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那個被羅胖點名的校長

1

2018年12月31日那天晚上,很多朋友看了羅振宇的《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

2019年1月1日,很多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了演講上的金句。

瞧!那個被羅胖點名的校長

瞧!那個被羅胖點名的校長

奇怪的是,這次演講羅胖分享的案例和故事中,最打動我的不是美團、IG、ofo, 甚至還不是順豐,而是一個校長。

羅胖先是提出了一個問題:

所有的學校,都希望搞好校友關係,如果你是一個學校的校長,你會怎麼做呢?

年年辦校慶請校友回來?把傑出校友的照片貼得到處都是?開學典禮請知名校友講話?

他說:

這些辦法都挺好,有一部分校友會滿意,但是有個潛在的問題,因為它對這個學校和校友之間實質性的關係,其實未必是好事。大家都是校友,都要刷個存在感,但是傑出校友就幾位,他們上了演講臺,就得得罪下面幾十排。這反而是對信用關係的破壞,阻礙了那個信用飛輪轉起來。

在這點上我和不少朋友也有體會,2017年浙大120週年校慶就因為大肆宣揚傑出校友——準確地來說還不是傑出校友,而是富豪校友,不但沒有加強學校的美譽,反而得罪了一大堆非富豪校友,破壞了人們印象和信用關係。

浙大校友電臺主持人魯瑾在她的”魯瑾脫口秀“裡,狠狠地吐槽了這次校慶。

我在《過度炫富是一種窮人心態》

寫到過這次校慶:

教育和致富都是正經事,站在短線來看,教育是個正經事,雖然有意思,但是沒經濟價值;致富雖然沒意思,但是有經濟價值,當然也有人持相反看法,這也沒毛病。

但是把教育和致富兩件事混在一起,就一定不好,變得既沒有意思,又沒有價值。

讓教育的歸教育,讓致富的歸致富。這麼一個驚動全世界的校慶,作秀和炫富,在這許多見過大世面的校友和非校友面前,也就沒什麼必要了吧。

想想看,社會上的人勢利也就罷了,回到母校,還要面對學校的勢利,那得寒了多少“非富豪”校友的心?

2500年前,中國的教育大師孔子就說過:有教無類。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沒有高下貴賤之分。我們如今的教育,不能越來越倒退。

那麼,一個學校,怎麼才能真正搞好校友關係呢?

2

這時羅胖點名了:

有一所中學,叫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他的做法很有意思。

十一學校有一個非常漂亮的陽光大廳,叫“緣宮”,這是學校的公共空間。李校長用這個空間幹嘛呢?只要你是十一學校的畢業生,提前預約就可以終身免費使用這個空間舉辦活動。可以是你公司的招待酒會,可以是你個人的婚禮,可以是你孩子的攝影展……

這麼一個小小的舉措,能帶來什麼呢?

1. 校友一輩子不管用不用這個地方,他都知道他的母校歡迎他。

2. 在校學生雖然還沒畢業,但他知道這個地方永遠會是自己的母校。

3. 來辦活動的校友,就不是用某個特定標準挑出來的了

。每一個校友都有機會把自己各方面的成功,呈現給在校的師弟師妹。

4. 通過師哥師姐方方面面的成功,在校的師弟師妹有機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生可能性。這本身就是教育。

5. 受邀而來參加活動的那些來賓,即使不是十一學校的校友,他們會不會因此建立對十一學校的認同感?

6. 當畢業生回來看老師,當年教過這個學生的老師,就會受到非常強的激勵。他們會看到自己教育的成果,會更好地教今天的學生。

瞧!那個被羅胖點名的校長

十一學校當年的班主任給回來結婚的學生證婚

你看著這個方法簡單,其實並不簡單。

李希貴校長是一個在教育上很花心思的人,“學校如何成為母校?”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他的《重新定義學校》一書裡,他寫到:

不是說學生在這個學校裡上學3年、6年,這所學校就是他的母校。如果學生畢業20年了都沒有回來看過這所學校,都沒有來看過他的老師,我們可以說這是他的母校嗎?我們哪裡聽到過一個媽媽培養了一個兒子,兒子出去20年了都不回來看看媽媽這種事兒嗎?

所以,我們不輕易說學校是學生的母校,因為“母校”這個內涵需要認真研究。

為此,他還設想了一個模型。

瞧!那個被羅胖點名的校長

3

《重新定義學校》這本書,裡面有很多李校長對於學校和教育的思考,不僅對教育工作者有用,家長看了,會對教育孩子有新的理解;公司老闆和管理人員看了,對公司治理也會有新的啟發。

瞧!那個被羅胖點名的校長

講兩個小故事:

1、1995年李校長在高密一中任校長時,學校裡有個問題是學生亂扔饅頭。政教處負責人對這個現象很痛恨,建議李校長開大會對學生進行教育,讓他們不要浪費糧食。

李希貴卻說:不可以,你們研究研究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調查才知道,不是學生不愛惜食物,而是:

饅頭做得太大了,吃一個不飽,兩個又吃不了。

於是,學校食堂裡把饅頭做成大小兩個品種,並且增加了小的花捲和包子,這樣就解決了問題題,學生扔饅頭的情況基本消失了。

學生“浪費糧食”不是他們沒覺悟,而是提供給他們的饅頭尺寸不合理。

2、在濰坊教育局工作期間,李希貴對全市50所高中的午休時間做過一個統計。他和同事發現了一個重要現象:越是午休時間長的學校,下午第一節課遲到的學生越多。

對此,校長和老師都特別接受不了:“我都讓你睡兩小時了,你還遲到!”

後來經過調查,才知道,如果午休時間過長,學生就容易進入深睡期,你把他叫起來上課就很困難——他不僅容易遲到,第一節課還會打瞌睡。而且這些學生(住宿)的晚睡紀律也不好,到了晚上12點,還偷偷在宿舍裡藉著蠟燭和手電學習——因為他們中午睡夠了。

這時,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改變午休時間,而不是強化紀律。

無論是管學生還是管員工,不能想當然地責怪是人的問題,是人不好,沒覺悟少紀律,而是要先反躬自省,是否是制度出了問題?

像這樣的真實故事還很多。

4

“十一模式”在全國教育界之所以備受推廣,除了這些管理理念,本質還是李校長的發心。

問你一個問題:

學校到底是為誰服務的?或者說,學校最重要的客戶是誰?

李校長說,

校長一定要明白學校的客戶是誰,因為體制的原因,校長常常重視與上級領導相關的事情——重視領導來學校視察,重視領導開會,重視領導安排的工作。

但是,學校最重要的客戶是誰呢?不是上級領導,而是學生。

當我們把學生當作客戶的時候,教育行業就是服務行業。

學校裡最大的政治是什麼呢?是國家的未來,也就是學生的成長。

瞧!那個被羅胖點名的校長

如果把學生放在首位,而不是學校,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十一學校的3名物理學霸,來找老師和學校說,“我們決定不參加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了”時,儘管心裡糾結了半天,學校還是同意了學生的請求。

結果是,3個學霸雖然沒有為學校參賽爭光,卻愛上了物理這個學科,被保送到北大物理學院。

為什麼呢?因為競賽過程中的反覆訓練,導致很多參加某一學科競賽的學生一生都討厭這個學科。有些人雖然獲得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金獎,卻再也不願意學習數學了。

而當學校把學生放開,不再讓他重複訓練時,他們反而愛上了這個學科。

李希貴校長經常說,在一些關鍵時刻,不知道如何判斷和取捨的時候,要拿起一把尺子衡量一下,你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學校?這是對學生好,還是對學校好?

“為了學校”這個說法,很多時候是經不住追問的,只有為了學生,才能經得住所有的追問。

羅振宇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裡,強調“信用飛輪”的邏輯 :這個世界絕不會只變成機器的世界、算法的世界、代碼的世界。這個世界在很多場景下,完全呈現為一個人推動人的世界。

瞧!那個被羅胖點名的校長

李校長雖然沒有使用“信用飛輪”這個花俏的詞句,但他說過,以“愛”和“包容”驅動。

在師德建設裡,我們希望驅動什麼呢?

我覺得,首先是“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愛也不行,很多人以“愛”的名義,把孩子“愛”得死去活來。所以除了愛之外,還必須加上一個東西——包容。

學生都是孩子,當他沒有按照成年人思維方式去做的時候,我們要包容他。所謂的“問題學生”,基本上是因為學生和我們成年人思維不一致時,我們對他的一個“有罪判定”。

在什麼時候人們才會有持續的愛呢?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通常只有被別人愛的時候,他才會展示更多的愛,他才會更加愛別人;還有,當他有成就感的時候,他會變得更有愛心。在什麼前提條件下人才會始終能包容呢?只有在有安全感的時候,他才會包容別人。一個人岌岌可危,他怎麼可能會包容別人?

不管是對老師,對學生,對員工,對家人,對朋友,其實,擁有被愛被包容的感覺都特別重要,這樣他們才能被賦予力量,更積極上進,去愛和包容別人,這個社會也會進入良性循環,成為一個有愛和包容,富有正能量的社會。

所有會被時間過濾的,該翻篇就翻篇。所有能穿越時間的東西,就該堅守。

愛和包容,就是能穿越時間的東西。

瞧!那個被羅胖點名的校長

我的新書《不完美,更幸福——跳出家庭與事業平衡的陷阱》目前正在噹噹、京東和天貓店熱銷中。

瞧!那個被羅胖點名的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