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洋廠長”對改革開放的貢獻

第一位“洋厂长”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文 / 周夢蝶 校對 / 黃語心 字數 / 2006字

第一位“洋厂长”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導讀

2018/12/24

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有10位外國友人被授予了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習近平等領導同志為獲獎人員頒獎。這十位外國友人究竟是誰,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又有什麼樣的緣分讓他們得以獲頒這一獎章?

這十位外國友人分別是阿蘭•梅里埃、威爾納•格里希、克勞斯•施瓦布、松下幸之助、大平正芳、李光耀、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斯蒂芬•佩裡、莫里斯•格林伯格、羅伯特•庫恩。

第一位“洋厂长”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威爾納·格里希

當他獲得這個殊榮時,已經離開人世十五年了。

在12月18日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一位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的友人或許不為人所熟知。他的名字叫威爾納·格里希。

他的前半生都未與中國產生交集,直到1983年,鄧小平的一次談話之後,媒體才注意到了格里希,這位中國國營企業首位“洋廠長”。

1983年7月8日,在“利用國外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談話中,他明確提出把引進國外智力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方針,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講話鼓勵了投身改革開放事業的中國要“尊重人才的價值,大膽使用外國人才”。於是同年8月,中央成立了引進國外智力領導小組。

於是格里希成為了中國第一位“洋廠長”,在兩年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中國國企改革、對中德合作和友誼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對外開放,不僅是對國外的資本,更要在人才引進上吸引更多的國外優秀人才來華,參與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正是這個契機,已經65歲,在工業領域有著豐富履歷的德國退休專家威爾納·格里希生平第一次來到中國。

第一位“洋厂长”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格里希受聘為武漢柴油機廠廠長

年僅十五歲,格里希就在德國曼海姆的海利希·蘭茨公司接受裝配鉗工/技術員培訓,隨後分別在曼海姆機械技術專科學校夜校和達姆斯塔航空技術工程師學校學習。畢業後他在德國空軍從事飛機檢驗和修理。1946年,他在東德託依林根擔任助理工程師,從事生產農具和小型機器的工業活動。1961年,他前往埃及擔任黒盧旺飛機推進器製造廠的主要部門負責人。1969年返回德國後,在卡爾斯魯厄和研究中心擔任反應堆核技術設備和核燃燒元素的驗收工程。

他是德國退休專家組織(SES)派往武漢的第一批3個外國專家之一,來到武漢柴油機廠進行為期4個月的考察,並義務擔任技術顧問。後來他更受聘成為這家國企的廠長。1984年格里希成為我國國營企業的首位“洋廠長”。

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膽的決定,甚至幾乎沒有國內媒體敢於報道。而國外媒體則評論說,引進格里希是中國對外開放和改革進程中“一件令人吃驚的新聞”。

上任之初,格里希就對當時積重難返的武漢柴油機廠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他到這裡之前,這家國企生產水平落後,鑄件的廢品率高達30-40%,鑄造水平僅相當於德國在1938年左右的水平。而當時世界上的領先水平是能將廢品率控制在5%。

更嚴重的是管理上的混亂,根據他所說的,工廠的員工對待工廠缺乏感情,常常有人在崗位上看報,遲到早退,有的質量檢察員連遊標卡尺也不會看。

他要做的就是改變武柴乃至中國國有企業這種管理落後、質量低劣的面貌。正如他所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要把他全部的知識貢獻給武柴。

其實在今天看來,他對武柴的改革無非就是反覆強調著嚴格的管理和對質量的重視。他每天視察工廠都會帶著三樣東西:遊標卡尺、吸鐵石和白手套。卡尺用來檢測零件的精度,吸鐵石用來檢查機器裡是否有鐵屑,白手套用來看機器是否清潔。他每時每刻都將產品的質量放在第一位。

第一位“洋厂长”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格里希巡視工廠

他會對著員工說:“你會把你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為什麼就不能把你生產的產品也打扮得漂漂亮亮呢?”他也會說:“我們的產品哪怕只有1%的不合格,到了消費者的手裡就是100%的不合格,所以我們要追求質量的零缺陷。”

他詳盡的工作日誌透露了德國人的細緻和嚴謹。日誌中,他反覆提到的是避免髒物和灰塵落在機器零部件上、吹掃檢查、零件分類等細節問題。只有在細節上的吹毛求疵,才能換來質量上的飛躍。

為了提高工廠的管理水平,格里希在上任不久就罷免了嚴重失職的總工程師和檢驗科長,並將一批能幹的技術人員調到質檢部門。他給每個質檢人員發一套紅衣服,讓他們在廠裡擁有與廠長同等的質量否決權。同時,他還規定從廠長到管理幹部都要到車間和現場解決問題,不能坐在辦公室裡瞎指揮。他的“吹毛求疵”為他贏得了“質量先生”的美譽。與他相對的,原本在廠內吃著大鍋飯,拿著鐵飯碗的“差不多先生”被一一改變。

第一位“洋厂长”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格里希

短短兩年,他把國外以質量、市場為核心的管理理念引進到中國,他親自撰寫26萬字的企業機構設置和勞動組織方案,把工廠的行政管理系統設計成一個精幹高效的網絡,實行以崗為核心的結構工資制。他在武柴的改革對上個世紀末面臨迫切改革需要和壓力的中國國企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參考。

他的理想主義已經與實幹精神緊密糅合,用嚴苛的標準實現著他為中國改革事業作貢獻的抱負。

就是這麼兩年,武柴出產的柴油機清潔度從5600毫克降到了100毫克以內,主軸承蓋的廢品率從50%控制到3%以下,使用壽命由3000小時增加到6000至8000小時。武柴的產品得以向東南亞7個國家批量出口,年出口量達到5000臺。

可惜人走政息,格里希卸任後,他一手建立的質量檢測制度很快瓦解,武柴迅速走向虧損、倒閉的不歸路。以致於在2000年格里希最後一次來到武漢時,竟沒有隨行人員敢告訴他武柴最終的下場。這位對武柴眷戀至深的老人最後也不知道他曾燃燒過生命中最後激情的企業已經在1998年完全破產。

儘管如此,他對中國國企改革、對中德合作和友誼作出的貢獻還是讓他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獲得了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第一位“洋厂长”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矗立在武漢漢正街都市工業園中的威爾納·格里希銅像

12月19日下午,威爾納的兒子伯恩特·格里希把這枚獎章佩戴在武漢市漢正街都市工業園中的威爾納·格里希銅像上。

·END·

今日作者

第一位“洋厂长”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第一位“洋厂长”对改革开放的贡献第一位“洋厂长”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