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餘生要麼是孤獨,要麼就是庸俗

  • 點擊右上角【關注】榴蓮頭條號
  • 本文共852字,閱讀全文約5分鐘
叔本華:餘生要麼是孤獨,要麼就是庸俗

亞瑟·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

德國著名哲學家,被稱為“悲觀主義哲學家”,著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

叔本華:餘生要麼是孤獨,要麼就是庸俗

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 叔本華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現在獲取知識與新認知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一個人雖然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大量的知識;但是能否像古人那番智慧呢?

因為人與人之間天性的不同,導致有的人熱愛「思考」,有的人喜歡「閱讀」。

閱讀是把某些外來、異質的思想強加於我們的頭腦

所以既非出於本能,亦非因為喜歡。

正如蒲柏所說,他們始終是:不停地閱讀別人,卻從來不會被別人閱讀。

閱讀別人的思想,如同吃別人的殘羹剩飯,或穿陌生人丟棄的舊衣。

有時因為閱讀而趕跑自己原創的思想,不啻是冒犯神靈的罪過。

叔本華:餘生要麼是孤獨,要麼就是庸俗

只有通過自己獨立思考獲得的知識,才能融入我們的思想體系,成為整個思維體系的一個鮮活部分,並與整體保持一種完整、堅實的聯繫。

就像我現在告訴你的也並非全部屬於自己所做,但我通過大量的閱讀;然後在閱讀當中去思考;去帶著問題去看這本書,或者這篇文章。

單純的經驗和閱讀一樣,並不能取代思考。

純粹的經驗和思考的關係,猶如進食之於消化吸收的關係。

有思想之人的作品與其他庸人作品的區別,就在於它主題鮮明、內容明確的特點,及由此而來的清晰、流暢。

因此,每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領域內全然是位君主。

叔本華:餘生要麼是孤獨,要麼就是庸俗

叔本華語錄

在這世上,除了極稀少的例外,我們其實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是孤獨,要麼就是庸俗。

我願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原在暴風雨中艱苦的鬥爭中鍛鍊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裡度過自己的一生。

思想真正的平靜,靈魂深處的安寧以及身體的健康,所有這一切是世間所能給予的最大的幸福,而這一切也只有在中獨居才能獲得。並且,這種平靜和安寧作為一種持恆的心境,唯有身處絕對幽靜之處方可到達。

我們為達到與他人相似、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絕大部分的自我。當然,為此代價,我們獲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個人越有價值,那他就越會發現自己這樣做實在是得不償失,這根本就是一樁賠本的買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