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入廣寒!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揭開古老月球背面神祕面紗

嫦娥入广寒!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揭开古老月球背面神秘面纱

嫦娥入广寒!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揭开古老月球背面神秘面纱

嫦娥四號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後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新華社發)

嫦娥入广寒!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揭开古老月球背面神秘面纱嫦娥入广寒!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揭开古老月球背面神秘面纱
嫦娥入广寒!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揭开古老月球背面神秘面纱

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玉兔二號巡視器走上月面影像圖。 (新華社發)

嫦娥入广寒!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揭开古老月球背面神秘面纱

嫦娥四號軟著陸過程

嫦娥入广寒!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揭开古老月球背面神秘面纱

嫦娥四號飛行軌道示意圖

2019年1月3日,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穩穩降落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整個降落過程既驚心動魄又熱血沸騰,來自各方的探月專家們詳細介紹了這一過程。

▶▶好比降落在崇山峻嶺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打了這樣一個比方:嫦娥三號好比降落在華北大平原,而嫦娥四號好比降落在祖國西南的崇山峻嶺中。

據介紹,嫦娥四號著陸區相當於嫦娥三號著陸區的八分之一,且落區周圍有海拔10公里高的山。不同於嫦娥三號在月球正面的著陸區,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區地形起伏達到6000米,可謂跌宕起伏、險象環生。

“難度大、時間短、風險高。”吳偉仁如是評價嫦娥四號此次在月球背面著陸之旅的突出特點。然而,風險越高意味著回報有可能也會越大。

在嫦娥三號任務成功實施以後,關於嫦娥四號要去哪兒?應該幹些什麼?曾引發不小的爭議。

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介紹:“當時大家想了很多,除了落到月球背面,也有專家考慮過讓它飛得更遠,但那樣探測器就需要有很大變化。”

“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很多零部件與嫦娥三號一同設計生產,因而不能在設計上有太大變化。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後,十八腔視頻,大家仍然選擇去月球背面。”孫澤洲說。

“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風險增大了很多,但從技術發展角度來講,如果我們未來要建設月球科研站,就需要航天器能夠高精度著陸。”孫澤洲稱,解決了這次任務面臨的挑戰,可為後續的深空探測和小行星探測打下基礎。

除了科學上的意義,馮·卡門撞擊坑對於中國而言還有另一層非凡的意義:它是以20世紀匈牙利裔美國航天工程學家馮·卡門命名的,他被譽為“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郭永懷都是他的親傳弟子。

▶▶激動人心的700秒

10時15分,嫦娥四號迎來制動時刻,7500牛發動機開機,動力下降開始;10時21分,降落相機開機,開始抓拍落月全過程;10時25分,嫦娥四號轉入懸停模式,隨後不一會兒便轉入避障模式。

10時26分24秒,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經歷了近700秒的落月過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一切正常!指控大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嫦娥四號落月的一刻,74歲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首席科學家、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走向正在前排工作席的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兩代“嫦娥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這一握,也讓張熇這個嫦娥四號探測器研製團隊裡的“女當家”再也忍不住激動的心情,捂住臉當場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嫦娥四號能有今天的成功是有故事的,很多人最初主張不要冒險。”葉培建告訴記者,嫦娥四號不僅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更通過“鵲橋”中繼星實現了地球和月背間的首次中繼通信。

“兩個‘首次’決定了我們在這些領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正因有無數‘嫦娥人’的堅持才能有今天,值得驕傲。”葉培建說,這是他第一時間走到張熇身後表示祝賀的原因。

葉培建介紹,嫦娥四號2015年才正式決定到月球背面著陸,因此整個研製週期特別緊張。就在嫦娥四號研製之時,包括嫦娥五號、火星探測、深空探測在內的多項科研任務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不少科研人員要同時在好幾個任務裡“身兼數職”,這為嫦娥四號科研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的壓力可想而知。

從2004年1月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至今,嫦娥探月已經走過了15年。嫦娥四號落月激動人心的700秒背後,便源於這15年的付出與堅持。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結果於3日揭曉,月球車命名為“玉兔二號”。1月3日晚間,嫦娥四號著陸器與巡視器成功分離,玉兔二號巡視器(即月球車)順利駛抵月背表面。著陸器上監視相機拍攝了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第一道痕跡的影像圖,並由“鵲橋”中繼星傳回地面。

▶▶為何探測月球背面

嫦娥四號降落的月球背面,高山和深谷迭現。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主任鄒永廖說,月球背面具有獨特性質,嫦娥四號著陸地是從未實地探測過的處女地,或將取得突破性發現。

在沒有太空探測器的年代,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的未知世界。越來越多前往月球的探測器讓人們發現,原來月球背面和正面如此不同。

嫦娥四號的著陸區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中已知最大的撞擊坑之一,也被公認為月球上最老、最深的撞擊盆地。在這裡獲取月球深部物質的信息,相信會在科學上有很大的驚喜。

科學家們認為,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是研究月球深部物質組成的重要窗口,對該盆地進行探測,有助於研究月殼和月幔的組成、月球的地質特徵、月球的起源和演化,解釋月球上的磁異常現象。

鄒永廖介紹,月球車在月背行走時,還可以獲取集地形地貌、物質成分、淺層結構於一體的綜合地質剖面,這個剖面一旦建立起來,將是

國際首創。

同時,到月球背面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是天文學家們夢寐以求的事情,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這樣的天文觀測是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的重要手段,也將為研究恆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據新華社電)

這一落,怎麼想象都不過

38萬公里很遠,遠到人類文明從未在月球背面留下印記;38萬公里很近,就在今天,中國在“蟾宮後院”折桂!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中國嫦娥四號代表人類首次軟著陸月球背面,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這一刻,世界看中國!

由於自轉和公轉的特點,月球永遠只有一面對著地球。此前,國際上僅有極少數環月飛行器從太空中看到過月球背面的樣子,而由於通信受限和技術原因,人類此前從未真正踏上過這片秘境。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落月成功創造了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新紀錄。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千百年來,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我們的祖先不斷展現對宇宙的浪漫想象和探索激情。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正是億萬中華兒女不懈追求的偉大夢想。

我國探月工程全面啟動以來,已經走過了15年的時光。15年間,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成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進入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作為整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的關鍵組成,嫦娥四號的一小步,無疑是整個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一大步。月球背面比正面更為古老。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其物質成分和地質年代具有代表性,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嫦娥四號任務為中外科學家提供了更多太空探索的機會。

“踏上月球背面,已經是好幾代科學家共同的夢想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動情地表示,“落月是整個任務最關鍵階段,充滿了風險、未知和挑戰。探月工程各項任務的連續成功,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的新時代。”

宇宙到底有多大?這是人類秉承探索發現的天性不斷追尋的問題。在發現未知地帶的征程中,中國航天人將不畏艱苦、不斷創新,奏響探索宇宙的新暢想。

嫦娥四號落月之路

2018年5月21日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託舉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2018年5月25日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進入月球至地月拉格朗日2點的轉移軌道。

2018年6月14日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2點的Halo使命軌道,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Halo軌道的衛星。

2018年12月8日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

2018年12月12日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進入了近月點約100公里的環月軌道。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成功軟著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