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金融發展史(2)

金融發展史一錢莊、票號

一、帳莊

大同帳莊在民國時期有一兩家。1937年底有德綸永萬和成、德和榮3家,除德綸永外,都是1929年開設的。1938年3月1日合併於偽晉北實業銀行.抗日戰爭勝利後,沒有復業戶。

大同古城——金融發展史(2)

二、錢莊(銀號)

清雍正年間,大同城內即有寶源號,乾隆二十八年(1763)該號還繼續營業。在此同時,與該號並列的有萬和鳴、恆興號等銀錢莊。

宿經營年久的義和公,早在嘉慶二十二年 (1817)就有記載,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繼續營業。德興永開設於光緒七年(1881),天德永開設於光緒十二到十六年(1886- 1890)間,直到1938年2月底,兩家錢莊被強制並於偽晉北實業銀行。

經營年份最短的是永祥銀號。1937年春開業,次年2月底合於偽晉北實業銀行,實際營業不及1年。

大同古城——金融發展史(2)

晚清,大同的銀錢業正處盛時,多達30餘戶。宣統三年(1911),大同的銀錢業有20家,計德興永、天德永慶德恆、德源成、廣聚源、恆德和、廣生通、治泉泰、中心水、祥慶瑞、德恆榮、永慶鈺、萬義德、裕豐厚、德源義、天德厚、天義永、湧勝德、慶和成、福義成。1912年清淮軍縱火搶劫後,當年倒閉12家,維持到1914 年倒閉的1家,65%的戶毀於此難。

1914年平綏鐵路修到大同後,銀錢業又進人一個興盛時期,但在閻馮、閻張戰爭及晉鈔貶值中,有一些因經營不善而倒閉。從1912年到1937年,新開業的43家,倒閉的35家,倒閉81.39%,1937年底只有13家(含帳莊3家)。次年3月1日,均合併於偽晉北實業銀行。

1945年冬,由吳筱山、郝俊傑、吳振鐸等,借原寶源成銀號牌照,經申報批准復業。因國民黨軍頑守孤城,守軍攤派累累,通貨不斷貶值,各行各業大多處於半停狀態,復興的寶源成資本又難湊足,只半年多即歇業。

大同古城——金融發展史(2)

1949年5月大同解放後,私營錢莊(銀號)再沒有復業。

大同官辦的銀號有晉同銀行等二三家。晉同銀號1934年,山西省營業公社投資2.5萬元,在大同開設晉同銀號,地址在大南街路東。“七七”事變後,大部財物南遷。日軍侵佔大同後,初由人城侵略軍掠奪,後轉偽察南銀行大同分行接管,後轉偽蒙疆銀行大同分行接管,1938年3月合併於偽晉北實業銀行。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同銀號復業,地址大北街東華門口北側,在平、津設分號。平、津、大同解放後由各地中國人民銀行分別接收。

2綏西墾業銀號、晉北鹽業銀號 分別成立於1932年和1935年,在大同均設寄莊。

大同古城——金融發展史(2)

三.票號

山西票號盛行全國的時期,大同的銀錢業沒有向外延伸,開設分支機構。但是通匯t也較廣,有寧夏、包頭、歸綏、平地泉、豐鎮、張家口平津、滬、杭、漢口、山西中南部及雁北各縣,-則銀錢業都有自己的相遇,二則大同恆麗魁在這些地方大多設有分支機構或寄莊,可以收付。晚清、民國時期,大同德泰鈺天津採辦孟瑞

大同古城——金融發展史(2)

綿利用其駐津有利條件,以“久記名義代大同20餘家銀錢業收付,日常達數百筆,直到“七.七”事變後,久記被-安徽客 商騙去22萬多元后被迫停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