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各種理財平臺各種“寶”,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

無論你聽到什麼理財名目,寶也好貝也好,關注理財項目背後的底層資產最重要,會從“寶類”、銀行理財、朋友圈各類民間“理財”幾個方面來說。

眼下各種平臺各種“寶”,這背後的產品、風險都一樣麼?

手繪:各種理財平臺各種“寶”,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

你也不是當年的你,寶也不是當年的寶~~

1.其實早年大家對“寶類”產品的理解是很一致的,就是是零錢理財,1元起購,隨取隨用——背後對接的是貨幣基金——這奠定了大家對“寶”類產品的第一印象——一種“高息活期”的錯覺,雖然它本質上還是基金(貨基安全係數還是比較高的,史上虧損事件非常少)。

2.後來,銀行推出了一種類貨基,或者叫現金管理產品,其實異曲同工。

3.之所以現在理財項目都喜歡叫“寶”,也是想蹭個熱度,但是目前貨基收益下行,多次破年化3%,於是很多寶背後的底層產品已經悄然變身為短債基金,這安全性也還好。

4.也有一些“寶”是不能靈活贖回的,必須存滿一定的時間,如45天,90天等——這種經常是保險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比如將養老資金、企業年金等做一些安全投資。

以上寶類產品雖然背後對接的產品性質不同,但在安全收益上,都還沒有跌出畫風,收益較為穩定。


有些寶的背後,關聯基金定投,這風險等級還一樣麼?

但有些投資平臺,起名字的時候就有點那啥了,比如把基金定投描述為“懶人理財”、“靈活贖回”、“某某寶”啥的——雖然大部分都是投指數基金(滬深指數、中證指數等),但是這個風險等級已經暗暗上升了——本金短期內有虧損風險,申贖還要手續費。

如果你從現在開始投這類寶,那或許過幾天能見個紅,但今年開年投這類寶的,估計現在賬戶還是綠的,指數基金定投遇見熊市,那可能需要你漫長等待數月甚至幾年,才能解套翻紅,是有閒錢者的玩法。


銀行系的理財產品怎麼看?

再比如銀行理財產品,有R1-R5等級風險標註,預期收益逐步遞增,但風險也逐步遞增。

手繪:各種理財平臺各種“寶”,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

銀行理財產品,由5萬元起購降至1萬。


預期收益(業績比較基準)只是預期,如今打破“剛兌”,請按自己的風險承受度選擇,銀行自有理財產品,有正規編碼,中國理財網可查詢!目前,很多商業銀行的風險較低(R1)理財也可實現年化5%的收益,如果高於這個收益,請注意其底層配置,是投向相對安全的債市之類,還是掛鉤了黃金、期貨一類的呢,看看它的歷史表現,都達到預期了沒(歷史業績都披露可查)?今後商業銀行將陸續成立理財子公司,產品表現如何,可以拭目以待。

其實資金多的話,最安全的就是買國債、或者銀行大額存單了,前者是國家背書,後者50萬以內都有保險。


更多神叨叨的朋友圈理財產品,那可能要仰仗天眼、企查查了,這也是很多銀行信貸工作者的基礎背調工具!

五花八門,朋友圈很多,比如養老公寓計劃啦、非物質遺產計劃啦、電影版票計劃啦、幣圈啦這種那自己得辛苦去實地看看,還要藉助天眼、企查查之類的APP去看看投資公司的資質、去百度用“資訊”類目(注意,必須是資訊類目,不然容易引發莆田系杯具)去查找有沒有負面新聞,其實,如果你本身不太具備商業背調的技能,還是繞開自己吃不準的事情吧。


我是米蟲,理財科普作者,晦澀的理財知識,我用大白話說給你聽,一起玩啊~本文系參加頭條財經“理財大賽、分享理財知識”活動參賽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