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本报记者 苏向杲

2018年已经收官,2019年1月份的开门红“产品战”已经到来。但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一些转型走在前面的大型上市保险公司不再单纯为开门红推出某种特定产品,而是将竞争点转向升级产品的保障功能。

长城证券分析师刘文强认为,通过产品升级或调整产品结构,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度的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保险业结构调整进入更广更深层次的一种体现。2019年,保险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开门红产品保障属性再升级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今年开门红产品与往年不同的是,上市险企不再单纯为开门红推出某种特定开门红标签产品,而是审时度势地进行升级策略。

从长城证券整理的国寿股份、平安人寿、新华保险、太保寿险、太平人寿这5家上市险企旗下寿险公司的开门红产品来看,各险企2019年开门红产品逐渐从理财型向长期保障型转型。

从不同公司来看,国寿股份推出国寿鑫享金生年金保险A款以及国寿鑫享金生年金保险B款等产品,升级保障功能;平安人寿推出高端产品财富金尊、金玺人生和金瑞人生等产品;太保寿险推出鑫满意等产品;新华保险宣布推出行业首款特定心脑血管疾病专项保险+推出3套特色鲜明的保险产品计划,以丰富产品组合体系,为客户提供全程、全面、全家的风险管理服务;中国太平推出卓越智臻终身年金保险和福寿连连等产品。

“2019年开门红产品落地,行业整体时点晚于去年,管理层淡化时点考核,长期利好行业稳定发展。国寿股份率先于去年12月上旬完成开门红第一轮鑫享金生系列试销,预售新单约为350亿元。平安人寿则坚持“产品结构多元化、支持机构稳健发展”策略,合计22款产品丰富产品线深度。”申万宏源证券研报提到。

刘文强认为,产品结构调整会使保障型产品、健康险产品大幅增加,理财险型产品相对减少。但短期内,2019年开门红仍然是以理财型产品为主,开门红的第二阶段将是看保障型的产品的角逐。

申万宏源证券研报预计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人寿2019年首月代理人渠道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9.0%、3.0%、-11.0%和-14.3%,主要受制于居民可支配收入下滑的影响,但在长期保障缺口存在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保障类产品的需求依旧可期,储蓄托底、加码保障或将成为未来开门红的主流形态。

总体来看,上市险企积极部署2019年开门红销售,以年金型产品为主,理财与保障均有销售,保障类产品在开门红销售中的重要性提升。

健康险或成开门红新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保障属性的提升,各险企加大健康险的推动力度,该险种或成2019年开门红保费增长的新动能。

2018年行业健康险的快速增长也反映出市场对健康险需求旺盛。2018年行业健康险累计同比增速从1月份的-16.79%升至11月份的23.22%,自去年6月份以来,逐月同比增速均高于15%。月度同比增速持续向好,下半年各月平均同比增速为41.06%,10月份的同比增速为45.54%。

从各上市险企已经披露的去年数据来看,健康险也呈现快速增长。2018年上半年,中国太平健康险业务收入148.11亿元,同比增长114.50%,占比远高于2017年中期的7.7%,高达14.8%;中国平安长期健康险收入446.91亿元,同比增长40.04%,是除年金险以外增长最快的险种;中国人寿健康险业务收入480.9亿元,同比增长28.84%,占保险业务的13.34%;新华保险健康险业务收入222.29亿元,同比增长33.9%,健康险拉动了保费收入的增长。

从监管导向来看,134号文规定了保险公司设计产品的原则,强调保险要以保险基本原理为根本,重点发展长期保障型险种,各大险企也因此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型产品,加大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力度,推动价值率不断提升。以中国平安为例,长期保障型保单的新业务价值率大幅领先于其他产品类型。按照首年保费的统计口径,2018年上半年,长期保障型保单的新业务价值率高达93.6%,价值率远领先于电网及其他渠道。

长城证券研报认为,总体来看,健康险保费销售的相对回暖为新业务价值率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行业回归本源的大背景下,保障型产品处于景气周期。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去年保险业留四大“悬疑” 今年答案不会空白!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对于保险业而言,2018年留下了几大疑问,而这些疑问极有可能在2019年得到解答。

悬疑一:3家保险公司的股权难题如何解决?

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原保监会撤销了5家险企的注册资本变更,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公司提供虚假材料、使用非自有资金、隐瞒关联关系等。至2018年年底,仍有3家的股权问题尚未处理好。

其中,原保监会于2018年2月份决定撤销君康人寿股东福建伟杰投资有限公司的增资申请,因为其使用非自有资金出资;同时,君康人寿股东福州天策实业有限公司委托他人代持股份,超比例持股,原保监会责令其1年内转出其持有的2亿股股份。

2018年4月28日,君康人寿召开了股东大会,同意河南龙泉金亨电力公司按照1.2元/股的价格认购2亿股,目前尚待监管部门批复。同时,根据其去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上述两家股东依然在列,福建伟杰的股份处于冻结状态,福州天策的股份处于质押状态。

除君康人寿外,昆仑健康的股权问题也待解。昆仑健康是首家被监管撤销违规股权的险企。2017年年底,原保监会撤销变更股东许可,要求其在3个月内引入合规股东。2018年3月底,昆仑健康对外称暂无确定的新股东对象,此后尚未发布进一步消息。

此外,长安责任的股权关系也尚未理顺。由于部分股东的违规股权涉及违规代持和诉讼,处置障碍不小,因此,尽管该公司多方协调,希望引进合规股东,提升其已经告急的偿付能力,但目前尚无明确结果。

对于这3家险企来说,尽快处理好违规股权的问题已迫在眉睫,有的甚至已经超出了监管要求的期限,有的急需提升偿付能力。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悬疑问题极有可能在2019年找到答案。

悬疑二:财险业所得税调整方案如何落地?

2018年,手续费持续上涨导致的所得税率猛涨明显侵蚀险企的净利润,财险行业尤甚。根据险企发布的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半数以上的财险公司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出现下降,同时,上市财险公司三季度净利润环比皆下降,且降幅有扩大之势。

对此,多位分析人士提到,一个核心的原因在于:财险公司手续费持续上涨导致所得税率飙升,从而影响到险企的净利润。

我国保险行业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在一定范围内给予税前扣除政策,目前执行的标准是2009年发布的《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企业发生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不超过规定计算限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其中,财产保险企业按当年全部保费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额的15%计算限额。

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各险企已与监管协调沟通,预计2019年会有具体措施落地。多家券商研报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例如,中金公司表示,财险所得税政策调整大概率在2019年落地,将大幅降低实际税率。

而对于财险业所得税的调整方案,业内人士认为,税前据实列支手续费和佣金支出的可能性不大,但很有可能提高手续费和佣金支出的税前扣除比例。

悬疑三:税延型养老保险会不会进一步铺开?

2018年4月12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人社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养老体系第三支柱迎来重大利好。

同年5月1日起,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开始试点税延性养老险。试点期限1年。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到2018年年底,共有19家保险公司获得税延养老险经营资格,其设计的62款产品进入市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约4590万元。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该险种的实际运行情况与预期相比有一定差距。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多方面因素造成了这一局面。首先是优惠力度不够,刺激性较弱;其次是操作上比较困难,我国是单一报税且由单位代扣、代缴,增加了其复杂性;此外,目前税收优惠能覆盖到的群体不够多。

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什么时候进一步铺开,逐渐扩大试点面还是在全国广泛推行?2019年,这一问题的答案或将揭晓。

悬疑四:商业车险自主定价地区由“3”走向几?

从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开始试点到2018年年底,大约已经历了4个年头,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改革。最值得关注的是,从2018年9月份起,青海、广西和陕西这3个地区逐步实施车险自主定价改革。

从上述3个地区试点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车主皆明显享受到更大的投保优惠,车险保费整体下降了约30%,同时车主的投保意愿提升,车险投保率明显提高。根据三地银保监局的“官宣”,改革后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有序,险企间的差异化策略和差异化竞争态势初步显现。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市场化定价是财险发展的真正方向,定价进一步市场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改革过程中也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平安证券认为,车险费改仍将会持续,不过,要到达完全放开费率且偏良性竞争的市场将需要较长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车险自主定价改革的地区将从3个走向几个?这无疑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价值投资新坐标

上市险企开门红“产品战”看点:“特意推新”转向“升级保障”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