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遊的“前世今生後世”

近年來,國內森林旅遊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然而,森林旅遊也面臨粗放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重開發、輕保護的弊端凸顯。在全域旅遊發展背景下,如何通過產品提升實現森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平衡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些都是值得探討並解決的問題。

森林旅遊的“前世今生後世”

旅遊引領林業發展方式轉型

1982年9月25日,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立,標誌著我國森林旅遊發展揭開序幕。旅遊勝地張家界能從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林場,成為世界著名風景旅遊區,實現了更多的價值,這其中離不開旅遊與林業的相融相合。近年來,對於大多數國有林場來講,“靠山吃林”的發展路子正在改變,越來越多的林場正以時尚的方式——旅遊,探尋新的發展模式。

無獨有偶,廣西河池市國有林場瞄準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前景,大力發展森林特色新興產業,積極推進林業與旅遊業的融合發展。國有林場通過森林資源培育,在為社會提供大量木材的同時,形成了許多極具旅遊開發潛力的森林景觀資源,成為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遊的主導力量。

部分林場推出了康養等森林旅遊線路,遊客量持續增加。旅遊旺季,林場周邊旅館的床位幾乎天天爆滿。目前,河池市建立森林公園6處,國家溼地公園3處,國有林場已成為展現美麗河池形象的發力點、森林康養旅遊的最佳點、森林生態文化的建設點。

實踐證明,建設森林公園,發展森林旅遊,是協調保護與發展、生態與產業的最佳途徑之一,更是弘揚與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最佳途徑之一。

森林旅遊的“前世今生後世”

森林旅遊向多業態發展

近40年裡,森林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價值發生了變化:從“砍樹賣木材”轉變為“看樹賣景觀”、從“把林產品運出去”轉變為“把遊客引進來”。截至2017年底,全國森林公園總數達3505處,溼地公園1699處,國家沙漠公園91處,自然保護區2750處,森林公園的遊步道總長度達8.77萬公里,接待床位105.68萬張。2017年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13.9億人次,從業人員120萬人,綜合產值1.1萬億元,森林旅遊呈現多元化發展。隨著公眾出遊選擇日益豐富,簡單的、以觀光為主的旅遊產品已經無法滿足旅遊者的需求,在產業升級的大形勢下,森林旅遊正從觀光旅遊為主向觀光旅遊與森林體驗、森林康養、休閒度假、自然教育、山地運動、生態露營等多業態並重的方向轉變。

形成產業共融發展格局

在森林旅遊蓬勃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我國各類森林旅遊地已超過9000處,但不到5%的森林旅遊地支撐了我國森林旅遊的“半壁江山”。表面上,少數森林旅遊地在節假日人滿為患,大部分森林旅遊地依然是門可羅雀,實則反映出了森林資源的利用效率很低。此外,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也一直存在。在看到森林旅遊發展前景樂觀的同時,也應看到可能對環境帶來的潛在危害,森林旅遊仍面臨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森林旅遊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森林旅遊區環境汙染嚴重等問題。

“未來森林旅遊的發展,要以保護森林資源為前提。”業界專家表示,全域旅遊發展背景下,森林旅遊不再是單一景區的發展形式,而是依託森林生態資源,融入旅遊、休閒、醫療、度假、文化、娛樂、運動、養生、養老等健康服務新理念,整合商業、教育、金融等,形成的一個多元組合,產業共融、業態相生的區域綜合發展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