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中的一首詩,無限哀怨,曾被紀昀稱讚,被二月河引用

《永樂大典》中的一首詩,無限哀怨,曾被紀昀稱讚,被二月河引用

“|去去復去去,悽惻門前路。行行重行行,輾轉猶含情。含情一回首,見我窗前柳。柳北是高樓,珠簾半上鉤。昨為樓上女,簾下調鸚鵡。今為牆外人,紅淚沾羅巾。牆外與樓上,相去無十丈。云何咫尺間,如隔千重山?悲哉兩決絕,從此終天別。別鶴空徘徊,誰念鳴聲哀!徘徊日欲晚,決意投身返。手裂湘裙裾,泣寄稿砧書。可憐帛一尺,字字血痕赤。一字一酸吟,舊愛牽人心。君如收覆水,妾罪甘鞭捶。不然死君前,終勝生捐棄。死亦無別語,願葬君家土。儻化斷腸花,猶得生君家。”這是記載在《永樂大典》中的一首詩,題目是《李芳樹刺血詩》。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在校勘《四庫全書》時偶然見到,當時即為這首詩的藝術所震驚,專門讓人摘錄下來,並下評語說:“其纏綿悱惻,無一毫怨怒之意,殆可泣鬼神。豈非貞魂怨魄,精貫三光,有不可磨滅者”可見對這首詩的評介是很高的,紀曉嵐也對這首詩的主人公——一位被封建禮教束縛的痴情女子,表達了高度的讚揚。北大中文論壇上有關於這首詩的評論,大致內容是:兩句一韻,珠瀉玉盤;情思激盪,詞不能揚;古意漾然,歌調若傷。文采堪比《西洲曲》,風格略似《十九首》。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詩人被其夫休棄之後,並沒有怨恨,只是一味地表白自己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直至決心以死來表達對其夫的一片痴情。這種"天王聖明,臣罪當誅"的態度,用現代眼光看,未免太不合情理。然而,唯其不合情理,則更反映出封建社會夫權制的不合理,反映出封建時代女性地位的低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近代,才逐漸消退。想起魯迅對夫人朱安的處置——既不同房,也不離棄,我們多少也可以窺見魯迅先生的苦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