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過茅臺,周恩來痛批戰士糟蹋“聖人”!何為“聖人”?

1935年3月15日紅軍長征經過茅臺鎮,在飲酒之餘,個別戰士用酒來擦身,周恩來批評說:“真是糟蹋‘聖人’!”那這個“聖人”到底指什麼呢?

長征路過茅臺,周恩來痛批戰士糟蹋“聖人”!何為“聖人”?

上古造酒,方法簡單,用桑葉包飯發酵便成了一碗濁酒。早在遠古的夏朝,我國釀酒技術已初見雛形。時至商朝,釀酒業逐漸成熟,已經開始使用酒麴釀酒。到了周朝,朝廷已經設立了專門釀酒的部門並由特定人員管理。釀酒工藝被詳細地記載下來,成為一門專門的手藝,這說明我國的釀酒業在先秦時期就已十分發達。至南北朝,“酒”這一名稱開始被確立並使用。到唐宋時期,釀酒業空前興盛,各地出現了不同種類的名酒。

長征路過茅臺,周恩來痛批戰士糟蹋“聖人”!何為“聖人”?

酒在古代有許多稱謂,而最為高尚的稱謂,莫過於“聖人”一詞。

曹操愛飲酒,這是人盡皆知之事。曹操年輕時曾將家鄉的釀酒技術整理成《九醞發》呈予漢家皇帝,後來寫下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更為千古名篇。但他當上丞相後,為節糧和防“酒害”曾下過“禁酒令”。然而,一個愛酒之人又怎能制定出嚴厲的酒法呢?一日,尚書侍郎徐邈正在家中狂飲時,正好曹操派人傳喚其去議政,他因躲閃不及,就仗著酒勁向來人說:“請回稟丞相,臣正與聖人議事,不得工夫。”來人一聽“聖人”在此,也沒敢再問究竟是哪位聖人,便糊里糊塗地回報去了。

長征路過茅臺,周恩來痛批戰士糟蹋“聖人”!何為“聖人”?

曹操聽後,也沒追問此聖人為何許人也。只是事後,徐侍郎與友人談起此事說道:“想不到“聖人”二字竟救下吾之性命。”如此,後人便將“聖人”做了了酒的別稱。

如今,隨著國際化地深入發展,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東西方不同的釀造技藝爭放異彩。啤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國酒在我國立足生根,竹葉青、五加皮、玉冰燒等新酒種產量迅速增長;傳統的黃酒、白酒也琳琅滿目、各顯特色。這使得我國人民的餐桌上有了各路“聖人”來“指點江山”,人民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暢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酒客怪談,談古論今。酒有“聖人”之稱相信許多酒友也是不知道。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酒就如那河裡流淌的瓊漿,承載著多少智慧與文化。正如克里夫頓.費迪曼所說:抿一口酒,品嚐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滴甘露。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咱們下回再見。

各位好知道哪些關於酒的別稱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喜歡文章的寶寶們歡迎點贊哦,您的每一次點贊都是小編的無限動力,也許就是因為您的點贊評論,小編明天就有煎餅果子吃了!

長征路過茅臺,周恩來痛批戰士糟蹋“聖人”!何為“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