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聞鄧世昌,誰人識劉郞:為何劉步蟾會被人們選擇性遺忘?

在我們那個年代,可看的電影是很少的,記得當年在廠燈光球場看過一部《甲午風雲》,裡面有個人物叫劉步蟾,高高地個子長長地臉,雞賊奸詐,一看就不是個好人,所以,印象極深。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除認識了勇撞敵艦,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鄧士昌外。也認識了這位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兼“定遠”艦管帶的劉步蟾,這是一個官場上溜鬚拍馬,戰場上膽小如鼠之人。他戰時篡改作戰命令,戰後又意欲投降,實乃中華民族之敗類一枚。

當我們撩開甲午戰爭那厚重地歷史帷幄後才發現,歷史不僅為政治服務,也是為藝術服務的。為了樹立英雄高大上之形象,就必須有陪襯,從而使得英雄之形象更加地偉岸,於是,便不惜對大家不是太熟悉的人肆意抹黑,而劉步蟾正是這樣一位被黑白顛倒的不幸之人。

惟聞鄧世昌,誰人識劉郞:為何劉步蟾會被人們選擇性遺忘?

劉步蟾,字子香,福建福州閩侯人,福州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後任建威兵船管帶。留英三年海軍,學業猛進,出類拔萃,每試“成績冠諸生”。英國海軍中將斐利曼特對其有兩句評語:“涉獵西學,功深伏案。”《清史稿》亦有評論稱:“華人明海戰術,步蟾為最先。”北洋海軍成軍,劉步蟾為右翼總兵兼定遠艦管帶。黃海海戰時,丁負傷後代為督戰,表現優異,發炮連傷日本數艦,特別是重創敵旗艦“松島”號,使其喪失戰鬥力而駛逃。及日軍合擊威海衛港,定遠艦中敵魚雷,劉步蟾“守船亡與亡之義”,遂自殺殉國。

明明是個一等一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緣何被冠以貪生怕死的民族敗類。讓後人在為大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扼腕痛惜之後,卻又為歷史對一些水師將領的不公而感到深深地遺憾。

據說,當年北洋水師覆沒後,所有的外籍教官均被遣散,而其中有一位定遠號英籍助手叫泰勒,是定遠號的副管駕,他回國後出了一本叫做《在中國前線》的書,因為其與劉步蟾素來不和,所以,在書中便對這往日的仇人極盡造謠汙衊之能事。

他在書中稱劉步蟾是“變態的懦夫”,故意改變陣型以求自保,導致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失敗。甚至劉步蟾在戰敗後自盡,泰萊也說是因為劉放過“苟喪艦,必自裁”的大話,是在被下屬逼迫才自殺的。

可悲的是,他的觀點被史學大家范文瀾先生所採信,寫進了《中國近代史》中,這是一部被稱作“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地敘述中國通史的著作”。所以,這一立論成為新中國標準的史學觀點,由於範老在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他的話也就一錘定音,為中國學術界所普遍接受,劉步蟾的歷史地位也就此似乎成了無可爭辯的定論,旁人則少有異音。

惟聞鄧世昌,誰人識劉郞:為何劉步蟾會被人們選擇性遺忘?

電影《甲午風雲》面世後,將劉步蟾拍成了一個故意掛錯信號旗,導致戰敗的罪魁禍首,由著名反派演員李頡出演,還捱了丁汝昌一記大耳光。從此,劉步蟾的禍國形象被定格,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劉步蟾貪生怕死的反派形象也深入人心。

根據許多最新研究結果來看,劉步蟾是有著戰略遠見,指揮經驗和作戰能力的北洋水師的指揮官,他一直對日本擴充海軍實力保持高度警惕的。在甲午海戰爆發之初,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即受傷不能指揮,劉步蟾臨危受命,代理指揮。

戰鬥中,劉步蟾指揮“定遠”艦英勇作戰,先後擊中重創三艘日艦,其中包括日軍旗艦松島號,還差點俘獲日艦比睿號。在劉步蟾指揮下,北洋水師激戰五個多小時,雖然自身被擊沉五艘軍艦,包括鄧世昌指揮的鎮遠艦,但日本艦隊也被重創五艘,日本艦隊不得不首先撤出戰鬥撤退而走。

海戰結束後,劉步蟾因功升為提督。由於清政府和北洋大臣李鴻章採取保船避戰的消極防禦,甲午戰爭以大清失敗而告終。

在最後的威海保衛戰中,日海軍完全控制了威海灣內殘存的北洋海軍的出路,而且以陸軍佔領了威海衛陸上的全部中國炮臺。北洋海軍只有束手就擒了,但就在這一段時間裡,威海海面上仍有一艘中國鉅艦,頑強地抗擊海上、陸上的敵人,不時發射出憤怒的炮彈。

這就是劉步蟾帶的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這艘鐵甲艦的噸位和巨炮口徑都超過當時日軍的所有艦隻,這艘當年的巨無霸,一直堅持戰鬥到似沉非沉,彈盡炮損的時刻。

惟聞鄧世昌,誰人識劉郞:為何劉步蟾會被人們選擇性遺忘?

在最後無以為繼的日子裡,為了不使定遠艦落入敵人手中,劉步蟾才毅然決定沉船。就在定遠艦沉入祖國海灣內的當晚,劉步蟾也在劉公島自殺殉國了,做到了“艦亡與亡” 時年43歲。

李鴻章獲悉劉步蟾自殺的消息後,深感惋惜,並盛讚劉步蟾當年直陳御日之計是實言真心。清廷諭令:將劉步蟾照提督陣亡例從優賜卹,世襲騎都尉加一等雲騎尉。一代海軍名將,就這樣與他所鍾愛的戰艦,一同消失在保家衛國的海上疆場。

劉步蟾殉國後,北洋艦隊即宣佈投降,剩餘的戰艦降下了黃龍旗,掛上日本海軍軍旗,只有一艘艦沒有降旗,那就是康濟號,上面滿載著幾十位不願投降而自殺身亡的北洋海軍將領遺體。據統計,參加甲午海戰的北洋水師12名管帶中,共有7人陣亡或自盡。

為表示對丁汝昌、劉步蟾等殉國將領的敬意,日本艦隊司令伊東佑享決定將丁汝昌、劉步蟾等將領靈樞運往煙臺,交還大清。

幾小時後,日軍列隊甲板,目送著康濟號緩緩地駛向煙臺。當時,天空中下著小雨,天公似乎在流著淚看著這悲壯的一幕。至此,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悲歌,讓人慾哭無淚。

惟聞鄧世昌,誰人識劉郞:為何劉步蟾會被人們選擇性遺忘?

歷史就是這樣悲壯的一幕,但在後人的意淫下,劉步蟾卻成了一個畏敵如虎的小丑級人物,豈不讓人感嘆。據現在能查到的日本關於海戰的觀察戰報,劉步蟾指揮的“定遠”艦位於戰鬥隊形的最前端,這明顯與我們專家說的劉步蟾改變隊形讓“定遠”艦居中躲避敵炮有矛盾。連日本人都敬重這樣的殺身成仁的將領,我們的許多專家卻還要認為他是一個歷史反面人物,也不知這些專家都是怎麼樣研究的。

其實,當電影《甲午風雲》公映後,雖然好評如潮,但就有人指出這裡面對劉步蟾形象刻畫的不公。有一位叫戚其章的先生斷定:“這是以範(文瀾)著為依據,將劉步蟾塑造成一個反面典型的代表,不能不說是重大的敗筆。”他寫出一篇影評投給雜誌,重點是重新評價劉步蟾。影評不久被退回。寫退稿信的編輯充分肯定它的“有理有據”,同時很禮貌地表示:不宜發表。

然而,在文革中,這位戚先生卻因“為投降派、民族敗類劉步蟾翻案”。被定為“反黨反社會主義右派分子”,下放農村勞改七年。不過,類似的現象在當時不是什麼新鮮事,多多,多多。

改革開放後,在持續了多年的爭論後,劉步蟾的形象大有改觀,在1982年,劉步蟾終於被官方確認為民族英雄。但是,在民間,要想將那早已深入人心的形象徹底扭轉過來,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壯哉劉將軍!悲哉劉步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