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我的岢嵐我的家

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出生在岢嵐,生活在岢嵐,70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岢嵐的今昔變化,感受到祖國70年的鉅變。

上世紀50年代,岢嵐縣城人煙稀少,大部分都是農田,只有鼓樓附近才有人居住。一到晚上,全城黑咕隆咚,只有臨街居住的幾戶人家窗戶上露出一點微弱的燈光。縣城裡的房子大都是黃泥石頭壘牆,石頭大都無稜無角,也不知人們是怎樣把它砌成牆的。到了上世紀70年代,縣電業局蓋起了一座二層樓,那是岢嵐的第一座樓。而今,不僅縣城樓房林立,就連一些鄉鎮,樓房也不是稀罕物了。

我們這代人不僅有住危房破屋的經歷,更是經歷了上世紀60年代的困難時期。物質極度匱乏,糧食、副食品一律憑票供應。我放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地裡採野菜,只要是能吃的,不管好吃難吃。苦菜灰菜地柳馬齒,都被人們採光了,後來人們說雞冠草也能吃,我採了一筐,結果吃得全家人上吐下瀉,幾乎出了人命。再看今天,野菜成了人們餐桌上的佳品,雞鴨魚肉已不再稀罕,憑票供應成了往昔的記憶。今天的人們不是追求吃飽、吃好,而是在追求如何吃得健康了!困難時期,穿一件新衣,真是一種奢望,一年6尺布票,連補丁都不夠打,穿得破破爛爛出門不必羞愧,大家都一樣。看現在的岢嵐縣城,人人穿得光鮮靚麗,年輕人更是追求新潮,長裙短褲,日日翻新;老年人個個衣著端莊、神采奕奕,往日的困窘不見蹤影了。

岢嵐過去出行之難,真不亞於蜀道之難,與外界聯繫,只有一條坑坑窪窪的公路。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的祖母從岢嵐回河北,先坐膠輪車到陽方口,再從陽方口擠火車,那是何等艱難!上世紀60年代,我在五寨上學,汽車只有陽方口到興縣的一趟車,坐車很難買到票,所以放假步行是常態。參加工作後,到忻州出差,先坐汽車到陽方口,再轉乘火車。陽方口的車馬大店是必住之處。後來岢嵐通了火車,但慢慢悠悠,到忻州也要六七個小時,但比起陽方口轉車,已經方便很多了。現在,岢嵐有了高速公路,去忻州兩個小時也用不了。再看交通工具,上世紀50年代,毛驢是岢嵐人民出行的主要工具,後來有了馬拉的膠輪車,自行車還是稀罕之物。誰能想到短短几十年,小汽車已經成了人們很普遍的代步工具!

衣食住行的變化,體現了人們生活質量的變化,也體現了祖國70年來的鉅變,我們岢嵐也和共和國一樣,與時俱進,小城的變化也是日新月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岢嵐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在不斷追求更加美好的小康生活。近年來,縣裡的工業、農業、教育、醫療各行各業飛速發展;城鎮化建設突飛猛進,一座座樓房拔地而起,一個個住宅小區不斷建成,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市政環境更好了,街道不僅拓寬而且平整了,行道樹多了綠了,路燈也亮了,街道更加整潔了。更讓人欣喜的是退耕還林初見成效,荒山綠化力度加大,城西汙水廠建成,嵐漪河景觀路貫通,天變藍水變清山變綠,人們的生存環境更好了。岢嵐成了功能完善、設施健全的養生福地。

岢嵐變了,祖國變了,這70年的經歷,讓我深深感到,祖國貧弱,人民就困苦;祖國富強,人民就幸福。記住過去,才能體會到今天的幸福。我一定要把這些感受告訴我們的後輩,讓他們團結一心努力拼搏,為實現我們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作者系岢嵐工商局退休幹部)來源:山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