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3歲決定孩子一生?

不帶走一片花瓣


中國有句老話常說,3歲看老。意思是透過孩子3歲時的行為舉止就可以預測他未來會是什麼樣的人。

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對於這個問題,1980年,英國精神病研究專家卡斯比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試驗,他找了1000名3歲的幼兒,根據每個兒童的行為特點,將他們劃分為5個類型,即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2003年,卡斯比教授對這些已經成年的孩子進行了回訪和調查。他驚喜地發現,當年被認為的“充滿自信型”的孩子,長大後仍然表現地開朗、熱心、樂觀、堅強,且領導欲強。當年被列入“良好適應型”的孩子,長大後表現的像小時候一樣情緒穩定。而被列入“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的孩子,性格上也依然存在小時候的問題。這個實驗至少可以證明,孩子3歲時的言行,對成年後的性格存在著重要影響。

“3歲看老”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要抓住孩子3歲前的關鍵時期,對孩子採取有針對性的科學養育策略,努力培養一個愉快生活、健康成長的孩子。


第一點是,不要過度以寶寶為中心。

一個身體健康的嬰兒在頭3到5個月實際上是很好相處的,他們大部分時間處於睡眠狀態,只會因為身體感到不適而哭泣,只要及時安撫,就很快恢復平靜,這個時期的寶寶怎麼寵愛都不為過,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愛和關注給他。但是,6個月以後,情況則發生改變,寶寶出現了新的能力,他們會用哭作為獲得關注和陪伴的手段,父母們就要警惕這種需求性啼哭,注意不要過度縱容他。適當的延遲滿足,可以讓寶寶慢慢認識到,他並不是世界的中心,減少對父母的哭鬧要挾。

第二點是,讓寶寶的生活充滿樂趣。

無聊是導致寶寶哭鬧的一大因素,所以,讓寶寶感到有趣,學會自己玩耍,也是為父母鬆綁的一個方法。避免無聊最好的方法就是儘可能多的讓寶寶在家裡自由探索,雖然玩具沒有爬樓梯那麼有趣,但是合適的玩具也可以激起寶寶的興趣。

第三點是,不要過分焦慮。

一個孩子在智力和語言上得到發展很容易,但是在社會能力上的發展則困難的多。家長們不能盲目跟風地上早教班,要根據孩子的個體特點來選擇,同時避免對孩子過度早教。《從出生到3歲》的作者,美國著名教育專家懷特教授在書中提到,他所接觸到快樂聰明的學齡前兒童,大部分時間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且甚至會花大量時間玩耍和休息。父母的焦慮,不僅讓自己筋疲力盡,對孩子的培養也收效甚微。


我是大聖媽歸來,專注育兒知識分享,歡迎關注!


大聖媽歸來


大家好,我是高級育嬰師小霞,今天我來為大家分析“孩子3歲決定一生”這句話其中的道理。

首先作為家長要知道孩子的成長中不止吃喝拉撒睡,在孩子三歲左右的時候,除了孩子的基本自理能力以外,更需要培養的是生存、社交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孩子大約3歲的時候,就會開始逐步學習增長這方面的技能,這也是孩子養成習慣的最好時機,這必然會影響孩子今後的生活。

接下來,我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孩子三歲時,以下幾方面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1、社交

三歲一般是孩子上幼兒園時期,所以此時孩子如果可以在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懂得互助有愛,在遊戲中擅長合作互動,自然受到周圍人的歡迎,所以孩子這樣的行為,會使孩子以後身邊不會缺少朋友。

2、語言

一般不喜歡說話的孩子,時間久了就會變得自閉,不願與人交流。但家長們常常會發現,一般如果三歲時的孩子在幼兒園可以清楚的表達,自然而然,孩子時間久了就養成了習慣,張口就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在無形中語言得到了提升,也會比不喜歡說話,表達不清楚的孩子,表達越來越強。

3、獨立

孩子一般三歲時,基本懂得自己刷牙、穿衣、吃飯等,就算不是很熟練,幼兒園老師也會輔助幫助這時的孩子變得獨立,所以孩子自然就養成自己穿衣吃飯的好習慣。

但相對於從小嬌生慣養,孩子三歲養成習慣,就很難改正了,所以老人成說一句話“三歲看到老”一點都沒錯。

歡迎大家關注霞姐育兒,這裡每天為您推薦最新的育兒資訊。


養育早知道


我是兒科醫生魚小南,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俗話的“3歲看大,7歲看老”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1、3歲時寶寶的性格初具雛形,能看出是悲觀還是樂觀或者是比較敏感,爸媽已經沒法扭轉寶寶的性格,最多隻能做一些引導和調整。

2、3歲左右的寶寶,也開始有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興趣愛好有時候能影響到成年。

3、寶寶與父母的關係這個時候也差不多定型了,如果與父母關係不夠融洽甚至有隔閡,長大後人際關係也會相對處理得不太好。

4、寶寶養成各種習慣的時期,也是在3歲左右,學習、模仿能力最強,而且還是一張白紙階段,養成什麼習慣後,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想再去改變會變得很難。

5、這個階段,也是寶寶語言的爆發期。

6、氣質也會在3歲左右初具雛形。

7、這個時候的寶寶,也差不多有了一半的智力。

希望爸媽在關注寶寶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求之外,能更多地關注上述情況,把握好這個黃金期,及時引導寶寶,助力寶寶更好地成長。

今日頭條年度優秀自媒體品牌、頭條健康金處方作者,年度健康頭條號。


兒科醫生魚小南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心理學發現這是有規律的,3歲是孩子個性、行為的形成期,所以3歲所具有的性格特徵也將深深影響其一生。

心理學:性格形成

1、安全感,影響一生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發現,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在3歲開始定型,通常來說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種類型為依戀型,依戀型是指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積極相應,孩子自身感覺到安全,孩子安全感也大為增強;迴避型關係,是指父母很少關注孩子,孩子與父母之間形成隔閡;矛盾型則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時而回避,時而依戀,孩子與父母關係不夠確定。心理學看來,孩子只有與父母關係是依戀型,那麼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將較為順利。而如果與父母的關係是迴避型與矛盾型,孩子的性格則不夠穩定,情緒化大,性格也較為冷淡,在人際關係中也容易受挫。

哈佛心理學教授也曾調查研究,最幸福的能力是愛的能力,而愛的能力往往在3歲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表達愛,他們眼中所看到就是他們所理解的,這種關於愛的影響力將是一生的。

心理學:性格形成

2、是否自律,影響一生自我成長進程

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曾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他們是在3到4歲的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控力心理學經典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者給孩子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小孩子可以立馬選擇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另外一個選擇則是小孩子選擇等待15分鐘,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得到兩個棉花糖獎勵。這個實驗發現很多孩子都是選擇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只有少數孩子選擇延遲時間可以得到兩個棉花糖。

後來心理學家持續跟蹤這些孩子成人後的行為,20年後,他們發現那些延遲自己滿足感的孩子,即願意等待15分鐘後得到兩個棉花糖獎勵的孩子比那些立馬選擇滿足感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延遲滿足感是孩子自控力與自律力非常重要表現,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在3到4歲時候就基本上有了對自控力的掌控,而自律對未來成長非常重要,當那些從小就自律孩子,長大後也懂得延遲滿足感,他們懂得長期規劃,並且他們願意為長期規劃做出自己的精準的努力,他們也更容易實現成長目標。

心理學:性格形成

3、性格,天賦與熱愛領域已初具雛形

3歲,孩子也逐步有了看世界的方式,孩子是悲觀還是樂觀,都將深深影響孩子的一生。有些孩子自小就更為敏感,有些孩子天生就樂觀開朗,而3歲的時候往往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性格初具雛形,而作為父母最多隻有在孩子的基礎上進行引導與調整,但是對於孩子的性格並不能有效改變。

另外一方面很多孩子3歲時就已經出現了自己強烈的興趣領域,巴菲特從3歲就開始對金錢感興趣,莫扎特3到4歲就開始對音樂感興趣,孩子的興趣有時就是影響成年重要生活方式。

3歲是人生中成長重要分水嶺,而父母則是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導師,孩子性格的形成與父母撫養方式以及教育孩子看問題的方式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只有我們願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時候,並不從年齡上去輕視孩子,那麼孩子越早形成自己獨立穩定的個性,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作者簡介:唐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國際DISC認證講師與顧問。


唐若心學


三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還真有依據。

依據:三歲前是孩子一生大腦發育最重要的階段。

人類甚至所有靈長類動物的腦幹深處,有一處情緒腦。所有情緒的反饋,發源於此。而理性和理智,是人類思維的最外圍階段。人類的真正行為的抉擇,是由腦幹深處的情緒本能反射作出。心理學家在研究中將它稱之為人行為模式的核心芯片。

這樣的芯片無法通過後天訓練來建立行為模型,只能通過靈長類的愛激發正向的模式。而這樣的愛,最好的來源是一個孩子的親生母親。

雖然孩子降生後離開了母體,但是他們之間有著奇妙的鏈接。母嬰關係,尤其是前三歲的母嬰關係,決定了一個嬰兒一生的行為模式和情感底色。

在這個階段,只有母親的愛是天然、流暢、自然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祖母、外祖母或其他乳母,即使做得再好,也無法替代母親。在這個階段,母嬰周圍的關係應該盡最大可能地輔助母親將對孩子自然的愛釋放,減輕母親身心負擔、減輕家務勞作。

這個時期,母親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遵循天性,去愛孩子。

孩子在這個階段得到的絕對的接納,就會自信、陽光、對世界充滿積極探索的能力。

孩子在這個階段得到的是冷漠、拒絕,對世界就會害怕、怯懦、躲避,並且永遠充滿懷疑和悲觀。

孩子在這個階段如果得到的是虐待,心理很容易歪曲,行為模式也會不正常。

可以說,這三年,締定了一個孩子對世界的反應模型。這樣的模型一旦過了三歲,要改寫,非常困難,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要給予長期的無條件的愛,讓孩子重返三歲前,才能改寫一部分。

所以每個父母親,在要孩子之前,都請想好了,你們準備好在孩子前三年,全情付出了嗎?


陳嵐的女拳


的確,這樣的說法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3歲的兒童處於一些關鍵期中,比如對於語言的學習等等。


1980年卡斯比教授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小時候的言行、思維模式竟基本上預測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並且精神分析學派也支持這種觀點,認為早期兒童的經歷和原生家庭會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父母和老師作為孩子的引導者,應抓住3歲這一關鍵期,為孩子未來能力和良好品質塑造打下基礎。父母作為3歲孩子最親密的人與引導者,可以對孩子在此階段出現的一些倪端做些什麼干預呢?

1.害羞性格

首先要知道,害羞的孩子並不比其他孩子差,與表現活躍的同齡人相比,他們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環境、進入狀態。

其實性格害羞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缺乏一些交往技巧,或者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從而不太願意主動走出去與人接觸。這時父母就需要認真觀察他們生活中的行為表現,看孩子的害羞是否比較嚴重。並教孩子們如何與小夥伴打開話題、一起玩耍,在某些場合中如何積極爭取自己的主動性,鼓勵他們多多嘗試。


2.不良脾氣

像生氣、悲傷、焦躁等負面情緒是和積極情緒相伴的,每個人的情緒都存在兩面性,不用太多擔心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不過,情緒調控能力強的人,更善於用健康、合理地方式表達情緒,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情商”的體現。對3歲孩子在合理表達自己情緒這方面的引導,會使他們受益一生。

大吼大叫、地上打滾、哭鬧等都是不良的情緒表達方式,是不利於健康的。你可以讓孩子形成這樣的情緒處理模式:生氣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消極的發脾氣等方式發洩情緒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需明白,當自己不開心時,可以通過交流溝通來表達情緒,或者把不開心的事情畫在紙上,也能起到一定的宣洩作用。父母應該引導孩子用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


3.缺乏自信

自信心是對自我效能感高的一種體現,認為自己能行。3歲孩子開始了對外部的探索中,這個階段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去嘗試、去獨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長可以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隻看某個結果。清楚地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只有通過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您好,很高興有機會回答您的提問,並且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首先,很多人都說“3歲看大,7歲看老”其實這也並不是毫無道理的,因為根據科學研究證明,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3歲以前是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也就是說在寶寶3歲的時候,腦部已經接近於成年的腦重量,在之後的腦發育就會變得很緩慢,所以在3歲的時候腦部發育基本已經固定。

其次,在心理建設和個性的形成方面3歲的寶寶已經可以看得出來了,比如他是充滿自信型的,開朗,堅強;還是沉默寡言型的,不善於表達,很多事情喜歡放在心裡,這些爸爸媽媽們都很容易看出來,如果寶寶3歲的性格已經形成,那麼剩下的就很難再去改變,或者說讓他有特別反差的行為。也可以把寶寶3歲之前判定為一個學習期,就像海綿一樣飛快的吸收周圍的事物,並且這個階段他們學習能力特別的強,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而後當這塊海綿慢慢接近飽和,所學到的就很難在對他們有什麼巨大的形象,也只是說在他們已經形成的性格方面不斷的調整,控制等。

最後,對於“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也只是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們可以加強對於寶寶的教育,讓寶寶從小得到很好的照顧,特別是在寶寶小的時候,就像是一張白紙,所以爸爸媽媽們寫下的第一筆色彩就尤為重要了。


孕媽學堂


“0-3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
“人生重要的頭三年”
“0-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

這樣的言論,我們可能經常會聽到,但是這到底是危言聳聽,徒增焦慮,還是確有其事?

大腦發育

0-3歲階段確實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重要、也是最快速的階段。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大腦的重量是成人的1/4,但到了3歲的時候,容量是成人的20%,但大腦的發育卻是達到了成人的90%,有幾萬兆細胞的連接。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AlisonGopnik在《The philosophical baby》一書中也提到:嬰兒的大腦似乎有一種特質,尤其擅長於想象和學習。嬰兒的大腦比成人大腦的聯結程度更高,比成人有更多的神經通路。當兒童逐漸長大,獲得各種經驗,他們的大腦就會“剪除”那些薄弱的、不常用的神經通路,而強化經常使用的神經通路。這也就是說明,幼兒時期調動越多的感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大腦通路,從而建立起更多的神經連接。

在這個階段裡,給予孩子豐富的刺激,對於孩子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發育是大有幫助的,日後的學習能力也會因此受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體驗、探索的環境,讓他們有學習的機會。比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進行一些感觀遊戲,來刺激和開發孩子的視、聽、嗅、味、觸等感覺器官。通過遊戲,刺激寶寶大腦神經發育,同時還能促進寶寶語言(學會描述性語言)、認知(認識各種材質、大小、形狀等,認知分類、配對等概念)、精細運動(遊戲中運用抓握、捻物、攪拌等動作,手眼協調的鍛鍊)等多方面的發展。

有吸收的心靈與敏感期

從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心智與成人不同,這樣的心智讓她有能力吸收環境中的一切,包括實體、以及非實體,並將所吸收來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也正是這樣的能力,幫助孩子適應其所生活的環境,成為這個環境中的人。

但特別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孩子並不能為他自己的吸收作出選擇,無法作出好或壞的判斷,無論什麼東西只要呈現在他面前,他就會吸收。

孩子無法作出選擇、分辨和區別,所有都會吸收,這就需要父母去給予孩子一個好的環境。比如語言,孩子在習得的過程中,會吸收環境中的聲音、詞彙、語音語調、乃至表達方式,只要孩子生活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只要這樣的語言環境是存在的,孩子就能創造出這樣的語言。我們提供的語言環境豐富,孩子就會吸收豐富的語言;如果我們有說髒話爆出口的習慣,孩子也會吸收這樣的語言。

與吸收性心智並存的一種特殊力量——敏感期,這個詞近年來也已經被廣泛運用,估計多數人都不陌生。那麼到底什麼是敏感期,其實就是孩子在在某個特定時期有一些東西吸引他們,讓他們發展,而吸引孩子的這些東西,通常是孩子發展所必須的。這些敏感期可以讓孩子進行自我建構。

例如,我家女兒現在22個月,就處於非常典型地秩序敏感期,她會對家裡一些物品的擺放、做一些事情的順序有特殊的要求,比如扣扣子,必須要從上往下,每一個都必須扣上;茶盤上的茶壺必須正著放,不用的茶杯必須倒扣著放……有時候也會覺得她的行為很搞笑,但這卻是孩子認知事物,以及感知事物與環境的學習方式。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理解與接納。

依戀關係

著名的心理學家哈洛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用兩組剛出生的恆河猴做實驗,一組剝奪母愛餵養,另一組在母猴的照料下同樣餵養,3年後比較發現,剝奪母愛組的小猴瘦小、不安、缺乏愛和被愛意識,提示其身心兩方面發育均有障礙。

由此可見,嬰兒0-3歲期間的依戀狀態對其後期人際模式有非常大的影響

。安全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健康水平要比其他類型的孩子高。嬰兒期依戀關係建立好的孩子們在成年後更善於交往,也能體會到更大的情緒強度,也會被別人評價為更積極、更陽光。

而與依戀關係建立良好的孩子相比,依戀關係不穩定的孩子出現各種行為障礙的幾率也比較高。由於內在不確定,所以對媽媽總抱有反抗心理,常常會表現出衝動、被動、依賴性強等特點,有的孩子5、6歲了還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攻擊性特別強。有的孩子會整天粘著媽媽,也有的孩子會對父母充滿敵意、習慣逃避問題,這樣的孩子還容易缺乏自尊,出現敵視他人、反社會規範的行為。

可以說,每個人類個體嬰兒期的依戀本質直接影響到他成人後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模式和傾向,依戀關係存在的問題會伴其一生。在依戀關係建立的時期,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無論是從孩子自身的發展特點,還是孩子跟主要照料者的形成依戀關係的方面,孩子來到世界的頭三年都是重要的。而這個重要並非著急著教給孩子語數外,而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可以發展自我的環境。

【聲明】本文為椒媽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椒媽聊成長”頭條號。歡迎在評論中發表不同觀點。


椒媽聊成長


就拿我幾個同齡表兄弟和我弟弟來說吧,我大表哥三四歲就喜歡下象棋、圍棋、五子棋,經常贏過大人,好勝心及極強,後來上學讀書很聰明,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學府,又考上研究生,在北京工作買房買車,過著很幸福的生活。我二表哥從小喜歡玩玩具,新買的玩具他都會玩,不過他讀書不怎麼樣,大專畢業後外出打工,動手能力非常強,收入還是過得去,只是很辛苦。三表哥小時候生活較優越,後來上中專時,家中突遭變故,性格變得憂鬱,工作是接他爸爸的班,但是又感覺很不滿足,在個人感情上又遇挫折,從此變得很頹廢,對婚姻也不抱期待。我弟弟兩三歲的時候非常好動,四五歲都不會說話,不愛上學,家裡當時忙著賺錢,沒有注意他的異常情況,等他長大了才弄明白他得了自閉症 ,可是已經晚了。所以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此言不虛,所有的父母都應注重這一階段,以後才不會誤孩子一生!


愛思敏兒


早教決定孩子一生,如果不重視,就會誤了孩子一生!

到了3歲孩子的大腦基本成型,也就意味著發育停止。爸爸媽媽們如果不抓緊機會,就會錯過讓孩子脫穎而出的絕佳機會!

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的教育學博士赫爾姆說過,“孩子腦部的神經連接,在0-6歲會處於頂峰狀態,而6歲之後會持續降低。這意味著,0-6歲是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其影響也會持續良久,甚至一生。”

日本嚴寒天氣的幼兒園,可以看到孩子們個個短褲短袖地參加運動會,而觀眾席上的父母沒有絲毫擔憂。日本有以寒修行的民俗,對於兒童,有利於促進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鍛鍊意志力;

猶太人從小教孩子理財,培養他們的財商,我們都知道猶太人善經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都是由猶太人掌控的,華爾街80%以上的投資產品都是猶太人發明的,這和他們的早期教育分不開。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孩子成才也更快!

關注育兒達人尿布溼不師,收穫更多育兒乾貨,孩子成才不是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