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坑:向世界講述陶瓷文化故事

進坑:向世界講述陶瓷文化故事

浮樑縣湘湖鎮進坑村 有著“世外桃源”的美譽。 (李開旺 攝)

“黃薇老師受邀參加學術研討,沒想到我和同村姐妹玉萍也能去!”雖然從丹麥哥本哈根回來已有一段時間,但景德鎮市浮樑縣湘湖鎮進坑村婦聯主席程海英內心依舊激動不已。程海英口中的黃薇,是中國古陶瓷學者、省婦聯執委、景德鎮市婦聯兼職副主席。12月初,黃薇帶著兩位村民遠赴丹麥哥本哈根,向意大利、羅馬尼亞、波蘭等國家的學者介紹進坑村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程海英和王玉萍這兩位樸實的農村婦女,也因此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遠渡重洋。作為進坑的村民,她們架起了景德鎮陶瓷文化與世界對話的橋樑。這不禁讓記者好奇,進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近日,記者驅車前往進坑,探訪這個千年古村,聆聽進坑蛻變背後的故事。

進坑:向世界講述陶瓷文化故事

希望的田野 (李開旺 攝)

瓷村瓷語

進坑在哪?它在景德鎮市區東郊8公里的地方。

沿著瓷石古道行走,看著古窯址的碎匣缽,青白瓷故里進坑的印象逐漸在記者腦海中清晰起來。“和你一樣,大夥兒對進坑的認識起初也是停留在好山好水。後經黃薇老師的考古調查,大家才知道進坑這麼有文化,如今這文化還走出了國門!”程海英說。

時光追溯至2006年,黃薇北大碩士研究生畢業,來到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書。熱衷考古的她一直在景德鎮進行考古調查。2014年,依據蔣祈《陶記》所述,黃薇來到進坑村,開始尋找宋代古窯址蹤跡,共發現5個古礦坑、15個古窯址和16個古水碓,還有一條6公里長的千年瓷石古道。這讓黃薇激動不已,她動員村民參與古蹟保護、村落建設,與村民協商制定了進坑陶瓷文化生態保護區“十不準”、建立村史館;把進坑打造成陶瓷文化和學術高地,創辦了東郊學堂,不定期開展學術講座,傳播景德鎮陶瓷文化。

慢慢地,躍動在進坑這片土地上的陶瓷文化洗去歲月的塵埃,煥發出新的魅力。村民對進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也日漸增強。程海英和王玉萍反覆提及的懸掛在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內的兩張進坑照片就是例證:一張是村民在修建瓷石水碓,另一張是祖孫倆坐在大樟樹下看一望無際的荷花。在她們心裡,家鄉進坑最美。因為它是鮮活的,厚重的陶瓷文化早已沁入生活,始於心立於行。

進坑:向世界講述陶瓷文化故事

農忙時節 (李開旺 攝)

家園有夢

進坑是什麼樣的?在進坑人心裡,它不只是一個村,還是心靈得以依歸的精神家園。

廣闊田壟,古樸涼亭,蒼勁古樟,清澈溪水,嚶嚶鳥鳴,這是進坑現如今的模樣。若不是村民提醒,記者很難想象到,進坑原是一個“進到坑裡的地方”,環境衛生全鎮墊底。用鄉親們的話說就是,垃圾扔到河道里,清理完全靠大雨。

變化始於黃薇這幾年來發起的一系列志願活動,號召村民和大學生參與清理陳年垃圾,進坑村現在已實現垃圾分類。她還組織村裡的婦女去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考察學習徽派建築風格、改造特色民居的好經驗好做法。在那裡,村民看到了庭院是如何建的、溝渠是如何開的……回鄉開展美麗村落建設的種子,悄悄在心底深種。

然而“開智”後的進坑人並不滿足於眼前的進步,他們時刻都在想著怎樣把家園建得更好。就說這趟去北歐,程海英和王玉萍的手機相冊被塞得滿滿當當,有設計簡約的椅子,有“歪脖子”的垃圾桶,還有乾淨整潔的街道。回國後,不少村民前來詢問她們此趟出行看到的新鮮事。她和程海英都會拿出手機,指著照片一一解說。除了學術研討,講得最多的要數北歐人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環保理念。

進坑:向世界講述陶瓷文化故事

耘禾除草 (李開旺 攝)

未來可期

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進坑怎麼選?

近些年來,鄉村旅遊如火如荼發展。守著山靈水秀之地,村民也在思考如何藉助這股東風,大力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在家門口實現增收。令人感動的是,在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中,村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窯址是進坑的歷史財產,請珍惜我們的文化寶藏”,這樣的標語在進坑村古窯址附近隨處可見。在進坑人心中,進坑如同一塊璞玉;璞玉之美,當以匠心雕琢。“進坑每走一步都是慎之又慎。”村黨支部書記張東發介紹,起初鄉親們想在山腳下全部建房子,做一個陶藝村。後來,這種想法隨著進坑古窯遺址的發掘被村民放棄了。因為,大家認為,進坑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護,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文化遺產。

進坑的故事不僅在中青年心中佈局謀篇,還在年幼孩童心中落筆勾畫。說起進坑,13歲的王靜怡很是自豪。小姑娘向記者細數了進坑村不少的特色,如荷花藝術節、潑泥節。此次程海英和王玉萍跟隨黃薇出國的事,也讓她著實羨慕了一番,“今後我要好好學習,讓進坑村越變越好。有機會我也要走出國門向世界講述進坑的美好。”

白雲為蓋,流水作琴。站在瓷石水碓旁,程海英指了指不遠的前方,“那兒種了桃樹、櫻花樹,那兒種了菊花,那兒種了月季、荷花,咱進坑一年四季都不缺景。”是啊!在進坑這幅畫卷上,融合了多種亮麗色彩。如同黃薇在學術研討中所說,進坑的模式很特別,是“政府—學者—村民”三位一體的保護模式。這其中,有政府保駕護航般的整體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等,有關心支持進坑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界、學術界人士,還有用雙手耕種田園夢的進坑人。

進坑:向世界講述陶瓷文化故事

2018年12月24日《 江西日報 》A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