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十大姓氏之——陳姓


閩清十大姓氏之——陳姓


在閩清有種文化叫做禮樂文化,其 核心精神:“禮樂同輝,傳承文明”這是在紀念閩清際上村出來的陳祥道、陳暘兩兄弟,在這個際上村還出了十八學士。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閩清的陳氏。閩清陳氏在閩清人口排名第四位。為最早遷入閩清的五大姓氏之一。

陳氏源於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陳姓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於以先祖封地為氏。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國始建都於株野(今河南 柘城胡襄鎮)史稱陳胡公,後遷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568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

陳姓原本聚居於中原地區,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人口逐漸由黃河流域向南方拓展繁衍。早在1800多年前的漢代,陳氏族人已進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陳寨本傳》記載:陳寨,漢時人,“善禁咒,為人治病多愈”。明何喬遠《閩書•方域志》記載:“……漢梅福煉丹於建安響山。其徒陳先生者,每竊食之。福怒,拔劍逐先生。先生逃入響山洞”。可見,在漢代,福建境內已有陳氏族人活動的足跡。西晉末年(311)的永嘉之亂,匈奴等遊牧民族攻下洛陽,擄走晉懷帝,晉室政權流亡南方,建立了東晉。北方士族豪門紛紛南遷,進入長江以南,史稱“衣冠南渡”。


閩清十大姓氏之——陳姓


據統計,已知陳姓入閩支系達150多個,而這麼多支系遷入福建又與中國數次大的人口南遷浪潮有關。在兩晉和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動亂時期,受盡動亂苦難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遠離中原的福建等地遷徙。

南北朝“侯景之亂”,中原士人紛紛入閩。他們逃到福建來,仍心有餘悸,唯怕所居不遠,所藏不密,故多遷入深山窮谷,對開發福建山區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歷史上幾次北方移民南遷中,以唐朝南遷的人口最多,影響最大,而且大多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人為主,大小支系達39支。而在南遷過程中,有一路是經過安徽、浙江、江西進入福建,另一路是經江西南部翻越過武夷山,進入閩西汀州、寧化、建寧,然後又轉到廣東東部的潮州、梅縣一帶。當時中原人口南遷,帶來了中原發達的文化和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大大促進了福建人口的繁殖和經濟的發展。

宋元之際,民族矛質尖銳,引起全國性動亂。特別是“靖康之恥”,金兵滅亡北宋王朝,擄走宋朝徽、欽二帝,宋室被迫南遷,建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這次中原文明的大舉南遷,規模之大,超過以往各次。宋朝末年(1278年間),南宋皇帝趙昺帶了宋皇室南逃福建,掀起歷史上北方人口大批南遷的浪潮。隨著趙氏皇族南遷的陳氏族人也很多,他們在元兵追逼下,分別遷入福建各地。

元朝的統治者從立國之初就採取了民族歧視、壓迫政策。把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對民賦役過度,囚籠高壓,迫使大批漢人南遷。

明朝的建立,統治者為了加強地方管理,採取軍屯制,陳氏族人因此佔很大比例而定居於閩。清代,至少有數十支陳氏遷入福建,因其歷史不長,繁衍人口不多,小聚落散居於八閩大地。

從晉至清,已知從河南入閩的陳氏有54支,其中從固始入閩有40支,從江西入閩有33支,其中義門陳大分遷有20支,從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閩有18支,從浙江入閩有16支,從江蘇入閩有8支,還有從陝西、安徽、貴州、湖南、山東、廣東入閩各一支。


閩清十大姓氏之——陳姓


進入閩清的第一支陳姓是入閩始祖陳千郎的第三個兒子陳柄(陳庭柄)。入閩始祖陳千郎公出生於唐懿宗鹹通六年(865年),是東漢太丘長陳 寔(亦有稱陳 實)的後裔。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由河南省光州固始縣渡江入閩,仕閩王王審知,官至三司左丞,初居福州南大義(今閩侯縣青口鎮大義村),後卜居閩侯小溪源,墓與元妣李氏、繼妣鄭氏合葬於閩清縣四都(今三溪鄉)陳墓洋。際上在宋代就建立了“千郎祠”祭祀,2013年籌集巨資對其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改稱為“梅邑陳氏祖祠”。千郎公生有七子,三子陳柄(一稱陳庭柄),遷居閩清縣二都宣政裡際上。陳柄公的曾孫陳玩生有五子,長陳深道、次陳祥道、三陳安道、四陳暘道(後改稱陳暘)、五陳從道。五子中除長子深道外皆進士及第,世稱“五子四登科”是也。陳祥道和陳暘兩兄弟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曾撰寫“棣萼一門雙理學,梅溪千古兩先生”的楹聯讚頌之。

從宋朝開始閩清就有陳氏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閩清陳氏進行著內遷、外遷,造就了閩清陳氏人口的繁榮,下面就來介紹下分散在閩清各地的陳氏。


閩清十大姓氏之——陳姓


雲龍際上陳氏位於閩清縣雲龍鄉際上村,這個已經在上面說了有千郎公三子陳柄(陳庭柄)遷移至此。在際上村繁衍生息,出過著名的十八學士,最著名的是陳祥道與陳暘兩兄弟。際上存陳氏也隨著時間推移,後代遷移到世界各地。

白樟樟峰陳氏,位於閩清縣白樟鎮樟山村、白南村,人口約3000餘人(不包括外遷宗親在內)。閩清樟峰始祖文顯公系入閩始祖千郎公第十八世孫。陳暘第十三世孫。於嘉靖十三年由閩侯上隔始遷入閩清白樟樟山村。

白中鶴汀陳氏,現居在閩清縣白中鎮白白汀村。始祖法天公由泉州南安遷梅入贅十五都茶留前洋丘氏女娘,後至天啟七年鶴鳴公喬遷鶴汀,至今約430多年。先祖財丁兩旺,曾在白汀起建民居l00多個廳相連,舊時故取名“百廳”,後人改為“白汀”。古代有陳景福正科文舉人,祠匾“文魁”,陳景安正科武舉人祠匾“武魁”等。


閩清十大姓氏之——陳姓


柯洋前洋陳氏,位於閩清縣池園鎮柯洋前洋自然村。是由千郎公十八世裔孫汝祿公於(1403~1427年)由尤溪縣奎兜村(有陳賢良孫子陳文華遷居到尤溪奎峰的也是現在的奎兜村)遷至柯洋文壠,入贅黃髮興家。為柯洋一世祖。至九世裔孫世玉公生四子,次子子雄,恰逢康乾盛世,即公元1662~1795年間,勤耕苦讀開創家業,男耕女織,種養兩業並舉,大展宏圖,家業逐漸發達,兒孫繁衍興旺。

金沙廣峰陳氏位於閩清縣金沙鎮廣峰村先祖顯公(昭顯侯)入閩以來,第26世孫邦雋公38歲前後從福清高山鎮岑下村俗稱岑崗遷至閩清金沙廣坑,現廣峰村。於清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雋公到處經營謀生,見此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遂立足本村,歷經三百餘歲月,現有人丁300餘眾,其中華僑百餘人。

池園芝峰陳氏宗祠位於閩清縣池園鎮隔兜村。芝峰始祖富妹公(出自入閩始祖千郎公,第21世孫)自明未從尤溪回遷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繁衍子孫達18世次4000餘人,分佈海內外世界各地。如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和國內的臺灣、香港、福州、南平、建寧、泰寧、清流、寧化、順昌、沙縣、邵武、永春、古田水口以及本縣的梅城、白樟園頭、池園、麗山、頂坑等地。

柯洋陳厝壠陳氏位於閩清縣池園鎮陳厝壠村,陳厝壠始祖陳字運公(入閩始祖陳千郎28世孫、陳賢良21世孫、柯洋前洋陳氏汝祿公9世孫)於清康熙初年從柯洋前洋搬遷定居柯洋陳厝壠。發展至今有1600多人。

池園古靈陳氏位於閩清縣池園鎮池園村,古靈陳氏系長樂市玉田鎮東渡村古靈陳氏派系(入閩古靈陳氏十九世為東渡始祖)。於清康熙年間(1678年)遷入閩清十一都(池園),迄今已有三百餘載。第二十七世孫德和公為入梅池園始祖,即池園古靈陳氏一世,人口近千人。池園古靈陳氏家族三百多年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重文習武、賢才輩出。科舉時代就有一門“文武雙舉人”。據縣誌載:“陳綏之、字尹安、邑人,少倜儻不群,善屬文、中道光乙未科第七名舉人”。陳龍標,字尹就,中道光戌子科第二十九名武舉人(原件捷報一匾猶存),後任松溪縣千總。


閩清十大姓氏之——陳姓


坂邊塘邊陳氏位於閩清縣坂東鎮塘坂村塘邊,塘邊陳氏肇基始祖隆興公是陳暘(世稱陳賢良)的第七世孫,由尤溪奎峰(有陳賢良孫子陳文華遷居到尤溪奎峰的也是現在的奎兜村)遷來閩清坂東塘坂村塘邊,遂於斯地長髮其祥。現存文物:達賢公八十榮壽黃絹布賀文長達七尺,寬四尺六寸,用墨朱兩色寫成,字字珠璣,為書法精品,是清進士、朝議大夫鄭晃墨寶。

三溪龍溪陳氏位於閩清縣三溪鄉三溪村。明洪武十三(1380)年,千郎公第十四世(賢良公第九世)裔孫陳華卿,因佐明太祖勘平胡亂,立有軍功,奉紅牌事例調撥由浙江平陽回遷梅邑之龍溪境居住,繁衍生息。


閩清十大姓氏之——陳姓


坂東梅坂陳氏位於閩清縣坂東鎮塘坂村坂頭。明宣德年間(約1426-1435)坂東梅坂陳氏始祖臺生公由尤溪遷移於此。地處兩溪交匯點上方溪坂,此坂面積約五畝有餘,高樹天然屏障,中央開懇果園,溪中魚群飛躍利於養鴨,地利發祥,人口發展。便卜築坂頭上厝埕。衍及整個鄉村。自臺生公至今繁衍22代二千餘人口,可謂人丁興旺,人才輩出。


閩清十大姓氏之——陳姓


塔莊虞坂陳氏位於閩清縣塔莊鎮坂尾村。始祖惟錦(世彩)公,由六都坂頭(坂東鎮塘坂村坂頭)遷至塔莊鎮虞坂(今即坂尾村)。自惟錦公由六都坂頭遷至虞坂,歷經15代370餘年的繁衍、族人除轉遷本縣白雲山、白石坑和古田縣黃田鎮外,現有人口620多人(包括馬來西亞詩巫80多人)。

塔莊七都下洋陳氏位於閩清縣塔莊鎮坪洋村。塔莊鎮七都下洋陳氏族人系入閩始祖千郎公第28代裔孫廷和公的後代。清朝初年,廷和公由永泰遷至下洋定居。下洋打知縣”在下洋有段出名的歷史故事叫“下洋打知縣”。清朝末年,因契稅負擔太重,下洋村民與縣官發生糾紛,縣楊太爺親自帶員下來鎮壓,村民群起反抗,用高梁杆打得縣老爺狼狽而逃。隨後他即向省府誣告下洋村民抗稅,族人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反訴。後經查實屬縣官敲詐勒索,為此縣老爺罷官為民,於沙縣洋口放牛。

省璜東埔陳氏位於閩清縣省璜鎮山邊村墓邊自然村。東埔陳始祖陳日公,遷居東埔己繁衍l7代,約1000人口,主要分佈在本縣山邊、建功、省汾、仁周等地,外遷三明、古田、尤溪和海外等。

雄江梅洋陳氏位於閩清縣雄江鎮梅洋村,閩清縣雄江梅洋村陳氏起源於清嘉慶年間,由二都際上(今雲龍際上)千郎支系陳暘的後裔仁豪、仁道倆兄弟從八都斜坡(今省璜璜蘭)遷居雄江梅洋清水坑,歷經幾代人的艱苦創業,成就了一支在梅洋的陳氏家族。

隨著時代前進的潮流,族人的思想觀念不斷地得到更新,堅持把民族的振興與家族的發展緊密相連,對於提高人口素質,培養優秀後代成為人們的共識,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升入大中專院校的子弟逐漸增加。從事各行業的兒女們傳承著先輩勤勞、善良、好學、上進的品德,勤奮工作、爭創業績,回報家鄉,呈現出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可喜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