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 2018:奮鬥著,幸福著

回望 2018:奋斗着,幸福着

時間是偉大的書寫者,但比時間的力量還要深邃的,是人的奮鬥和追求。在即將告別 2018 年、迎來 2019 年之際,我們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更覺“落日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2018 年,空軍全體官兵牢記習主席訓令,全身心投入練兵備戰,部隊戰鬥力和轉型發展實現新跨越,每名官兵也在不懈奮鬥中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我們邀請 6 位基層官兵,回顧這一年的奮鬥歷程,講述投身實戰化訓練的成長收穫。他們中,既有勇奪“金頭盔”的年輕飛行員,也有常年伴隨戰鷹執行保障任務的機務中隊長;既有保障老裝備助力團隊奪得“金盾牌”的地導老兵,也有精心呵護新裝備的雷達技師;既有成功轉崗轉型的話務女兵,也有圓夢國外賽場獲得殊榮的空降尖兵。透過他們的講述,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奮鬥、幸福是其中的關鍵詞,更讓我們認識到,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但奮鬥是艱辛的,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鬥。

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李汪洋:

深鑽細研贏得“金頭盔”

回望 2018:奋斗着,幸福着

8場全勝、自己無一戰損,最終以絕對優勢完勝對手⋯⋯回首即將過去的2018年,對於新晉“金頭盔”飛行員的我來說,算是完成了一個心願和挑戰——通過對抗空戰競賽考核證明了自己的空戰水平。

這次和我一起被空軍評為空戰能手、斬獲“金頭盔”的謝朗,是我的飛行大隊長,他先後參加過5屆“金頭盔”比武。在備戰過程中,他時常用“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來告誡我:“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敵,要時刻保持一種箭已在弦的緊迫感。”的確,我很享受擁抱藍天、在空中和戰機融為一體的感覺,但鐫刻內心的是:練為戰、練為贏,只有平時人機合一練到極致,戰時才能招招制敵。

記得那次我被單位領導“攆”回老家休假探望父母,剛進家門就接到大隊教導員的關心短信“到了嗎?”我立馬回覆“剛到”,接著條件反射般以為有任務,又發了一條“要召回嗎?”至今,教導員還收藏著我們這次短信的截圖,成為他開展戰備教育的素材。

在我們旅,人人都像我這樣時刻保持著高度警惕、謀戰向戰的狀態。不光訓練,警戒巡邏、實兵拉動我們都緊貼實戰。

首次使用實時評估系統,首次⋯⋯這次自由空戰考核相比以往的規則,即便對我這樣的年輕飛行員來說,都能明顯感到濃濃的“殺氣”,這讓對抗又向實戰跨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但我深知,對抗畢竟不是實戰,成績只屬於過去。我們在準備,對手也沒閒著,現在每支部隊都在快速提高,如果明年再去比武,花落誰家完全不可預料。

勝戰歸來的總結反思會上,我和戰友們分享了這樣一段心得:完勝對手斬獲“金頭盔”,除了學習研究、苦練精飛,沒有其他捷徑可走。實戰中更是如此,只有平時練到了、練精了,打起仗來才能實現劍鋒所指、有我無敵。

回望步履匆匆的 2018年,我為自己取得的進步感到欣喜,更加感激新時代,讓我能夠駕馭如此先進的武器裝備,在萬里長空施展武藝。

(本報特約記者 孟慶寶 整理)

中部戰區空軍地導某營二級軍士長秦敬華:

挖掘裝備潛能終獲“金盾牌”

回望 2018:奋斗着,幸福着

前幾天,一名戰友突然打來電話:“還記得當新兵時,你說想一輩子當個好兵的願望麼?”倏忽間,把我的思緒帶回到20多年前的新兵連,我們倆約定無論在什麼崗位工作,都要當一名矢志打贏的好兵。

如今,從新兵成長為高級士官,回望來路,我覺得要想當一名好兵,離不開組織的關懷、戰友的幫助、個人的努力,其中組織和戰友的幫助是外因,自身努力是內因,越是艱難困苦,越要努力成就自己。

順境看心態,逆境看擔當。今天我的“老夥計”——某防空兵器逐漸落伍了,曾經的輝煌已成過眼雲煙。這幾年,兄弟部隊先後換新型裝備,少數戰友對自己手中裝備持消極心態。可我不這樣想,老裝備存在一天就有一天的價值,我的使命就是帶領戰友把它的性能挖掘到極限、狀態保障到極限。廉頗老矣,照樣威風不減當年!

今年,我就帶領全班積極開展技術革新,參與研發的某系統,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最讓我自豪的是,今年我還隨隊參加了“金盾牌”比武競賽,擔任天線收發技師。參賽之初,我們發誓:與同類型兵器比,我們要劍勝於人;與三代裝備過招,我們要劍不如人但劍法高於人。

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重新把自己歸零,當了一回“小學生”。撲下身子鑽研裝備性能,抓住機會找工廠設計人員請教裝備保障和操作方法,邊摸索邊改進,反覆推敲每一道流程、每一個細節。最終,達到全班操作行雲流水如一人,操作零失誤,平均成績竟然比大綱優秀標準高許多,最終助力部隊一舉奪得“金盾牌”。

其實,過程並非如結果那般順利,夜間緊急機動課目,“仗”馬上就要開打,兵器架設好後,天線電源故障燈卻緊急爆紅。這時已經沒有時間處理,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操作,雖然最後2枚導彈成功發射,我卻如鯁在喉:如果是在戰場,一個失誤就可能全營集體陣亡,某種程度上講,它就是我,它失敗了,就代表我掉了鏈子——只有更加精心維護保障,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明年我將面臨選晉,無論選晉結果如何,我都要利用好接下來的時光,幹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多為部隊培養幾名過硬骨幹,當一名矢志打贏的好兵!

(趙守創 本報特約記者 李華興 整理)

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機務一中隊中隊長陳金松:

心隨戰鷹繞島巡航

回望 2018:奋斗着,幸福着

2018年,我在外“漂”了近10個月,隨部隊輾轉南北,始終跟著戰鷹走、圍著任務轉。忙,是常態;緊,是狀態。

回望這些奮鬥的日子,有過喜,有過憂,吃過苦,也受過累,但一切都值得,換來的不只是我的成長進步,還有一項項任務的圓滿完成、部隊戰鬥力的穩步提升。

今年最開心的,就是我們中隊維護的戰鷹幾次參加繞島巡航,和兄弟部隊的戰機一起以航跡丈量祖國大好河山。這要擱在換裝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自從換裝新機,我們的作戰半徑大幅提升,擔負的任務、肩上的責任也明顯增加。雖然比以前要忙累很多,但大夥兒都說忙得開心、累得踏實。

如今,每個參與任務的官兵手頭,都珍藏著一套“人民空軍多型戰機繞飛祖國寶島巡航”紀念封。今年6月,紀念封的首發式在某地舉行,一些任務官兵代表受邀出席。而未能參加的,還專門託戰友買些送給親人、朋友,雖然禮物輕,但意義重大,背後承載的是我們共、同的付出、飽含的是我們心頭的驕傲。

難忘駐訓的日日夜夜,看似平靜的海面,在深藍之處卻波詭雲譎。面對複雜多樣的對手,無論是空勤、地勤還是場站伴隨保障的官兵,每個人都枕戈待旦。印象最深的是,好幾次吃著飯,警報聲就拉響了,我們立馬放下碗筷往停機坪衝,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戰機啟動、升空。

2011年,我也曾到同樣的地域駐訓,那時我還是機械師,只要負責好自己的飛機,完成上級交代的各項工作就可以了。但今年我已是中隊長,由一個執行者變成了組織者,關於戰訓的很多矛盾困難需要我去帶頭攻關解決。我們中隊是大隊裡改裝較晚的單位,人員大多完成改裝的時間並不長。於是,每一次具體的任務,我都帶著各專業骨幹一起研究探討,堅持學在先、幹在前。

在我的提議下,中隊辦起了理論夜校,經常進行故障研究、經驗交流,重點解決人員的理論短板和保障難題,培養帶教了一批骨幹,化解了戰訓保障的供需矛盾。

感謝這奔波的2018年,歷經持續的任務考驗,我和戰友們都迅速成長,對於備戰打仗有了切身的認識,實戰化保障能力得到了整體提升。當下,我們還在執行今年的最後一項任務,我們信心滿滿,一定會高標準完成。

(本報特約記者 唐 俊 整理)

西部戰區空軍某雷達站四級軍士長李小龍:

連續奮戰保障新雷達無一差錯

回望 2018:奋斗着,幸福着

12月的寒風並沒有給我帶來絲絲涼意,一次次滴落的汗水,裝點著我2018年每次裝備檢修的舞臺。作為一名雷達技師,我覺得我的崗位就像雷達上一個默默運轉的齒輪,體積雖小但作用大,驅動著天線轉動編織天網。

今年最值得回味的,就是我連續奮戰圓滿完成新裝備調試和維護任務,未發生一次戰備差錯,情報合格率始終鎖定在 100%。

新裝備的信息化程度呈直線上升,保障要求隨之水漲船高。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為了能夠維護好它,我白天一有時間就鑽入修理方艙,看圖紙、查電路;夜裡繼續學規章、背參數。連軸轉了 1 個多月,我將新裝備各部件的功能、原理和技術參數標準值全部牢記心中。

就在新雷達擔負戰備值班前的一天,開機測試 10 小時後,突然顯示屏上回波消失。我通過觀察,很快判斷是發射機故障。諮詢廠家技術人員後,得知發射機系統增加了高溫保護的功能。雖然更換備份功率組件後,故障排除,可是開機時間一長,同樣的

問題再次出現。

以後遇到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我琢磨著:如果能發明一種適用於高溫條件下功率組件的散熱工具就好了。

一次,我在訓練室看到戰友正在為訓練電腦清灰,當看到電腦處理器上疊加的一片片小金屬片時,頓時有了靈感:在天線發射系統頂部加裝一塊不鏽鋼薄板作為導熱層。

回到宿舍,我將自己的構想設計出構造圖,經過反覆研究組裝,一週後,“某型雷達收發系統隔熱裝置”成功問世。經過後期觀察和使用,即使室外氣溫達到 40℃,裝備再沒有出現高溫保護的現象。

我將每次雷達維護時發現的故障症狀、可能原因、解決措施一一記錄下來,結合氣候條件、電磁環境、目標回波特性等,建立可隨時查閱的數據資料庫。在其他雷達站巡迴教學中,我將數據資料庫使用經驗分享給操縱員和技術人員。通過幾次教學,很多技術人員均已掌握了裝備全功能操作使用。

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有對裝備理解更深、運用更嫻熟,它才能爆發出人意料的作戰威力。新的一年,我手中的裝備還會面臨更多未知的挑戰,讓我有一種強烈的本領恐慌感。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不斷革新,挖掘技術潛能,發揮裝備性能極限。在我的眼中,只有雷達順暢運轉時,頭頂的天空才是最美的。

(梁雲霄 整理)

東部戰區空軍通信某旅話務連下士周曉宇:

成功轉崗實現自我重塑

回望 2018:奋斗着,幸福着

總結2018年我的關鍵詞,我想大概是服從、感恩,還有我引以為豪的:超越。

上半年,我從衛生隊調到了話務連。“組織對我進行崗位調整,是對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學好專業,認真無誤地處理好每一通電話!”我在心裡告誡自己。

學習業務很辛苦,一組組陌生號碼毫無規律地跳動在我的腦海裡,我始終找不到它們正確的排列組合。壓力就像一座無形的大山壓著我,而每天晚上的考核更是讓我“驚心動魄”。第一次考核,300組號碼,我竟錯了110組!我開始有點洩氣了。

一天晚上熄燈後,我在被窩裡忍不住抽泣起來,隱隱約約我聽到房間的門被推開,是指導員來查鋪了。

第二天指導員把我叫去她的辦公室,我心想這下要挨批了。

“恭喜,昨天又進步了3組號碼呀!”始料不及的開場白讓我有點蒙。緊接著,指導員拿出了一打試卷:那是我半個月來每天的考核試卷。她將這些試卷一張張擺開:“你看,這一張比前一張進步了2組號碼。”“昨天的進步最大!”她一張張比較著,我的內心突然湧動起一絲慰藉。

“榮譽總是與挑戰並存,付出總會有回報。”接著,她將我帶到連隊榮譽室。裡面,巾幗文明崗、集體二等功、集體三等功⋯⋯滿牆的榮譽讓屋子熠熠生輝。“話務兵是首長的耳目、部隊的神經,但是不經歷刻苦學習的磨礪,如何才能擔負這樣的重任呢?”指導員望向我。那一瞬間,我不禁為自己在困難面前的懦弱羞紅了臉。

痛定思痛,我決定向困難發起衝鋒:既然組織信任我,我就一定要勝任話務女兵的崗位!

背誦效率不高,我主動向身邊戰友請教,找到適合自己的“小竅門”;背誦時間有限,我製作了“小卡片”,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背,就連排隊打飯的間隙都拿出來瞅一眼。我也不再急於求成,製作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每天的小進步都會讓我歡喜不已,繼而生成不懈努力的動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3個月後,我考取了工號,開始獨自上崗。

走過挑戰的磨礪,贏得換羽的喜悅。如今那一副耳機一個話筒裡,有我滿滿的熱愛與自豪。2018年,我成功實現了崗位轉型,並展現出一個更加從容自信、敢拼敢衝的自己。

(潘夢婷 左 佐 整理)

空降兵某旅某營空降勤務連中士袁志文:

如願以償走上國際賽場領獎臺

回望 2018:奋斗着,幸福着

時光飛逝,轉眼又到了年底,細細品味2018年走過的足跡,感覺如此不平凡。作為一名重裝空投骨幹,這一年,我曾踏上雲霄錘鍊傘降本領,也曾挑燈夜戰研謀空投裝備;我曾鏖戰沙場比拼專業能力,也曾奔赴陌生地域爭當偵察尖兵。最難忘的,是走出國門圓夢“空降排”賽場。

能夠代表空降兵征戰國際賽場,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3年前,我第一次報名參加“空降排”集訓隊的選拔,因為底子薄遭淘汰。第二年我雖成功入圍,但由於在階段性考核中扭傷腳腕,無奈遺憾退出。

今年4月,“空降排”集訓隊再次“招兵買馬”,剛剛參加完旅裡偵察集訓的我卻病倒了。不甘心再次與賽場失之交臂,我主動找到營主官交上“軍令狀”。集訓隊得知情況,專門為我組織了一場補考,通過後,接收我參加接下來的強化集訓。

要想在強者雲集的參賽隊立足,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完成“魔鬼訓練”後,我還為自己量身訂製了“訓練套餐”,無論任務多麼繁重,我都會雷打不動完成每天的訓練量。

不久後,比賽如期而至,首個比賽課目“空降集結與急行軍”角逐激烈。武裝直升機上,全副武裝的我心潮澎湃。“嘀——”信號燈亮起,我躍出機門,那一刻,我比任何一次都要果斷。100米、50米、10米⋯⋯我冷靜地操縱著降落傘,順著風向迎向地面,成功完成著陸,投入到接下來的一場場戰鬥中⋯⋯歷時16天的賽事在激烈的角逐中結束,當我和隊員們代表中國空降兵走上國際領獎臺時,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如今,再次回味那段經歷,比收穫獎牌更重要的,是自己在一次次挑戰中收穫的成長。在異域征戰的日子裡,我練就了全面過硬的軍事素質,掌握了科學高效的訓練方法,也在日復一日的超負荷訓練中磨礪了剛強的戰鬥意志,讓我明白了只要堅持不懈,再高的山峰也能征服。

賽場決勝不等於戰場制勝。在賽場爭鋒中,一個個來自實戰的考問令我刻骨銘心。外方參賽人員利用實戰中磨鍊出的“非常規操作”,讓我看到實戰化與實戰之間的差距。比賽中途規則突變,面對“戰場意外”,我的射擊命中率遠低於預期,這讓我懂得了敢於決斷才能應對戰場上的“想不到”⋯⋯如果時間可以觸摸,對於我來說,2018年是炙熱的,淚水與汗水、坎坷與艱辛、拼搏與奮鬥,勾畫出了一條為戰衝鋒的成長軌跡。

(王 帥 本報特約記者 夏 澎整理)

攝影:孟慶寶 唐 俊 趙守創

黃力浩 賈錦晨 方 超

製作:李 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