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忻州:大山裡的明珠——水泉溝村

大山裡的明珠——水泉溝村

在忻州城西20公里處的陀羅山腳下,有一個存在了幾百年的小山村,名叫水泉溝村。水泉溝村屬忻府區合索鄉,毗連黃龍王溝、朝陽坡、水頭村、陀羅村、東呼延等地,與鄉政府所在地北合索很近。

水泉溝村,居於兩道南北走向的山樑之間,有一條山泉清冽甘甜,汩汩而流,所成的河水,貫穿山溝之南北。先人到此,據“順水行依山居”的傳統,靠山崖掏窯穴而居,掬泉水而飲,植萬樹而成蔭,墾千方田地而耕。這裡水源豐沛,綠樹掩映,夏無酷暑,冬無風沙,使水泉溝村逐步成為城西人傑地靈、景色壯美的古村落。

遊走忻州:大山裡的明珠——水泉溝村

水泉溝村,可考的歷史在500年以上。原來的村民為謝、侯兩姓,現郝為第一大姓。

忻州郝姓始祖為從裕公,其一支後代,叔侄相攜從山西朔州遷入忻州。叔入董村鎮,侄至合索鄉。五世祖郝玘公,遷至水泉溝東崖,六世祖郝倫公(其父郝翥公)遷入水泉溝西崖,經數世郝氏家族逐漸發展壯大,總人數達200餘人;而謝、侯兩姓逐漸衰落。到郝氏十八世,水泉溝僅存郝氏,曾成為忻州唯一的獨姓村莊。據老輩講,曾有許多郝氏子孫,陸續奔赴口外(今內蒙)謀生。同時,有三戶張姓,從陽坡鄉屬地前來,水泉溝遂成為郝、張兩姓相伴相助的共同家園。到如今,張姓人口,大約為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郝氏家族耕讀傳家,曾有古訓“正德,利國,厚生,維和”。郝氏家族,尊祖訓教育子孫在慾望面前恆持自我,做事時考慮利益的順序為:利國,利家,利己。因此,郝氏家族仁人志士層出不窮,邪惡之人不曾出現。鄰里和睦,鄉里安泰。

遊走忻州:大山裡的明珠——水泉溝村

水泉溝,以水而聞名。村北的立長溝,流水經年不斷,夏季是農人洗塵飲水的佳地,也是飲馬刷馬的好地方,冬季就成了孩子們滑冰車的樂園。

先人們為了鄉親們能飲用到更潔淨的泉水,在村中南北打了兩眼水井,甘甜的水質令飲者難忘。雨季,井內水位升高,不僅取水十分方便,或靜或動的水面,又成了映照孩子們童真笑臉的鏡子,常讓扒在井口的孩子們樂不可支。

現在,古井固定轆轤的石樁依舊矗立原處,可洗衣、可飲馬的石水槽,依舊靜臥井臺。井仍然有水,但已被安全封口。只是物是人非,讓人生髮感慨。

為了祈求平安和順,先人在村北興建了玉皇閣,當地人稱閣爺廟,至今傲然挺立。閣後雜草叢中磨損風化嚴重的石階,亦在述說著村子的滄桑。為了弘揚忠信仁義,村中曾建有氣勢宏偉的關帝廟,配有鐘鼓樓、碑閣等。大殿內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關羽塑像栩栩如生,關平、周倉侍立兩旁。四壁上,畫有精美的八十幅彩色壁畫,是關羽從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到玉泉山顯靈的系列故事,記錄了關羽傳奇而跌宕的一生,皆為藝術珍品。遺憾的是,關帝廟因年久失修最終坍塌損毀,現在只有門口的一對古柏樹,無言述說著歷史的滄桑。

村中還曾有文昌廟、龍王廟、五道廟、戲臺,既承載了村人寄望子孫榮昌、安平順達的美好希望,也是村裡祭祀、社火、慶典之所在。

巍巍的山,綿綿的水,悠久的歷史,塑造了水泉溝如山的漢子,如水的女兒。水泉溝的漢子,如大山一樣矢志不渝,威武不屈。

1938年2月18日,由於漢奸的告密,作為武工隊所在地的水泉溝,突遭日寇圍困襲擊。無辜村民郝牛牛、郝潤喜、成喜兄弟、郝銀奎、郝德恩、郝天生、李天成、郝亨亨等九人,慘遭殺害,房屋240間被燒。一時濃煙四起,火光沖天,大火整天整夜不滅,和平安寧的水泉溝瞬間哀鴻遍野。面對日寇的獸行,水泉溝的漢子們並沒有被嚇到,而是在義憤中奮起,前後有郝黃柱、郝德喜、張從安、張卯堂、郝補元等20餘人,參加到報仇雪恨的抗戰之中。其中,郝黃柱、郝德喜、張從安等烈士,血灑疆場,張卯堂、郝補元等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在和平建設時期,水泉溝出現了郝三毛、張雙全、郝雙柱等一大批勤政為民的好乾部。

郝氏二十二世孫郝雙柱,1937年出生。從1964年起擔任黨支部書記,率領全村黨員、群眾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1966年開始用大鍋錐,先後打井五眼,因水位下降,70年代又打機井五眼,使村內的半坡地、梁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

到1980年,村內共平整土地500餘畝。同時,水泉溝村人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高粱、小麥的平均畝產量一度穩居忻州之首。成為小麥主產區的同時,水稻、蓮藕覆試種成功,自然條件並不算好的水泉溝,一時竟成為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由於幾十年的不懈奮鬥,村內幹部群眾團結一心,家族凝聚力增強,各項事業突出,成績斐然。

1980年,郝雙柱所領導的水泉溝大隊,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省農業先進單位稱號,其個人也多次受忻縣地委、忻州市委表彰。

郝文俊是1961年出生的水泉溝村人,1998年開始投入“挖掘革命歷史資源、傳承民族精神血脈”的紅色文化事業,其足跡踏遍了呂梁山、蘆芽山、洪濤山、大青山,併到北京、四川、內蒙、湖南等地拜訪了上千餘位晉綏老人,徵集到晉綏老戰士回憶錄手稿三千餘篇、回憶錄書籍五千餘冊、抗戰圖片千餘幅、老戰士書法作品百餘幅等。利用這部分珍貴資料,在自家宅基地上營建了“晉西北老戰士文化大院”,還自費在山西創建了首個晉綏革命老區文化研究會和晉綏文史館。

水泉溝的女兒,如水一樣柔美,如水一樣博愛綿延,也如水一樣柔韌。她們活躍在忻州各界,其中湧現了優秀教育工作者郝美玲、郝亞瓊(黃珍)、郝桂珍,婦科專家郝美珍,藥劑師、攝像師郝慶珍等代表性人物,為忻州的各項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如果你來到這裡,敦厚勤勞、熱忱好客的水泉溝人,一定會讓你如歸故鄉,流連忘返。

轉自:忻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