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給“太空探索公司”了嗎?

分享員 賦time

我們看到很多關於2018未來科學大獎的新聞,就在9月8日,2018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昆泰酒店宴會廳舉行。此次發佈會公佈了2018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獲獎名單。

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的科學家為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為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數學與計算機獎”獲獎者為林本堅,他也是未來科學大獎建立以來獲獎的第一位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

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給“太空探索公司”了嗎?


賦time 想表達的是,來自北京的民營航天企業“星際榮耀”本週三(5日)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自行研製的“雙曲線-1Z”運載火箭,將三顆同樣是由民營企業研製的“衛星”送入亞軌道,進行了各自的科學試驗。

一年多來,有關中國民營航天科技公司的新聞不時見諸媒體,相比今年5月首次實現中國民營企業商業發射的“零壹空間”公司,“星際榮耀”行事比較低調,但它緊隨其後的商業發射足見其搶佔市場的決心。

這是一次商業發射,而不是試驗性發射。所謂商業發射,就是由客戶買單,發射的載荷也是客戶的衛星。而試驗發射則是由研製單位自掏腰包,發射的目的是為了測試火箭的性能,不一定向天上運送有實際用途的物體。

需要指出的是,與5月份“零壹空間”的商業首發類似,這次“星際榮耀”的“雙曲線1Z”火箭的發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太空飛行,它只是用火箭將三顆衛星送入“亞軌道”。所謂“亞軌道”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類似炮彈飛過的那種拋物線,只不過更高更遠,軌道的最高點有可能脫離了大氣層。由於沒有加速到進入繞地軌道所需要的第一宇宙速度,所搭載荷是不可能像人造衛星那樣實現繞地飛行的,而是重新落回到地面。因此,“星際榮耀”的商業首發,從科學的角度上,可以將其理解為“搭載了三顆有效載荷,為客戶進行了一次臨近空間的飛行試驗”這樣更為準確。

無獨有偶,“零壹空間”公司研製的第二枚商用亞軌道火箭OS-X1也於9月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它幾乎就是對標“星際榮耀”公司“雙曲線1Z”的一型火箭。該公司研製的另一款更大型、可以將衛星真正送入繞地軌道的多級運載火箭OS-M已成功完成了二三級發動機的聯合試車實驗,有望在今年年底上天。

在各民營航天科技企業爭相發力下,中國商業航天大幕正在開啟,這注定2018年將成為中國民營航天元年而載入史冊。

航天火箭的研製和發射,過去都是由政府主導,就連美國也不例外。原因在於,火箭燒錢的速度之快、數額之巨,只有舉國家之力才能供得起。1962年,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在他那次著名的月球演說中首次明確提出,航天事業對國家經濟一個最大的貢獻在於整合資源。美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帶動包括材料、微電子、化工、冶金、機械等一批工業體系技術升級,推動美國整體的製造業水平水漲船高,惠及了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美國科技、製造方面的發展水平為民營航天誕生提供了土壤。像太空探索、藍色起源這樣的美國民營企業,通過公開市場渠道就可以獲得在別的國家看來屬於航天級別的高精尖產品,而且價格也能承受得起。從這個意義上說,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水平,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出一個國家總體工業水平的高低。目前,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的“龍”飛船已經多次對接國際空間站,其研製的液體燃料可回收火箭,促使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兩大火箭製造商抱團取暖,成立了發射聯盟。

相比之下,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目前仍處在“利用簡單固體燃料火箭進行亞軌道飛行”的階段。因為它們能從公開市場上整合到的最尖端的技術也就僅限於此。表面上看,這是中美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差距,更深層次反映出的是中美兩國總體科技工業水平的差距。

不過,包括“零壹空間”、“星際榮耀”、“藍箭”等在內的中國民營航天企業,它們的目光並沒有侷限在眼下的商業訂單,而是有著更為長遠的打算。比如,“星際榮耀”官網顯示,其未來將要研製的“雙曲線2”火箭,是一種原理與美國“獵鷹9”火箭類似的液體燃料可重複使用火箭。此外,它還正在研製目前難度最高的甲烷發動機。這是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國全力攻關的新型火箭發動機技術,更適合用作可重複使用火箭的動力,對於未來人類進行星際遠航具有戰略性意義。

另一家名為“藍箭”的中國民營航天企業則直接將目標鎖定在星辰大海,其自主研製的甲烷發動機的推力室剛剛成功完成試車,這不僅在民營企業,即便在國家主導的航天工業領域也具有極高的難度。

由於甲烷發動機具有極高的技術要求,其配套零部件也必須具有極高的性能。“藍箭”、“星際榮耀”等公司研製甲烷發動機的過程,客觀上也會推動中國相關民營企業的技術提升,從而對中國國內工業體系起到整體拉動效應。這才是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發展的歷史意義、時代意義,而不是誰最終會成為中國的“太空探索公司”。

賦time 認為我國有能力和有必要把太空探索的成果研究人員,進行全球化的頒獎運作,把高尖端人才以中國作為一個平臺靠攏,實現多方共贏的目的,繼而達到世界成果話語權的掌握。

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給“太空探索公司”了嗎?


賦time 感謝中央廣電總檯國際在線國際銳評評論員的文章提供寶貴的信息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