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帶給孩子的傷害

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每次爸爸大聲苛責孩子的時候,無力抗衡的孩子,總顯得很無助,有一種把孩子逼到牆角的感覺。我們該如何幫孩子走出這種困境呢?

負面情緒帶給孩子的傷害

心理學上把生氣、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偏執、痛苦、恐懼等情緒統稱為負面情緒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有這種負面情緒的流露。

“快吃,不吃滾。”簡單粗暴。

“你看,弟弟都比你吃得還快,還哥哥呢?”訓斥中無意間帶有鄙視和羞辱成分。

這些焦慮情緒在父母身上體現的還很多,大聲苛責也屬負面情緒的一種。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用不著經常大聲苛責,偶爾一次點到為止即可。這種方法可用,但不宜過於頻繁。

否則,極易讓我們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之中。

1.輕視孩子的尊嚴

孩子不肯吃飯,其實也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種現象,頗讓年輕父母頭疼。

有的有耐心,也有方法;有的沒有耐心,缺乏方法,還認死理。

我見過這樣一個孩子,吃飯確實是個老大難問題。讓他玩興高彩烈,一提吃飯就暈。

每遇此時,有的家長會顯得很不耐煩,情緒化的語句會鋪天蓋地的砸向孩子。

如果你在進餐時,有人說你這樣不是那樣不是,你還有心情吃飯嗎?同理孩子也一樣,這便是我們阻止家長在進餐中教育孩子的理由。

你的一些傷害孩子的話,別以為孩子聽不懂,我們現在撫育孩子比以前精細多了,科技發展,孩子充斥在電氣化產品推理,接受的信息量是我們以前的n倍,小腦瓜靈活著呢。

有一次和孩子出去玩,一句話,無意傷害到了他,他說,"爺爺你別羞辱我”。他在捍衛自己的尊嚴,他是對的,他是懂的。

他之所以能和爺爺這樣說,是因為爺爺和他的對話是對等的。

而爸爸居高臨下,一些鄙視性語言,孩子選擇忍氣吞聲,是民(自己)不和官(爸爸)斗的智慧,是弱小群體(孩子)無力反抗的自保。

2.拿孩子的弱項與其它孩子的強項比較

孩子和孩子之間,即使有可比性,也不能比,更不能當著孩子的面比,起不到激勵和鞭策,反而把孩子的自信心都給比沒了。以後他做什麼事都會委委縮縮,藏頭掖尾,放不開。是沒膽量做到放開,更是怕做錯了被熊,自信心是傷失怠盡。

孩子完全有理由相信父母說的話,"我可能真的不如弟弟,要不然爸爸和媽媽怎麼會如此說我呢?"

這樣於教育不利,加大了教育成本,別人順利的通過了孩子自尊心確立這關,你卻要回過頭來一點一點的幫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別人已到終點,你繞了一大圈回頭望望,卻還在原點。

你要是天天這樣去說孩子,孩子也會顏面無存,感到無地自容。

3.簡單粗暴

現在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認為,孩子太嬌氣,認為懲罰是教育的一種手段,贊成體罰,甚至被熱炒的"狼爸教育”也成為支撐“棍棒打成器”的依據 。

泰戈爾說:"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讓鵝卵石臻於完美。“教育從來都是"潤物細無聲”,粗暴往往是無計可施的下策。

教育是很講究方式方法的,簡單粗暴,教育的大忌。

父親的呵斥,孩子往往膽小怕事,還會被孩子效仿,忤逆不孝的孩子,都是沒素質,簡單粗暴的家長塑造出來的。

孩子不肯吃飯,不肯寫作業,或寫作業拖拖拉拉,你看不順眼,張口就罵抬手就打,孩子攝於你的威嚴,被你嚇住了,但你最糟糕的情緒緒在孩子面前也是一覽無遺。你得反思一下,你的這一舉動真正傳導給孩子的是什麼?可能他一輩子都會牢記於心,父母遇到問題就是這種處理方法:行為粗俗。處事簡單粗暴。

你看好了,他以後必然會用你今天對他的這種方法,去處理和其他小朋友之間發生的問題,乃至成人後都會用這種方法。

慣性思維和習慣的形成,成年後遇到事情,負能量的情緒會自然而然的宣洩到別人身上。

孩子和你相比,屬於弱勢群體。你處理孩子問題的方法是大聲斥責,斷然喝止。對於一個上小學之前的孩子來說,他更本無力反抗,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只能被接受。

這樣做的後果會是什麼嗎?使孩子缺乏主動參與,習慣被動接收,說難聽點,在他身上有了奴性,同時也在孩子心靈上播下了一顆負面情緒的種子。成年後的孩子與人處事,會套用你的“負面情緒公式”處理問題。

這種負能量情緒,不會讓孩子受益,反而會讓孩子受傷。

情緒有正負之分,正能量的情緒能激發人的鬥志,而負能量情緒只會使人失去理智,遇事缺乏冷靜。

這能賴到誰呢?你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很類似於紅頭文件,指令性的東西?孩子能抗拒嗎?

不要戰場命令!不要居高臨下!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

解決孩子的問題,與孩子溝通,應對等進行,平等協商。“懲罰不濫用,體罰不能用。”

三等父母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行為管孩子。

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長,實際上就是一個恆久彌新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