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險企開門紅“產品戰”看點:“特意推新”轉向“升級保障”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本報記者 蘇向杲

2018年已經收官,2019年1月份的開門紅“產品戰”已經到來。但與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一些轉型走在前面的大型上市保險公司不再單純為開門紅推出某種特定產品,而是將競爭點轉向升級產品的保障功能。

長城證券分析師劉文強認為,通過產品升級或調整產品結構,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度的風險保障和風險管理,實際上是保險業結構調整進入更廣更深層次的一種體現。2019年,保險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效果將會更加顯著。

開門紅產品保障屬性再升級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今年開門紅產品與往年不同的是,上市險企不再單純為開門紅推出某種特定開門紅標籤產品,而是審時度勢地進行升級策略。

從長城證券整理的國壽股份、平安人壽、新華保險、太保壽險、太平人壽這5家上市險企旗下壽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來看,各險企2019年開門紅產品逐漸從理財型向長期保障型轉型。

從不同公司來看,國壽股份推出國壽鑫享金生年金保險A款以及國壽鑫享金生年金保險B款等產品,升級保障功能;平安人壽推出高端產品財富金尊、金璽人生和金瑞人生等產品;太保壽險推出鑫滿意等產品;新華保險宣佈推出行業首款特定心腦血管疾病專項保險+推出3套特色鮮明的保險產品計劃,以豐富產品組合體系,為客戶提供全程、全面、全家的風險管理服務;中國太平推出卓越智臻終身年金保險和福壽連連等產品。

“2019年開門紅產品落地,行業整體時點晚於去年,管理層淡化時點考核,長期利好行業穩定發展。國壽股份率先於去年12月上旬完成開門紅第一輪鑫享金生系列試銷,預售新單約為350億元。平安人壽則堅持“產品結構多元化、支持機構穩健發展”策略,合計22款產品豐富產品線深度。”申萬宏源證券研報提到。

劉文強認為,產品結構調整會使保障型產品、健康險產品大幅增加,理財險型產品相對減少。但短期內,2019年開門紅仍然是以理財型產品為主,開門紅的第二階段將是看保障型的產品的角逐。

申萬宏源證券研報預計平安人壽、中國人壽、太保人壽、新華人壽2019年首月代理人渠道新單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9.0%、3.0%、-11.0%和-14.3%,主要受制於居民可支配收入下滑的影響,但在長期保障缺口存在的背景下,消費者對保障類產品的需求依舊可期,儲蓄託底、加碼保障或將成為未來開門紅的主流形態。

總體來看,上市險企積極部署2019年開門紅銷售,以年金型產品為主,理財與保障均有銷售,保障類產品在開門紅銷售中的重要性提升。

健康險或成開門紅新動能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上市險企開門紅產品保障屬性的提升,各險企加大健康險的推動力度,該險種或成2019年開門紅保費增長的新動能。

2018年行業健康險的快速增長也反映出市場對健康險需求旺盛。2018年行業健康險累計同比增速從1月份的-16.79%升至11月份的23.22%,自去年6月份以來,逐月同比增速均高於15%。月度同比增速持續向好,下半年各月平均同比增速為41.06%,10月份的同比增速為45.54%。

從各上市險企已經披露的去年數據來看,健康險也呈現快速增長。2018年上半年,中國太平健康險業務收入148.11億元,同比增長114.50%,佔比遠高於2017年中期的7.7%,高達14.8%;中國平安長期健康險收入446.91億元,同比增長40.04%,是除年金險以外增長最快的險種;中國人壽健康險業務收入480.9億元,同比增長28.84%,佔保險業務的13.34%;新華保險健康險業務收入222.29億元,同比增長33.9%,健康險拉動了保費收入的增長。

從監管導向來看,134號文規定了保險公司設計產品的原則,強調保險要以保險基本原理為根本,重點發展長期保障型險種,各大險企也因此相繼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型產品,加大保障型產品的銷售力度,推動價值率不斷提升。以中國平安為例,長期保障型保單的新業務價值率大幅領先於其他產品類型。按照首年保費的統計口徑,2018年上半年,長期保障型保單的新業務價值率高達93.6%,價值率遠領先於電網及其他渠道。

長城證券研報認為,總體來看,健康險保費銷售的相對回暖為新業務價值率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在行業迴歸本源的大背景下,保障型產品處於景氣週期。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去年保險業留四大“懸疑” 今年答案不會空白!

■本報記者 冷翠華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對於保險業而言,2018年留下了幾大疑問,而這些疑問極有可能在2019年得到解答。

懸疑一:3家保險公司的股權難題如何解決?

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原保監會撤銷了5家險企的註冊資本變更,主要原因在於相關公司提供虛假材料、使用非自有資金、隱瞞關聯關係等。至2018年年底,仍有3家的股權問題尚未處理好。

其中,原保監會於2018年2月份決定撤銷君康人壽股東福建偉傑投資有限公司的增資申請,因為其使用非自有資金出資;同時,君康人壽股東福州天策實業有限公司委託他人代持股份,超比例持股,原保監會責令其1年內轉出其持有的2億股股份。

2018年4月28日,君康人壽召開了股東大會,同意河南龍泉金亨電力公司按照1.2元/股的價格認購2億股,目前尚待監管部門批覆。同時,根據其去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上述兩家股東依然在列,福建偉傑的股份處於凍結狀態,福州天策的股份處於質押狀態。

除君康人壽外,崑崙健康的股權問題也待解。崑崙健康是首家被監管撤銷違規股權的險企。2017年年底,原保監會撤銷變更股東許可,要求其在3個月內引入合規股東。2018年3月底,崑崙健康對外稱暫無確定的新股東對象,此後尚未發佈進一步消息。

此外,長安責任的股權關係也尚未理順。由於部分股東的違規股權涉及違規代持和訴訟,處置障礙不小,因此,儘管該公司多方協調,希望引進合規股東,提升其已經告急的償付能力,但目前尚無明確結果。

對於這3家險企來說,儘快處理好違規股權的問題已迫在眉睫,有的甚至已經超出了監管要求的期限,有的急需提升償付能力。可以預見的是,這些懸疑問題極有可能在2019年找到答案。

懸疑二:財險業所得稅調整方案如何落地?

2018年,手續費持續上漲導致的所得稅率猛漲明顯侵蝕險企的淨利潤,財險行業尤甚。根據險企發佈的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半數以上的財險公司三季度淨利潤環比出現下降,同時,上市財險公司三季度淨利潤環比皆下降,且降幅有擴大之勢。

對此,多位分析人士提到,一個核心的原因在於:財險公司手續費持續上漲導致所得稅率飆升,從而影響到險企的淨利潤。

我國保險行業的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在一定範圍內給予稅前扣除政策,目前執行的標準是2009年發佈的《關於企業手續費及佣金支出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企業發生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手續費及佣金支出,不超過規定計算限額以內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不得扣除。其中,財產保險企業按當年全部保費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後餘額的15%計算限額。

不過,據業內人士透露,各險企已與監管協調溝通,預計2019年會有具體措施落地。多家券商研報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例如,中金公司表示,財險所得稅政策調整大概率在2019年落地,將大幅降低實際稅率。

而對於財險業所得稅的調整方案,業內人士認為,稅前據實列支手續費和佣金支出的可能性不大,但很有可能提高手續費和佣金支出的稅前扣除比例。

懸疑三:稅延型養老保險會不會進一步鋪開?

2018年4月12日,財政部、稅務總局、人社部、銀保監會、證監會發布《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養老體系第三支柱迎來重大利好。

同年5月1日起,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正式開始試點稅延性養老險。試點期限1年。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到2018年年底,共有19家保險公司獲得稅延養老險經營資格,其設計的62款產品進入市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約4590萬元。儘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該險種的實際運行情況與預期相比有一定差距。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多方面因素造成了這一局面。首先是優惠力度不夠,刺激性較弱;其次是操作上比較困難,我國是單一報稅且由單位代扣、代繳,增加了其複雜性;此外,目前稅收優惠能覆蓋到的群體不夠多。

稅延型養老保險的試點什麼時候進一步鋪開,逐漸擴大試點面還是在全國廣泛推行?2019年,這一問題的答案或將揭曉。

懸疑四:商業車險自主定價地區由“3”走向幾?

從商業車險費率改革開始試點到2018年年底,大約已經歷了4個年頭,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改革。最值得關注的是,從2018年9月份起,青海、廣西和陝西這3個地區逐步實施車險自主定價改革。

從上述3個地區試點後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車主皆明顯享受到更大的投保優惠,車險保費整體下降了約30%,同時車主的投保意願提升,車險投保率明顯提高。根據三地銀保監局的“官宣”,改革後市場整體運行平穩有序,險企間的差異化策略和差異化競爭態勢初步顯現。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市場化定價是財險發展的真正方向,定價進一步市場化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但改革過程中也難免出現各種問題。平安證券認為,車險費改仍將會持續,不過,要到達完全放開費率且偏良性競爭的市場將需要較長時間。在這樣的背景下,2019年,車險自主定價改革的地區將從3個走向幾個?這無疑是業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價值投資新座標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