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

中文版序

今天,人們大都不再自覺地從天命的角度解釋歷史了,也不相信上天會因對統治者不滿而降下災難,然而要將這些假想擱置起來,卻比想象中的困難很多。現在沒有人真的聲稱上天會如此行事,甚至不認為有無所不能的上天存在。話說回來,宋代留存的大部分文字都有這些觀念,因此,要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又不讓這些假設對描述個人和解釋歷史事件產生影響,並非易事。

對於這類反思史學而言,宋徽宗是一個很好的個案。他的統治下場悲慘,現存史料也使得他的一生看起來像一幕道德劇——可以看到他的種種抉擇導致最終無可挽回的崩解。在本書中,我竭力避開這個框架。如果我們採用更為中立的框架,歷史看起來就會迥然不同。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個世界:每個決定都會產生後果,然而其他人同樣有權勢與機會,從而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複雜的均勢中,統治者的誠意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因素。

因此,在本書中,我儘量不讓女真人攻陷開封這件事影響到對徽宗在位前二十年的敘述。更確切地說,我努力從徽宗看到的角度來看待各個時期,並不知曉多年以後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身上。沒錯,徽宗擁有太多的權力,可以重新命名政府機構、建造寺院或開設藥局,還可以派遣軍隊,然而他的權力也有限制,比如他很早就發現,幾乎沒法改變士大夫對蘇軾的看法,而無論是在位初期還是末期,他努力推動道教都遠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透過徽宗的眼睛去觀察他的統治,這樣做有一個優勢,我們可以把他看作一個人,一個有著喜好與厭惡、天賦與興趣、盲區與弱點的人。同樣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看到變化。我試著寫出,徽宗的性格並非在十七歲登上皇位時就一成不變,而是被豐富的經歷所塑造。我思考的是特定歷史時期世人如何看待徽宗,以此去理解徽宗的選擇。雖然他決定與金結盟確實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但這個決定是他在猶猶豫豫中做出的,而非此前諸般情勢推起的高潮。

這本書本來是用英語寫給西方讀者的,他們不熟悉宋朝的歷史,也不太傾向於用宋徽宗的缺點來解釋北宋的滅亡。我對宋徽宗的詮釋比傳統的歷史學家更具同情心,對西方讀者而言,指出這一點這就夠了。我明白,中國讀者會發現很難將傳統敘述方式置之不理。為了假定徽宗、蔡京、童貫等重要人物是無辜的,需要花一些力氣。試想一下,在有些形勢中,事件可能朝不同方向發展,例如遼能迅速鎮壓女真人的挑戰,甚至女真人第一次入侵時宋徽宗已經同意遷都……我希望中國讀者能在這方面進行思考。當人們認識到其他結局也並非不可能的時候,徽宗被囚的遭遇就會更加發人深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