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患病學生,為何連老師也失去共情能力

11月20日,福建泉州惠安縣的一位家長在朋友圈發文,直指在惠安縣淨峰鎮蓮城小學讀六年級的兒子小周因患淋巴腫瘤遭遇歧視——不僅座位被隔離在教室最後面,語文老師更是百般刁難,先是不讓兒子進班級唸書,更是連續三次不讓兒子參加考試。


歧視患病學生,為何連老師也失去共情能力


在最初的報道中,對於為何不讓小周參加考試,校方解釋稱,因為小周是轉校,當時沒有準備孩子的卷子。但這個說法缺少說服力,其一漏發試卷是連續三次,其二小周的三次數學考試一直正常。考慮到語文老師是副校長,且在小週報名時,與其家長髮生過一次衝突,此舉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刻意刁難,歧視作為淋巴腫瘤患者小周。

退一步來講,即便校方所言屬實,老師的處理也存在失當。小周9月份就轉校過來,從轉校到考試中間有足夠的時間,完全能夠增印試卷。哪怕無法增印,如校方事後所言,“可以複印一下其他孩子沒有寫過的卷子給這個學生”,而非無動於衷,還故意安排他坐最後一排。

轉學前的小周,已經經歷了一年的痛苦手術和化療,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本著照顧弱者考慮,更應該在細節的處理上盡善盡美,避免傷及學生脆弱的心理。此外,九年義務教育本身是學生的法定權利,當事老師在報名時與小周家長髮生爭執,質問“你一個生病的人還來學校讀書幹嘛”,已經是一錯,在後續教學環節區別對待,更是錯上加錯。

醫學上淋巴腫瘤沒有傳染風險,這點簡單常識,並沒有太複雜的認知門檻,稍微在網絡上檢索就能知曉。但在小周剛入學的階段,一些家長打聽到他曾經患病後,紛紛不敢讓孩子去上課。家長對孩子健康風險擔憂可以理解,哪怕這種擔憂矯枉過正,但引導的責任很大程度在於學校,如果一開始校方就能釋疑解惑,便不至於上演後續的歧視風波。

小學階段往往是孩子價值觀重要的型塑期,同情心、同理心,平等待人等等,這些人格養成的要素,重要性不比書本知識低。如果肩負教書育人天職的老師,率先垂範的方式,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來看待本不具備傳染病的康復患者,那它營造出來的教育氛圍,只會助長歧視心態的盛行,讓其他學生從小在心中植入偏見。

經歷過疾病和化療的孩子,身體已經受到了深度摧殘,而來自外界的偏見,最終往往還會導向冷暴力,致使孩子心靈受到傷害。一方面,讓欺凌正當化,甚至衍生為針對弱者的暴力;另一方面,那些被歧視的弱者因為遭遇不公正的待遇,仇恨的火焰會越來越重,加劇社會戾氣。

可怕的不只是病,更是歧視的眼神。不論如何,這個社會需要有足夠的共情能力,善待小周這樣的弱勢群體。與受教育權利一樣重要的是,他們同樣享有不被歧視的權利。(熊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