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相傳始於周代,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04年,鄧平制定《太初曆》正式把24節氣寫入曆法,之後出現的《太陽曆》規定五日為一侯,三侯為一氣,稱節氣。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併,源於晉文公重耳與臣子介子推的故事。重耳流亡在外19年,只有介子推等少數臣子追隨,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肉餵食重耳。晉文公當政,大賞有功之臣,卻忘了介子推,命人找尋,介背其母躲於綿山。晉文山命人三面縱火,意逼其出,介與母死於老枊樹下。晉文公悲,隨定寒食節以紀介子推,來年祭祀,柳樹新發,折柳為帽,命為清明柳,改為清明節。

清明有風輕氣明之意,萬物復疏,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介子推以死為諫,意讓晉文公清正嚴明,做個明君。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祭祀先人,存有哀悼、感恩、追思等意義。老家也只有清明節上墳可以動土,在外的趕回去,一大家人相約前去,除去雜棘,給墳添土。

過年後離家到現在也沒回去過,明天請假一天,今天回去,七號又回來上班。一般二、三年回去一次,也做不到每年都回去。

杜牧那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盡人世滄桑與悲涼。

清明時節雨紛紛


一年一清明,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孩子漸漸長大,父親慢慢衰老,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已逝去,而我已年近不惑。

這就是人生,每天都忙忙碌碌,經歷太多悲與喜,一轉眼卻發現自己已在下山的路上,來不及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