界,影像在構建他們所認知的世界中又扮演著怎樣的作用?

評星:三星半

不久前,一場由沉浸式影像、聲音裝置及攝影作品交織而成的展覽“虛實莫測:抵抗真實的真實時代”在OCAT上海館開幕。展覽的內容,很大程度上聚焦在“寄居”於互聯網的人群——數字原生代,作品的主角往往是由兒童和青少年扮演,他們參與和主導的看似有趣的遊戲,無不觸及到所謂“邊界”問題。

在影像作品《Cambeck》(2001)裡,四個小男孩,面朝非洲安哥拉的大海,“坐進”一輛由沙坑組成的汽車裡玩耍。他們模仿成年人的說話方式,談論美國的“美好生活”。這些因戰亂、貧困和失業被迫背井離鄉的家庭的孩子們,期望離開貧民窟後,能住進一所四面圍牆的房子、坐在豪車裡環遊世界。男孩們天真、無邪的對話與他們所處的現實生活形成鮮明對比。

评展|“虚实莫测”之下数字媒体的思考;布德尔雕塑的再审视

比內爾德·胡塞恩,《Cambeck》(作品截圖),2011,高清錄像,2分30秒,作品和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在短片《現場遊戲》(2008)中看到:暴力隨著互聯網的傳播已經滲入到日常的視覺文化中,甚至“染指”了純真的兒童遊戲。短片中,一群孩子在森林裡玩捉迷藏,瞬間,遊戲中的孩子遭遇了真實而激烈的伏擊,受傷倒地;另一部影片則呈現了一所高中經歷1999年槍擊慘案後,一位經典漫畫人物站在數碼圖像模擬的學校食堂裡,默默朗讀著互聯網上有關慘案的留言和評論;2017年剛剛在德國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上展出的影像,再現了一場網吧槍殺事件,觀眾可以通過數據、案件的信息瞭解過去,以及被掩蓋的社會問題。

事實上,命名為“虛實莫測”的展覽,並不是刻意區分那些混淆的邊界,或者討論邊界在人們認知世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它更多的是通過不同層次的“真實”來觀察當下的社會、政治及個人的經歷。這種新界定的複雜的“真實”,創建了有關“人”“社會”和“常態”的定義。數字媒體世界出生和成長的一代人對真實世界的感知大多源於互聯網,或許這個議題能在展覽討論的語境下顯出獨特的價值。(文/陸斯嘉)

评展|“虚实莫测”之下数字媒体的思考;布德尔雕塑的再审视

邦尼·羅傑斯,《與格斯琳恩·梅姆布蘭在科倫拜餐廳裡誦詩》作品截圖,2014,動畫電影,19分30秒,作品和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迴歸·重塑:布德爾與他的雕塑藝術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點評:民國時期,大肆引進西方現代派之時,仍然心繫古典情懷;如今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通過展覽“重新審視布德爾迴歸古希臘羅馬神話題材而創作的作品”,語境不同,心氣不知還一致否?

評星:四星

雖然名聲難以比肩其師羅丹,但布德爾的雕塑藝術也名享譽海內外。作為高級別的合作項目,本次展覽呈現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巨大的一層展廳,其場面宏大,裝飾典雅,可以想見不菲的布展費用。展覽以灰色、白色兩色為設計底色,襯托青銅雕塑的質感,協調而低調。

入口處有一圓形展臺,上有布德爾的標誌性作品《弓箭手赫拉克勒斯》(1906-09),作為展覽的開篇與題眼;此入口亦為出口,再走遍所有展廳重回這裡時,再看圓形展臺上的同一件雕塑,感觸已經不同,深感其魄力與感染力。人體肌肉的塊型和石頭的質感凸顯著英雄的勇氣,而手部做了放大的特殊處理,雖然和頭部不太相稱,但也因此力感十足。

评展|“虚实莫测”之下数字媒体的思考;布德尔雕塑的再审视

《弓箭手赫拉克勒斯》,1906-1909

令人印象極深的是,展覽全面記錄了布德爾創作的過程——通過手稿、水彩畫、照片、雕塑模型,以及雕塑完成的青銅澆築作品——這些過程性的文件文稿全都來源於布德爾博物館,可見其整理工作的紮實。這也著實為雕塑展覽的“單調性”增添了很多立體的感觸。在一張工作室的照片中,我們能分辨出《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的小型模型,以及有著立體派風格底座的《戰神阿波羅》。

评展|“虚实莫测”之下数字媒体的思考;布德尔雕塑的再审视

《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的模特

评展|“虚实莫测”之下数字媒体的思考;布德尔雕塑的再审视

布德爾的工作室

展廳入口有布德爾的簡單的年譜。縱覽整個展覽,除了第一模塊“布德爾的創作之源”是概括性描述,其他六個單元全都是具體的作品及其創作過程的記錄,即通過個案(女性雕塑和古希臘人物題材)來表達布德爾對“古風”的繼承和個性的創新,並把他置於完美融合古典與現代的藝術高位。其中,英雄題材飽含雄強之力和崇高之美,而女性題材如《果實》、《帕拉斯》則有溫婉柔和一面;再者,《珀涅羅珀》所表現的女性,卻是長袍拖地、下肢壯碩,又是一重豐腴之美。

评展|“虚实莫测”之下数字媒体的思考;布德尔雕塑的再审视

展廳現場及《珀涅羅珀》的背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一則跟我國美術界相關的往事:劉海粟1929年在歐洲遊訪,在巴黎和傅雷與張弦等人得知了布德爾去世的消息,心中震動;後幾人同行,參加了於布德爾工作室舉辦的喪儀,瞻仰大師遺容。記錄喪儀場景之外,劉海粟不忘盛讚他的雕塑,指出他“超脫到建築化的傾向”,避免了羅丹其他學生共犯的“印象派萎靡的弊病”,這正在於布德爾能溝通“近代藝術的顫動與愛琴海文化的聖潔”,結合“文藝復興的偉大與奧林比亞的沉靜”。顯然,在藝術現代性的突破之上,劉海粟所感同身受的正是布德爾的古典情懷——而這與劉海粟這一階段對中國古典藝術的追尋也息息相關。

民國時期,大肆引進西方現代派之時,仍然心繫古典情懷;如今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通過展覽“重新審視布德爾迴歸古希臘羅馬神話題材而創作的作品”,語境不同,心氣不知還一致否?(文/小羊)

莫奈與建築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展期:2018年4月8日-6月10日

票價:20-22英鎊

點評: 揭示了莫奈內心深處的靈魂,表明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不僅僅是為了逃避現實。在一個工業化日益滲透而對人性和情感的關注日益淡薄的時代,他表達了對人類生存的渴望,以及對人性迴歸的呼喚。

評星:五星

“莫奈與建築”回顧展是近二十年來英國首次舉辦全部展品均為莫奈畫作的展覽,也是首例從建築角度解讀莫奈作品的展覽。乍一看,這個展覽似乎只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好讓公眾又一次沐浴在莫奈畫中那無與倫比的光影之下。然而與過去的莫奈作品展不同的是,此次“莫奈與建築”回顧展也許真的能讓你看到莫奈嚴肅、深沉的一面。《法國聖阿德列斯街道》作於1867年,畫面上斑駁的銀灰色雲朵,即使在今天看來還是如此鮮活生動——包括它在內,此次“莫奈與建築”回顧展共展出了78幅畫作,分為“鄉村風景”“現代城市”“神秘遺蹟”三個部分進行展出,作品的時間跨度包含了莫奈從19世紀60年代中期的作品直到1912年為止的威尼斯系列畫作,其中的許多作品都讓人歎為觀止。

评展|“虚实莫测”之下数字媒体的思考;布德尔雕塑的再审视

莫奈,《煤炭裝卸工》,1875

在19世紀,建築被賦予了一種道德的力量。在一個快速工業化的世界中,古老的建築又重新獲得了重視。人們將倖存下來的中世紀建築——例如建於13世紀的瓦倫蓋維爾教堂——視作被資本主義毀滅的群體歷史的寶貴遺存。當時的英國藝術評論家兼社會活動家約翰·羅斯金認為,這場中世紀文化復興運動具有明確的反資本主義意味。而在法國,這種通過復興中世紀建築來表達反資本主義精神的風氣則體現在當時的著名建築師Eugène-Emmanuel Viollet-le-Duc以一種激情且富於想象力的方式修復了中世紀地標建築——巴黎聖母院,以及1875年開始建造的新型中世紀建築,巴黎聖心大教堂。

评展|“虚实莫测”之下数字媒体的思考;布德尔雕塑的再审视

莫奈,《瓦倫蓋維爾教堂》,1882

《瓦倫蓋維爾教堂》畫中熱烈而夢幻同時又帶著肅穆的筆觸,是這次展覽的第一大線索,我們從中可以隱約窺探到莫奈與約翰·羅斯金的觀點趨於一致的端倪:他們都夢想著一個近似於社會主義的中世紀,在古老的教堂和破敗的磚石上,依稀還能瞥見曾經那失落天堂的痕跡。而當我們在莫奈對於古老的小鎮、橋樑和教堂的溫柔幻想中徜徉一陣之後,突然之間,我們來到了充滿現代氣息的巴黎——第二大線索就此出現了。

廣為人知的是,莫奈和一些與他志同道合的印象派畫家在1874年一起舉辦了他們的首次展覽,以讚頌現代的中產階級城市生活。然而“莫奈與建築”回顧展則向世人展示了一個非常不同的莫奈,一個對工業化的世界感到深深擔憂,並對由工業化而產生的社會不公而感到極為震驚的莫奈。拋開對光怪陸離的大城市的膚淺讚美,在莫奈1873年的繪畫作品《卡普西奈大街》中,巴黎彷彿是一個夢魘——街燈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上方散發著刺目而冷酷的光,穿著黑色衣服的人群像昆蟲一樣迷茫地徘徊著,而高處的一個陽臺上,兩個戴著帽子的人眼神冰冷地看著下面這一切。

评展|“虚实莫测”之下数字媒体的思考;布德尔雕塑的再审视

莫奈,《卡普西奈大街》,1873

除此之外,這個令人驚歎且出乎意料的展覽還將為觀眾呈現其他一些莫奈最偉大的作品,以進一步展現莫奈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態度。莫奈創作於19世紀90年代早期的一組對於魯昂大教堂的哥特式外觀的繪畫,可以說是一系列讓人展開無盡想象的奇蹟。從相當遠的距離看過去,這些畫散發著一種詭異的氣氛,看起來像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照片,讓人感覺這些畫彷彿是莫奈受到以這座莊嚴的建築為主題的棕褐色明信片的啟發而創作的。當你儘可能地走近去看時,這種幻覺又被畫布上那些暗啞粗糙、抽象又充滿野性的色彩所打破。

评展|“虚实莫测”之下数字媒体的思考;布德尔雕塑的再审视

莫奈,《魯昂大教堂》,1894

“莫奈與建築”回顧展揭示了莫奈內心深處的靈魂,表明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不僅僅是為了逃避現實。在一個工業化日益滲透而對人性和情感的關注日益淡薄的時代,他表達了對人類生存的渴望,以及對人性迴歸的呼喚。(編譯/張藝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