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數據,憑什麼講管理!

導讀:不管工廠大小都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很多領導對數據不感興趣,不喜歡用數據說話。

可能是因為數據的收集、分析是一個苦差事,費神費時,還很枯燥。但這對一個管理者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他們大多說話做事憑經驗憑感覺,看上去胸有成竹,信心滿滿,但你要是認真起來,問一個為什麼?往往是一問三不知。肚裡沒有什麼東西,許多事情僅僅是想當然,停留在表面。而且這樣的領導比較固執,不容易改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沒有數據,憑什麼講管理!


而那些掌握大量數據的人同樣給人留下兩種印象:

一是業務精熟,基礎工作紮實,注重收集、整理、分析大量的數據,這樣的人往往敬業勤業,以工作為唯一關注點。

二是能力精幹,善於從繁雜的數據中尋找關聯,揭示事物的本質,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這樣的人不僅聰明能幹,而且令人敬畏。


數據是什麼?數據就是一種信號,就是告訴你已經發生了什麼,或即將要發生什麼的信號。我們就是依據對“信號”的判斷來決定我們行事的方向和方式——什麼事可以做,什麼時候做,以及應當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做。

可以說,沒有數據,就不會有管理。只有當你真正對數據感興趣的時候,當你喜歡用數據說話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數據的重要性。

首先,數據就是證據和事實,增強你的說服力。

任何好的想法和觀點都可能會遭到對手的質疑和反駁,但你把數據亮出來的時候,對方可能就會啞口無言。你能把“黑”說成“白”,但你能把“3”說成“4”嗎?

其次,數據可以暴露問題,揭示本質,改變原有的錯誤觀點和習慣性的思維方式。

我們做了那麼多愚蠢的決策就是因為沒有問問“數據”,而是自己想當然。比如,你負責管理一個紙巾品牌,一卷紙巾售價50元,生產一卷紙巾的實際成本為15元,下屬提出兩個促銷方案:方案A:降價20%,銷量增加20%;方案B:降價40%,銷量增加80%。你會選擇哪個方案呢?

表面上看,降價40%,銷量增加80%,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但實際上是最糟糕的方案。最好的方案反而是保持原價不降價。可見,薄利多銷並不總是一個好的策略,也是有條件的。

最後,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數據可以增強你的權力和影響。

許多有經驗的高層經理就是通過弄一些確切的數字來威嚇自己的下屬,以加強自己在公司的權力。我曾見過一個很有權力的領導,他就常常用“數據”來威嚇下屬,下屬都很害怕見他。有一次,在一個專業會議上,他問某一個分公司的經理:“你們上個月產品的產量是多少?”這位經理小心地回答說:“大約3萬噸。”他立時臉色一沉說:“上個月你們生產了31800噸。”

你想一想,如果你是這位經理,你會有什麼感受,如果你不是這位經理,你又會是什麼感受。

這方面表面最出色的就是麥克納馬拉了,《藍血十傑》中記載,他“永遠有一顆數學腦瓜、分析腦瓜、能從紛亂中理出頭緒和道理的腦瓜。他永遠能講出道理,而且是有事實、有統計數字作依據的道理——他能用事實證明他的分析,把別人嚇住。他善於使用圖表和統計數字。有一次,他在太平洋美軍總司令部連續坐了8個小時,觀看有關越南戰爭的幻燈片。到他看了7個小時的時候,他說:“請停一下。這張幻燈片,第869號,與第11號有矛盾。”人們把第11號重放了一遍。他說得果然不錯,兩張片子是有矛盾。在場的人全都佩服之至,也有許多人有點害怕。他的名氣自然更大了;大家對他敬畏有加。”

記住,“權力是通過掌握事實、通過使別人感到懼怕、使別人對某人的才智和能力感到敬畏來行使的。”數據可以滿足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