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改革四十年:我的家鄉聊城

劉亞莉,女, 59歲,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為聊城分行離退休黨支部宣傳委員,該同志退休生活豐富多彩,經常撰寫各種遊記,歌頌祖國大好河山。今年我行組織全行離退休人員開展“我看改革開放四十年”活動,該同志除認真組織離退休人員踴躍參加外,還積極撰寫了文章歌頌我們偉大的黨,歌頌四十年以來的發展變化,在全市離退休人員中得到較高評價。

我看改革四十年:我的家鄉聊城


我的家鄉—聊城流傳著一首家喻戶曉的民謠:“東昌府有三寶,鐵塔、古樓、玉皇皋”,其中的古樓,就是光嶽樓。因其年代久遠,被我們聊城人親切地稱為古樓。

古樓,他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魯西大地,六百年來一直屹立於聊城古城中央,見證著我們聊城的歷史和滄桑,傾聽著人們的酸甜苦辣,成為江北水城的標誌性古建築。

我就出生在古樓腳下,大約100米的一座普通院內,重溫童年時的美好記憶,仍能回想起兒時的點點滴滴,曾記得:無論春秋冬夏,在古樓廣場周圍,經常看到一群孩子在一起跳繩、跳房子、踢毽子、扔沙包、彈玻璃球等。我也經常蹦蹦跳跳在他們中間。到了晚上,有的還結伴去護城河逮魚撈蝦,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跟現代孩子一起回家就對著電腦手機的“宅”生活相比,自己的童年有那麼多夥伴和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真感到快樂無比。

我看改革四十年:我的家鄉聊城

打開記憶回想當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典型的生活場景、或帶有時代烙印的物品,在手腕上畫上手錶,憑著各種票證上街購買物品,去糧店裡買面、打油。有時星期天,排上一早晨隊,望眼欲穿盼著豆腐車的到來。的確反映當時的經濟落後、物質匱乏。但是伴隨著快樂多多的童年生活,還是感覺欣慰。

古樓伴我成長,與他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氣勢磅礴,巍峨屹立。他是全木結構,全樓上下沒有一顆鐵釘。六百年來雖經多次地震,未遭任何破壞,堪稱世界奇蹟。這種奇蹟的創造,歸功於巧奪天工的建築設計,和聊城人民的精心呵護。政府為了突出古樓在古城中的中心地位,嚴格規定周圍不允許建設超過其高度的建築,以此展現古樓的風采。不僅如此,古樓周圍也進行了大面積拆遷和改造。在此基礎上,全面打造江北水城文化旅遊項目。如今,古城四周幾座城門樓已經陸續建成,特別是北門城樓修建的更加壯麗,形成雙向套門,大有甕中捉鱉之勢。一個嶄新的古城建築群正在古樓四面八方鋪展開來,不久,古樓將再次展現他的榮耀與輝煌!

我看改革四十年:我的家鄉聊城

登高望遠,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古運河、東昌湖,碧波盪漾、波光粼粼,似兩條玉帶,環繞在古城四周,也為莊嚴地古樓增添了一份秀氣。山陝會館、鐵塔、玉皇皋、海源閣、範築先紀念館等名勝古蹟散佈四周,與古樓相互映襯,為江北水城帶來一絲古老的氣息。

新的聊城,環繞著古城和東昌湖而建,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水天一色、城湖一體”的天然景色。給江北水城的城市風格帶來令人神往之處。四十年前,正方形一平方公里的古城,幾乎囊括了聊城的整個城區。而現在,城區規模早已超過十倍以上。四十年的城市建設,是這座城市的靈魂與特色的有機結合,同時,也是我們聊城成為全國最適宜居住城市之一的魅力所在。

我看改革四十年:我的家鄉聊城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城內新修建道路縱橫交錯、高樓大廈林立,具有現代標誌的水城明珠矗立在二十一世紀大橋南面,西安交大聊城科技園,古老運河及東昌湖上架設著各式各樣的廊橋。還有建設中的中華水上古城、馬頰河生態旅遊度假區、徒駭河運河建築博覽園等一大批建設項目。聊城翻天覆地的變化,處處彰顯著繁榮與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