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庫老故事」遼代北府宰相有6位出自法庫

【法庫老故事】遼代北府宰相有6位出自法庫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法庫老故事」遼代北府宰相有6位出自法庫


瀋陽法庫,被譽為“大遼福地,宰相故里”,在遼王朝長達二百多年的統治中,究竟有多少位宰相?他們來自哪個家族?任職於何朝代?下面,我們就《遼史》等相關資料,梳理一下這個問題。

根據《遼史》等文獻和遼墓出土的資料及考古專家的研究成果表明,法庫地區在遼代是蕭氏後族的領地和分支家庭分地的一部分。按葉茂臺聖蹟山16號遼墓蕭義墓誌銘和柏家溝鎮前山村蝴蝶山蕭袍魯墓誌銘及馮永謙研究員等專家對渭州(葉茂臺鎮西二臺子古城址)、遼原州(包家屯鎮南土城子古城址)、遼福州(包家屯鎮三合城古城址)等20多座州城的考據,居住在法庫境內的遼蕭氏後族,主要有兩大支系。一是國舅小翁帳,即淳欽皇后述律平同母異父兄蕭敵魯家族的後人;二是國舅少父房,即淳欽皇后述律平弟肖阿古只家族的後人。

蕭敵魯和肖阿古只同屬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期北府宰相和開國功臣,著名軍事將領。在遼太祖稱汗、平叛、攻城略地、統一諸部、建立契丹(遼)王朝的歷次征戰中,充分展現了他們的才華,睿智英勇,忠貞果敢、不畏強敵、驍勇善戰,為契丹(遼)國的開創,立下赫赫戰功,被遼太祖視為左膀右臂,喻為“手”和“耳”。因其功勳卓著,蕭敵魯於太祖四年秋(公元910年)出任遼北府宰相,“後族為相自始開始”。遼北府宰相一職,便基本被蕭氏後族所包攬,其中,出自國舅少父房、小翁帳家族的不勝枚舉。

總覽《契丹國志》《遼史》(標點本、脫脫本)中所記載的蕭氏遼北府宰相,前前後後加起來有40多位,但經仔細核對,發現有的名字雖不同,但實則是同一個人,排除這一因素,粗略統算,還有32位(不含二度為相者)。按任職先後,分別為:蕭轄剌(實魯)、蕭敵魯、肖阿古只、蕭霞的、蕭塔剌葛、蕭哈里(瓈)、蕭幹(斡)、蕭思溫、蕭繼遠(先)、蕭排押、蕭孝穆、蕭浞卜(紹業)、蕭孝先、蕭樸(普古)、蕭孝忠(孝惠)、蕭惠、蕭革(格)、蕭阿剌(知足)、蕭孝友(辰賚)、蕭塔列葛、蕭虛烈(實剌)、蕭阿速、蕭烏爾古納(兀古匿)、蕭九哥(玖格)、蕭術者(珠展)、蕭餘里也、蕭撻不也、蕭袍魯(裡)、蕭兀納、蕭義(常哥)、蕭乙薛、蕭德恭。

上述遼北府宰相中,屬於蕭敵魯族系,亦即小翁帳的4位:蕭敵魯、蕭斡、蕭袍魯、蕭義;屬於肖阿古只族系,亦即少父房的15位:肖阿古只、蕭排押、蕭孝穆、蕭孝先、蕭樸(普古)、蕭孝忠(孝惠)、蕭惠、蕭阿剌(知足)、蕭孝友(辰賚)、蕭虛烈(實剌)、蕭阿速、蕭烏爾古納(兀古匿)、蕭術者(珠展)、蕭乙薛、蕭德恭。

按遼後族在各自封地、分地上建立頭下軍州私人故里的“分地而居、合族而處”規制,每一族系近親的分地都應相距不遠。這一點,從遼福州駙馬都尉蕭排押分地,遼原州蕭排押弟弟蕭恆德分地,遼渭州蕭恆德兒子蕭匹敵分地的相鄰關係上,已經得到證實。

法庫境內22座遼代古城址,目前有6座名有所屬,眾多州城足以說明還有很多未被考證的宰相大臣、王公貴族等居住在這裡。蕭袍魯墓誌記載:“自遙輦氏建國已還,洎太祖開國而下,文武奕代,將相盈門”。又載:“以大安六年三月十九日,歸葬祺州娘子莊,從合祔也。”這說明法庫當是蕭袍魯先世居地,因而他死後歸葬故里。蕭義墓誌所記,“其先迪烈寧,太祖姑表弟,應天皇后之長兄也。”迪烈寧,亦蕭敵魯。“……葬於遼川之右,聖蹟山陽,祔先塋也。”先塋,即祖墳。《遼史▪太祖紀上》記載:“以後兄蕭敵魯為北府宰相,後族為相自此始”。。如是斷言,200多年的大遼國時期,法庫作為故里,蕭氏後族將相盈門,代代輩出不知有多少宰相大臣、皇族貴戚從這裡走出,逝後又歸葬故里。

遼北宰相中,至少有6位出自法庫。其中,屬於蕭敵魯、蕭阿古只兩支族系的至少有5位;另一位是宰相韓德讓。

據馮永謙研究員所考證的四家子古城址,為遼代“宗州”。《遼史▪地理志》二載:“宗州,耶律隆運以所俘漢民置。聖宗立為州,隸文忠王府。王薨,屬提轄司。”耶律隆運,本名韓德讓,以功賜國姓,統和十二年(公元994年),為北府宰相,旋為總理北南院的大丞相。


「法庫老故事」遼代北府宰相有6位出自法庫


出自法庫的6位遼代宰相生平事蹟簡介如下:

蕭排押

蕭排押,又名蕭巴雅爾、曷寧、韓隱(寧)。生年不詳,卒於太平三年1023年)。遼聖宗朝北府宰相,蘭陵郡王,進豳(bin)王。國舅少父房蕭阿古只的四世孫,遼代著名將領、太師蕭撻凜(覽)之子。統和七年(公元989年)娶魏國長公主(景宗兒女長壽女,睿智皇后蕭綽生),拜駙馬都尉,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利用南征所俘漢民建私人頭下州城“福州”(今法庫包家屯鎮三合成村古城址)。

蕭排押,為人機智果敢,多謀略,善騎射。討阻卜、攻宋、徵高麗……。幾經戰陣,屢建戰功。統和初,為左皮室詳穩,討伐阻卜,初次臨陣,斬獲豐厚,建立功勳。統和四年(公元986年),破宋兵於望都(今河北望都縣,保定市西南)。復又攻克山西諸州縣,改南京(今北京市)統軍使。十三年(公元995年),任北、南院宣徽使。據實條陳時政得失及賦役法,深得皇上嘉賞,多被採納。十五年(公元997年),加政事令,遷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留守。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又攻宋,父親蕭撻凜死後,專任南面事。達成與宋議和,為北府宰相。二十八年(公元1010年),率軍以偏師合攻高麗(今朝鮮),攻克開城(今朝鮮開城),封蘭陵郡王。聖宗開泰七年(公元1018年),又率兵攻高麗,兵敗免官。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復封豳王,不久病逝。


「法庫老故事」遼代北府宰相有6位出自法庫


韓德讓

韓德讓,賜名耶律隆運。生於會同四年(公元941年),卒於統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年)。聖宗朝北府宰相,初封楚王、徙晉王,諡文中王。西南面招討使韓匡嗣之子。統和十九年(公元1001年)賜名德昌;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賜姓耶律;統和二十八年(公元1010年),賜名隆運。

自幼受家庭影響和父輩薰陶,智略過人,深明治國道理。景宗朝,以謙恭勤政聞名,任東京奉官,補樞密院通事,轉上京皇城使,遙授彰德軍節度使。代父為上京留守,權知上京事,成為一方權臣。乾亨元年(979)七月,代父守南京。九月,宋軍攻打南京,韓德讓臨危不懼,登城指揮守軍抵禦15晝夜,待援兵趕到,內外夾擊,大敗宋兵於高梁河(約在今北京外城一帶),史稱“高梁河之役”。韓德讓因功授遼興軍節度使。乾亨四年(公元982年),遷升南院樞密使,成為漢臣中權勢最大者。

是年秋,遼景宗病危,德讓與耶律斜軫俱受顧命大臣。他與承天皇后蕭綽密議,隨機應變,剝奪了覬覦皇位的各路諸侯兵權,立12歲的梁王隆緒為皇帝,是為遼聖宗,尊聖宗生母蕭綽為皇太后,攝國政。韓德讓以擁立功總理宿衛事,參決朝政。

統和元年(983),加封韓德讓開府儀同三司,兼政事令。統和四年(公元986年),宋將曹彬、米信率十萬大軍犯遼,韓德讓伴駕隨蕭太后禦敵,凱旋,加守司空,封楚國公。還朝後,與北府宰相室昉共執國政。韓德讓在蕭太后支持下,團結契丹貴族和漢族中有治國才略之人,實施選官任賢,不分藩漢,考核官吏;確立科舉制度;清理遼世宗以來的滯獄;減免遭受戰爭、自然災害災民的賦役等改革措施,使遼代中期出現了興旺繁榮局面。六年(公元988年),率師伐宋、圍沙堆,宋軍乘夜來襲,隆運嚴陣以待,偷襲不成敗走,封楚王。統和十二年(公元994年),代為北府宰相,仍領樞密使,兼修國史,賜興化功臣,加守太保、兼政事令。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九月,韓德讓從蕭太后南下攻宋,參與訂立了“澶淵之盟”,師還,徙晉王,賜姓耶律,取消奴隸身份官至大丞相,總知南北院樞密使府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成為契丹貴族。後遼聖宗賜名耶律隆運,聖宗對其“至父事之”,賜鐵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趨,左右特置護衛百人。

統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年)正月,韓德讓從聖宗伐高麗,還師後,病逝于軍中。享年71歲。贈尚書令,諡“文忠”,併為之舉行國葬,墓室葬在蕭綽陵的旁側。

韓德讓一生無子嗣,為此朝廷為其作出特殊規定,皇室每一代都貢獻一位親王作為韓德讓的後嗣。第一位後嗣是聖宗兒子耶律宗業;又無子,清寧三年(公元1057年),以魏王貼不(宗範)子耶魯為嗣;天祚朝,以皇子敖盧斡繼之。


「法庫老故事」遼代北府宰相有6位出自法庫


蕭惠

蕭惠,字伯仁,又作貫寧、管寧,小字脫古思,生於統和元年(公元983年),卒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興宗朝北府宰相。國舅少父房阿古只五世孫,蕭排押侄兒。興宗十七年(公元1048年),尚興宗姐秦晉國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封鄭王、徙趙王、更齊王、進韓王、終魏國王。

初為國舅詳穩。統和二十八年(1010),隨聖宗攻高麗,破高麗軍於奴古達北嶺,攻開京(今朝鮮開城),以軍律整肅聞名,授契丹行宮都部署。開泰二年(1013),改南京統軍使。六年(1017),為右夷離畢(契丹官名,掌刑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東京留守事,尋改西北路招討使,封魏國公。太平六年(1026),奉命西征甘州回鶻。與阻卜軍戰於可敦城(今蒙古哈達桑東)西南,失利。七年,任南京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六月,奉命再討阻卜。十年(1030)十一月,遷南京統軍使。興宗即位,知興中府,歷順義軍節度、東京留守、西南面招討使、檢校太師,兼侍中,封鄭王。重熙六年(1037)五月,復為契丹行宮都部署,加守太師,徙趙王。十一月,拜南院樞密使,更齊王。力促興宗南下伐宋,與太弟率師壓宋境,追宋歲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罷兵維持和議。以功進韓王。十二年(1043)正月,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帥府事。十月,為北院樞密使。十三年九月,為先鋒從興宗徵西夏,敗夏軍於賀蘭山北,繼為西夏軍敗,議和。十七年(1048),尚興宗姐秦晉國長公主,拜駙馬都尉。次年,再徵西夏,先敗後勝。翌年五月,西夏請降稱臣。十九年(1050)十二月,告老,封魏國王。道宗清寧二年(1056)卒,遺命家人薄葬。

蕭烏爾古納

蕭烏爾古納,又名兀古匿,生年不詳,約在統和中後期,約卒於太康初年(公元1075年)。道宗朝北府宰相。國舅少父房魏國王蕭惠次子。

蕭烏爾古納出生於國舅世家,父貴子榮,從小便跟隨父親和祖父在軍隊中磨礪,熟悉軍事。重熙年間,隨父兄出兵西夏、徵高麗,幾次征伐,建有功業,升任北院大王,遷契丹行宮都部署。鹹雍三年(公元1067年),出任北府宰相。

蕭烏爾古納子早亡,孫子蕭蒲離不打小便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孫倆的感情特別深厚。蒲離不13歲那年,烏爾古納病故。爺爺的突然離世,使蒲離不一下子沒有了依靠。無情的打擊,讓蒲離不更早的成熟起來,變得更為堅強,更為懂事。他立志要靠自己的力量謀取生活,自食其力。於是,他奮發讀書,自強不息,詩文書畫,無不精通。乾統間,皇上招他入朝為官,他辭而不就,常與親朋好友遊獵于山水間。晚年,謝絕人事,隱居抹古山中,過著神仙般的生活。最後,無疾而逝。


「法庫老故事」遼代北府宰相有6位出自法庫


蕭袍魯

蕭袍魯, 又名蕭袍裡、蕭伯裡。生於遼聖宗開泰七年(公元1018年),卒於大安五年(公元1089年)。遼道宗朝北府宰相。為蕭敵魯四世孫,曾祖父蕭割輦(蕭敵魯),祖父蕭解裡,很有才學。父親蕭奧幹,任過遙輦克。蕭袍魯的大夫人為橫帳節度使耶律曷盧女,早亡。繼室二夫人,是北大王帳靜江節度使耶律辰家奴女,亦早亡。三夫人為二夫人妹妹,也先於蕭袍魯過世。蕭袍魯有二子、二女。長子蕭達烈,北面護衛;次子蕭俞都姑。大女兒渤魯裡,嫁給遙輦耶律豬兒;二女兒移信,嫁給北面護衛耶律王七。孫子五人,長為蕭延口,次為蕭和尚,三為蕭鳥奪刺,四為蕭割只哥,五為蕭落姑。孫女二,長為蕭特里得,次為蕭鳥者。

蕭袍魯青年時代就有遠大抱負,常談管(仲)、樂(毅)之才,孔明之謀,倍受遼興宗賞識,不到20歲便擔任皇宮衛士。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任殿中司指揮,在隨興宗同西夏的戰鬥中,雖然遼軍失利,但蕭袍魯率領的家兵和殿中司一行兵馬,卻連挫敵銳,長居在先,充分顯示了他的卓越軍事才能,因功授本府上使。被譽為“第一個打敗西夏王李元昊大將軍”。之後,不斷得到提拔重用,先後歷任左金吾祥穩、松山州刺史、歸州觀察使、遙領靜江軍節度使和匡義、彰聖、開遠、臨海等軍節度使。“威名治跡,所至有稱”。蕭袍魯每到一地都受到軍士和老百姓的歡迎。道宗清寧九年(公元1063年)任湯河女直詳穩、授太子太傅。大安元年(公元1085年)十一月,拜北府宰相。大安五年(公元1089年)因病死於跟隨皇帝出遊的行帳,享年72歲。病逝後,皇帝為之輟朝,詔贈潞州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1090年3月19日,歸葬祺州娘子莊(今法庫縣柏家溝前山村北蝴蝶山)。


「法庫老故事」遼代北府宰相有6位出自法庫


蕭義

蕭義,字子常,又名常哥、常格,生於遼興宗重熙八年(公元1039年),卒於天慶元年(公元1111年)。遼朝天祚帝時期北府宰相。蕭義是遼太祖時首任宰相蕭敵魯的後人,和蕭幹同屬一支。其祖父蕭恭,在遼聖宗時,被丞相韓德讓舉薦為林牙(文秘),後升至夷離畢、平章事等官職。父親蕭實老(宗石),才德兼備,英年早逝,死後贈中書令。母親陳國太夫人耶律氏,北府王室遷之姊,生蕭義弟兄三人,蕭義為弟。長兄蕭重,燕國右宣徽使,保信軍節度使;二哥蕭輔,東京四軍兵馬都指揮使。夫人耶律氏,大王耶律團寧之女,封陳國夫人,生有一子三女。子蕭衝之,燕國王初誕,拜左奉宸,繇牌印班入仕,為州刺史,娶南王帳大王仲達之孫,南王永孚即其從叔父。長女出家為尼;次女即天祚帝德妃;第三女嫁予皇家宗室南面丞旨耶律圭。有孫子三人,孫女二人。

蕭義少年老成,魁武寡言,不善言辭,持重有恆,有志向有抱負,道宗時任扈從巡狩,三十歲時被任用為祗侯郎君,至此,步入仕途之路。道宗鹹雍年間,任扈從巡守。大安元年(公元1085年),升任本族將軍。大安七年(公元1095年),任南女真都監,又授東京四軍副都指揮使。壽昌二年(公元1096年),次女師姑入宮,授封為德妃,即耶律延禧的王妃。又任永興宮使、南院宣微使、漢人行宮都部署等要職。乾統元年(公元1101年)為國舅詳穩,加太子太師。乾統二年(公元1102年),授蕭義為遼興軍節度使。乾統五年(公元1105年),遼天祚皇帝拜蕭義為北府宰相,掌佐理軍國之大政,總理兵、刑、吏、戶、工、禮各事。任北府宰相僅3個月,就促成遼與西夏的聯姻,以天祚皇帝的族女南仙冊封為成安公主,下嫁西夏國王李乾順為妃,從此達成了與西夏的合好。乾統六年(公元1106年),加兼侍中陳國公。天慶元年(公元1111年)辭政,加守太傅兼中書令,贈號崇仁全德功臣。辭政後迴歸故里,同年農曆11月18日,病死在家中,終年73歲。1112年農曆3月13日葬於遼河右岸,聖蹟山祖塋,即今法庫縣葉茂臺鎮西山之南坡。

附:法庫6位遼代宰相簡介一覽表


「法庫老故事」遼代北府宰相有6位出自法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