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夜話收藏之「馬少宣內畫“秋聲賦”水晶煙壺」

關注“古玩夜話”,歷史掌故、文玩軼事、事無不言、言無不盡。

古玩夜話收藏之「馬少宣內畫“秋聲賦”水晶煙壺」

馬少宣內畫“秋聲賦”水晶煙壺

古玩這東西,經常拿出來把玩是一件樂事,再細細考證其中的年代工藝,更是奧妙無窮。

最近翻出早年買的一件煙壺,是馬少宣的,所以正好可以和朋友們聊聊煙壺的來歷。

鼻菸壺是盛裝鼻菸的容器,之所以成為寶貴的收藏品,是因為它用材廣泛,同時集多種工藝美術於一身,成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繁榮和發展的縮影。

鼻菸是舶來品,但鼻菸壺卻是地道的中國發明。明代時,鼻菸開始從國外大量流入我國,一般是用大玻璃瓶裝的,重量從四兩至一斤不等。國人為了攜帶和吸食方便,一般把鼻菸放在盛藥的小瓶中。到了清代初年,國人吸食鼻菸風大盛,開始出現了以硬木、貴重金屬、珍貴野牛角等多種材料製作的鼻菸壺。由於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滿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數民族野外生活的時間很長,所以要求鼻菸壺必須堅固耐用,強調實用性。這也是早期鼻菸壺的重要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鼻菸壺逐漸由實用品發展成為工藝品和欣賞品。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為鼻菸壺生產的鼎盛時期,因為這三朝不僅是清朝的黃金時代,更是藝術風氣大盛的時期。最早記述鼻菸壺的,當屬康熙朝的御前大臣王士禎。他在康熙四十二、四十三年(公元1703-1704年)寫的《香祖筆記》中說:“呂宋國所產菸草,本名淡巴菰,又名金絲薰。……近京師又有製為鼻菸者,雲可明目,尤有避疫之功,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以象牙為匙,就鼻聞知之,還納於瓶。皆內府製造。民間亦或仿而為之,終不及。”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設立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是專門製作御用什物的皇家工廠。其中製作煙壺的作坊有:玻璃作、琺琅作、玉作、牙雕作、銅作、鑲嵌作和一個特殊的“作坊”——即種葫蘆的園圃。配合做煙壺的作坊有鏨花作、鍍金作、木作、漆作、雜活作等。這些作坊包括外地之官作,根據皇室的需要製造各種煙壺。因為清代歷朝皇帝都喜歡煙壺,文武大臣地方官員,為了討好皇帝,則利用各種方式進獻。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六月二十六日,江蘇蘇州織造李煦於其奏摺中記錄曾進獻康熙皇帝新進佛手、湖筆、鼻菸壺及鳥食罐等物,奏摺還獲硃批:知道了……。(參見197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李煦奏摺,第88頁,107條。)這是現存鼻菸壺從京城以外的地方進貢給朝廷的最早資料。

古玩夜話收藏之「馬少宣內畫“秋聲賦”水晶煙壺」

而這件煙壺的作者是“馬少宣”,那“馬少宣先生”是誰呢?

馬少宣,名光甲,字少宣。回族,北京人。生於1867年,卒於1939年,享年72歲。馬少宣一生繪製了大量內畫鼻菸壺,有許多優秀之作散見於世界各地,受到國內外收藏家的喜愛。馬少宣內畫鼻菸壺最鮮明的特點是書畫並茂,富於詩情畫意。其作品最常見的形式是一面繪畫,一面題字,即使是同一題材,也常配有不同的詩句,成為獨家風格。這位藝術大師的繪畫題材也很廣泛,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能,尤以肖像畫見長。他所繪人物肖像善於用若明若暗的淺墨色調,一如黑白照片那樣柔和、逼真,使人物的性格、神韻栩栩如生。

古玩夜話收藏之「馬少宣內畫“秋聲賦”水晶煙壺」

背面的《秋聲賦》節選

這件內畫煙壺,題材取自歐陽修的《秋聲賦》,為辭賦,是歐陽修在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五十三歲時寫的,本文通過描寫秋聲對自然萬物的摧敗,抒寫了因人事憂勞,形神日漸衰老之悲感。

煙壺正面圖案明月蒼松,草蘆內一老者,燃燭看書,一個小童侍候在旁,正是歐陽修賦中“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所描寫的情景,繪畫精細、人物傳神。

煙壺背面是節錄的《秋聲賦》原文:“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筆力雋美自然,可以看出馬少宣的內畫造詣。

年款是“戊戌初夏”,根據馬少宣的生卒年查證這個煙壺應該是他在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四月畫的。

怎麼樣,把玩一件文物,最重要的是把他考察通透,把此中蘊藏的文化理解明白,這樣才不愧流傳在千百年之前作者的心血,以及與後世藏家的隔空神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