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具體操作和能量體現

“燒山火”、“透天涼”是明代針灸家提出的綜合的針刺補瀉手法,它是以徐疾、提插(或捻轉)為主,結合呼吸、九六數、開合等補瀉方法,分天、人、地三層進行。“燒山火”組合了針刺的補法,目的要引“陽氣”深入,使產生熱感;“透天涼”組合了針刺的瀉法,目的要引“陰氣”淺出,使產生涼感。

深入研究“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具體操作和能量體現

本法的記載始見於徐鳳所述《金針賦》(1439年),後在《醫學入門》、《針灸問對》、《針灸大成》等書中均有解釋。《金針賦》寫道:“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至,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結合《針灸大成》等記載作些分析說明。

“燒山火”是因其能產生熱感而名。熱以治寒,故主治“頑麻冷痺”等症。其法“先淺後深”,意欲引陽氣深入。根據穴位深度可分兩層(先5分深,後1寸深)或三層(先5分,後1寸,最後1.5寸)進行,提插時著重於插(按),故說“慢提緊按”,每層提插或結合捻轉,共九次(陽數)。產生熱感後,仍緊閉針穴並將針按住,以納陽氣。所說“三進三退”,《針灸大成》又作“三進一退”,即以進為主。近人臨床應用,按穴位的針刺深度,分成三等分。當進針透皮膚後,在“天部”用緊按慢提法提插九次;然後進入“人部”,亦緊按慢提九次;最後深達“地部”,又緊按慢提九次;然後從地部一次提退到天部,再如上法“三進一退”,反覆操作,至病人覺針下有溫熱感為止,出針時應快速按閉針孔。如結合呼吸補瀉的補法同用,即在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退針、出針。

“透天涼”,是因其能產生涼感而名。涼以治熱,故主治“肌熱骨蒸”等症。其法“先深後淺”,意欲引陰氣淺出。根據穴位的深度可分兩層(先1寸深,後5分深)或三層(先1.5寸,後1寸,最後5分)進行,提插時著重於提,故說“緊提慢按”。每層提插或結合捻轉,共六次(陰數)。產生涼感後,緩慢提針以引陰氣。所說“三出三入”與“三進三退”意思相同。《針灸大成》又作“三退一進”,即以退為主。近人臨床應用,與“燒山火”同樣分層次,在針刺入皮下後,繼續深入,直達“地部”,用慢按緊提法提插六次;退至“人部”及“天部”仍按上法分別提插六次,一進三退,反覆操作,至病人覺針下有涼感為止,出針時搖大針孔,不閉其穴。如配合呼吸補瀉,則在吸氣時進針,呼氣時退針、出針。

深入研究“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具體操作和能量體現

關於“緊按慢提”和“緊提慢按”的補瀉法,以及針刺要達到熱涼效應,這在《內經》中有過論述。《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這可看作是關於提插補瀉的描寫。《素問·針解》篇說的“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洩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這是指針後可能出現熱、涼感覺。

有人報道,臨床辨證屬於虛寒證者,使用燒山火手法,療效顯著。如坐骨神經痛取環跳穴,在酸脹感覺的基礎上使產生熱感,傳到足部,能起到疏經活絡、止痛散風的作用;治療月經不調,針氣海穴,使酸脹感覺到達陰部,並出現熱感,療效良好。對於實熱證者,則用透天涼手法。如乳腺炎針大椎穴,使涼脹感傳到乳部,則病人乳部有發涼、舒適的感覺;對高燒的病人,如體溫在38℃以上,針風池、合谷,能使體溫下降等。

深入研究“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具體操作和能量體現

有人通過動物實驗觀察到,燒山火可以立即提高動物肛溫0.7℃,而透天涼可使肛溫下降0.6℃。也有人在觀察肢體容積曲線的變化時發現,在燒山火手法的作用下,針下可出現溫熱感,與此同時,肢體容積曲線上升反映肢體末梢血管呈舒張反應。而用透天涼手法,於針下出現寒涼感的同時,規律地引起肢體容積曲線下降,提示末梢血管呈收縮反應。還有人報告了冷熱兩種手法對血糖、血漿檸檬酸有重要的影響,熱時明顯上升,冷時則下降。

深入研究“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具體操作和能量體現

本法的應用先要分清病症的虛實、寒熱,才能起到補虛瀉實、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作用。熱涼效應的是否出現,既關係於手法,還決定於機體的反應性,血管的舒張收縮反應才是產生涼熱感的一種依據。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