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最有名的地攤我都逛過,包袱齋裡出的官窯比琉璃廠還要多

馬爺玩收藏的故事說了很久,但真正讓人佩服的就是他那收藏的眼神,可以說是隻要在他的眼皮下面就幾乎沒有他不瞭解的古董!而說到這種本事,其實馬爺就是4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練出來的”。

馬未都:最有名的地攤我都逛過,包袱齋裡出的官窯比琉璃廠還要多

靠什麼練了,他聲稱就是養成了一個逛地攤的習慣,而且一直堅持到現在,哪怕是現在自己成名了也會偶爾抽一個時間逛一下潘家園。說到逛地攤,馬爺就講了這麼一個事實:最有名的地攤我都逛過,包袱齋裡出的官窯比琉璃廠的多!

馬未都:最有名的地攤我都逛過,包袱齋裡出的官窯比琉璃廠還要多
馬未都:最有名的地攤我都逛過,包袱齋裡出的官窯比琉璃廠還要多

什麼是最有名的地攤?當時的瀋陽道和北京當時的通縣那些地方自己也逛過,就更別提潘家園的前身那些包袱齋!用他的話來講就是不管大場小場的古董地攤,馬爺都喜歡逛,而且都不曾落下過!

馬未都:最有名的地攤我都逛過,包袱齋裡出的官窯比琉璃廠還要多

為什麼說包袱齋的官窯那時候要比琉璃廠的還要多呢,馬爺聲稱早在以前幾乎都是真貨,不像現在的市場一樣假的多。早在40年前搞收藏的不像現在只要是真的就買下,那時候的大家都是想著用古董換口飯吃,而且買的人還少,只會挑官窯的要!所以在包袱齋和琉璃廠一對比,他們兩種地攤文化一對比就不比別的,只管哪些地方出官窯的多就厲害。

馬未都:最有名的地攤我都逛過,包袱齋裡出的官窯比琉璃廠還要多

而所謂的包袱齋其實就是流動的古董商販子,拿一塊大布,把自己的東西包起來擺在人流最多的地方。不佔地也不用交租,城管來了收包就走。而這種流動性的古董販子手上最容易出官窯了。

馬爺聲稱年輕的時候可沒少結識這些商販,他們都有騎著自行車帶著貨從天津過來的,也有一些就是從別人手上收過來的東西。總的來講東西多又品種齊,最重要的就是還出精品好貨,這也是自己最喜歡跟他們打交道的原因之一。

馬未都:最有名的地攤我都逛過,包袱齋裡出的官窯比琉璃廠還要多

而琉璃廠的東西相比之下流動性要差一點,但也出官窯,可就是要費勁一點而已。馬未都聲稱逛地攤也是一種文化,對於自己玩收藏來講這都是一種享受的過程。當時那個年代玩收藏的人少,不用急也不用爭,看到了只要是有能力拿下的,那就跑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