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斷碑深樹裡,無路可尋看。”這裡是聖人孔子的長眠之所,這裡是千百年來孔氏子孫的安息之地……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孔林是孔子及其後代的墓地,因孔子被封為“文宣王”後稱宣聖林,改封“至聖先師”後改稱至聖林,習慣的叫法稱為孔林。孔林是我國目前保存年代最長、面積最大、歷史延續性最完整的氏族墓地。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進行了多達13次的重修、增修,形成了現在佔地3000餘畝、圍牆長5600多米的氏族墓園,孔林內現有上千類、10萬餘株的古樹名木,爭相鬥豔,儼然一座天然的植物園、自然博物館,是“一部孔氏家族的編年史”。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孔林中萬木掩映,碑石林立、石儀成群,孔林內有各種墓碑、題記5000餘塊,其中不乏名人題記,另外,還有300餘座石儀、門坊。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洙水橋坊位於孔子墓軸線的最南端,坊四柱三間,石質,四柱均為沖天八楞式,柱頂各有圓雕石獸,獨角披麟,仰天蹲座。明間額坊雕刻“洙水橋”三個正書大字,二次間均淺刻二龍戲珠。此坊造型簡樸莊重,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山東巡撫陳鳳梧建立。

洙水橋三字沒有書寫者的落款,據傳說為嚴嵩所書。嚴嵩孫女嫁給六十四代孫、衍聖公孔尚賢為一品夫人,他曾在孔林為六十一代孫、衍聖公孔弘泰題寫墓碑。

洙水橋位於石坊之後,孔子墓軸線南端。此橋寬6.6米,長25.24米,橋面呈拱形,遮住了人們北望的視線,以示孔子墓深藏於內。洙水橋建於金代以前或者金代。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十一代孫、衍聖公孔弘泰增設橋石欄杆,並於左右兩側添建兩座小橋,均有石欄杆,因橋為平型,習慣稱為“東平橋”、“西平橋”。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過墓門之後便是甬道,古木參天,濃廕庇日,石儀成群,直接通向孔子墓,人稱“孔子墓甬道”。甬道兩旁共有四對八件石儀,從南往北依次為望柱、文豹、甪端、翁仲。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過甬道石雕後便是享殿。此殿是祭祀孔子時排擺香壇、宣讀祭文的地方,平時擺放祭祀禮器。

翁仲,石人像,為秦代著名驍將,威震邊塞,有他鎮守邊塞,其他的部落不敢造次,有時少數部落造反,由其帶兵去,不打自亂,後來演變成文、武二人將其守墓,以示安寧。以後為對稱,雕成文武兩像,均稱翁仲。現翁仲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刻制,原宋宣和年間刻制的翁仲移孔伋墓前。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在魯國去世後葬於魯城北泗上。據《闕里文獻考》記載,當時孔子的墓“塋不過百畝,封不過三壠,祠,宇不過三間”,後經歷代恢擴,才日就宏麗。今孔子墓封土東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似一隆起的馬背,故稱“馬鬣封”。

墓前石碑兩座,前碑篆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陰正書“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禮部郎中賜食三品祿直文淵閣永嘉黃養正書”,為孔子五十九代孫襲封衍聖公孔彥縉所立;後碑篆書“宣聖墓”,為孔子五十一代孫襲封衍聖公孔元措所立。碑前有石供案、石鼎、石制香爐、石砌拜臺及磚砌花欞圍牆等。石臺,初為漢修,唐代時改為泰山運來的封禪石築砌,清時又予以擴大。石案為明代雕刻,石鼎為清雍正十年(1732年)製作。

孔子墓東側為其子孔鯉墓,南側為其孫孔伋墓,子孫三代墓呈“品”字型分佈,故名“攜子抱孫”。

行走孔林,穿越時空——曲阜至聖林

本文圖片來自:本色 凌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