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天鷹”隱身無人機總師:性能先進,可與有人機打配合戰

专访“天鹰”隐身无人机总师:性能先进,可与有人机打配合战

“天鷹”隱身無人機的“絕招”就是具備很強的隱身能力,可在嚴密的對抗體系和高威脅環境下獲取情報信息。

1月5日,中央電視臺公開了一段有關中國飛翼式 “天鷹”隱身無人機的宣傳視頻。這也是“天鷹”隱身無人機在2018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後,第一次公開的飛行視頻。

隱身無人機採用隱身設計,可以大大降低被雷達等探測設備發現的概率,被認為是未來空中作戰的核心裝備,也是無人機家族中的高端產品。正因為隱身無人機尤其是戰略戰役級別隱身無人機可在未來戰爭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各航空強國或大國都開始積極研製這種裝備。比如,美國的X-47B/MQ-25,法國的“神經元”和英國的“雷神”等,都是戰略戰役級別隱身無人機的代表。隨著上述隱身無人機的陸續亮相,大家對中國隱身無人機何時現身、水平如何等話題的討論也越來越多。

在2018年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珠海航展),“天鷹”隱身無人機首次公開亮相,引發了國內外輿論的熱議。那麼,“天鷹”隱身無人機有多厲害?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水平?無人機命名為“天鷹”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無人機技術研究所“天鷹”無人機總設計師馬洪忠。

专访“天鹰”隐身无人机总师:性能先进,可与有人机打配合战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無人機技術研究所

飛翼佈局,高隱身性能突出

澎湃新聞:看“天鷹”隱身無人機的照片,外形上確實很像一隻雄鷹。當初取這個名字,你們有什麼考慮嗎?

馬洪忠:“天鷹”是我們在國家商標局正式註冊通過的一個產品商標,也是我們自主命名的企業品牌,我們希望它是藍天雄鷹、航天之鷹,所以我們叫“天鷹”。以前一直沒有對外公開過,2018年珠海航展期間才獲得上級批准,參加現場靜態展示。

澎湃新聞:“天鷹”無人機外形和很多無人機不同,大部分採用常規設計的無人機機翼平直而且比較長,比如比較有名的“翼龍”-1、“彩虹”-4等。“天鷹”無人機為什麼採用這種設計?

馬洪忠:這款無人機採用的佈局形式稱為飛翼式佈局。現在無人機氣動佈局有很多種,主要有常規佈局、飛翼佈局等。飛翼式佈局的一個好處是隱身性能好,也就是說這種佈局的RCS(雷達散射截面積)小,減少被雷達發現的概率。此外,這種佈局是總體氣動一體化設計很好的一個方案,整個機體都是一個升力面,可以不需要垂尾、平尾等突出的部件,有助於減少阻力,增加航程。

“天鷹”無人機採用上部進氣道設計,因為它飛行高度較高,所以來自地面的威脅,主要是針對它的前下方。飛行高度高的話,就要保證機體下部無腔體,這樣就可以對下方照射來的雷達波形成漫反射,降低被發現的概率。

此外,無人機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戰損不會以犧牲飛行員作為代價。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無人作戰有它天然的優勢,這也是當前作戰理念向無人化、非接觸、零傷亡、智能化方向發展的原因。

澎湃新聞:現在無人機有些可以攜帶武器進行攻擊,有些無人機配備了偵察設備,可以執行偵察和監視任務。那“天鷹”無人機有什麼用途?

馬洪忠:“天鷹”無人機目前主要還是以偵察為主。當前無人機的用途比較多,比如“察打一體”型或者攻擊型,這都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對於“天鷹”無人機,我們首先定位是用於偵察任務,因為就當前信息化戰爭來講,信息獲取十分重要。要做到戰場信息獲取,無人機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偵測到敵方信息,也就是說無人機要能突防到戰場裡面去,能夠在戰場中持續執行任務,能夠把信息偵察到並傳輸回來。

在嚴密的對抗體系和高威脅環境下獲取情報信息,就是“天鷹”無人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功能。所以我們將隱身能力、飛翼佈局、高空高速飛行幾個特點結合起來研發了“天鷹”,即一款高空、高速、隱身,可在高危環境下執行任務的無人偵察機。

专访“天鹰”隐身无人机总师:性能先进,可与有人机打配合战

偵察為主,也可發展“察打一體”型號

澎湃新聞:您剛剛提到了“天鷹”無人機具有很強的隱身能力。那它採用了什麼辦法讓自己實現“來無影、去無蹤”呢?

馬洪忠:首先,因為“天鷹”本身就是為隱身設計的,所以比較通用的隱身設計原則都要有所採納。因此,“天鷹”無人機在外形設計、結構和表面塗層等方面都考慮了各種隱身措施。設計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運用這些通用的技術措施,並且需要做到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和程度。這就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和試驗,設計水平的高低決定飛行性能。

對於這種飛翼佈局無人機,作為一種新穎的佈局方案大家可能都會想到,都會試著研製一個飛機拿來飛一飛,但是能否飛起來、飛到什麼程度,結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為這裡面是有核心技術的,比如總體一體化技術、整體優化技術、飛行控制技術,還有一個動力的匹配問題。這些技術不經過實際的飛行實驗,不經過真機飛行試驗,實際上是無法全部掌握的,只有真正地飛起來才能發現它裡面的問題。經過這幾年大家的努力,我們團隊攻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目前飛行的效果還都非常好。

澎湃新聞:相比於“天鷹”隱身無人機,採用常規佈局的無人機,比如“捕食者”MQ-1B,在沒有制空權或在高危環境下的生存能力是不是要低很多?

馬洪忠:首先“捕食者”MQ-1B外形是採取常規外形,在採取隱身措施以後能夠實現一定的隱身效果。但是外形還是很關鍵的,“天鷹”這種外形本身就減少了好多反射面,比如沒有平尾和垂尾,這種外形設計再加上一些其他的隱身措施,就可以把無人機雷達反射面積降低很多。同時這也是一個相對值,正常佈局可以加一些隱身措施降低RCS(雷達散射截面積),但是飛翼佈局加上隱身措施,效果相對於常規佈局的飛機,基礎就更好一些。

還有無人機設計是一個綜合考慮的結果,美國MQ-25“黃貂魚”加油機,從X-47無人機演化過來,MQ-25實際上就沒有采用飛翼式佈局,也不完全是正常佈局,相當於翼身融合,但是垂尾的角度要更大一些,所以它正好是介於正常式佈局和這種飛翼式佈局之間的一種無人機,MQ-25採用這種設計可能兼顧了一些其他的性能。有消息稱,MQ-25為了增大載油量和降低成本,適當放寬了對於隱身的要求,所以他就沒有采用原來的飛翼佈局。

從使用的角度來看,如果各項指標做得很高,完全靠飛機和上面的任務載荷,可能就會把無人機做得很大很重,反而會對無人機的作戰使用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所以為了無人機能進入高危戰場並抵近偵察,減少了對任務設備的要求,我們現在給出的這個方案,也是一個多專業綜合設計的一個效果。

我們首先把“天鷹”定位成一款戰役戰術滲透偵察為主的無人機,當然隨著系列化的發展,比如把它發展成“察打一體”具備攻擊能力的型號也有可能。反正,關鍵技術突破了,就可以根據作戰任務需求,在它的基礎上再增加其他特定的任務載荷。

澎湃新聞:現在很多國家都在研製無人機和有人作戰飛機聯合作戰的技術。如果客戶有需求,“天鷹”無人機能否做到與有人機配合?

馬洪忠:“天鷹”無人機是具備這方面的能力的,這種體系化作戰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無人有人飛機完全可以做到協同執行任務。有個電影大片叫《絕密飛行》,其實就體現了這種思路,無人機作為有人作戰飛機的一個僚機,或者說作為一個夥伴。美國已經在探索這種作戰思想,主要是發揮一個不同的功能定位。

澎湃新聞:“天鷹”無人機的未來前景怎麼樣?

馬洪忠:

技術推動裝備的發展,而武器裝備對作戰理念、作戰模式有影響。在我看來,隱身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會對戰爭模式產生比較深刻的影響。 未來的作戰可能會更加激烈,應該說是對抗可能會更加激烈一些,戰場環境可能會更加嚴酷。在這種情況下,高空、高速、隱身、自主化程度比較高的隱身無人機肯定會有很大運用前景。“天鷹”無人機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所以我認為“天鷹”無人機前景還是很不錯的,因為它符合無人機發展的趨勢和未來戰爭的一些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