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這是動物雙城記第79篇文章

最近,我一直沉迷於一款挪威手遊《我的孩子,生命之泉》(《My Child Lebensborn》)。

年初風靡的《旅行青蛙》,讓很多人體會到了為人父母的心情。而這款基於真實背景的遊戲設置裡,你除了要工作,做飯,管理好時間,還要通過每一次和孩子的對話和互動,教育他們怎樣去適應一個帶著惡意,歧視和偏見的社會,為人父母的操心,不易,無助,憤怒,心痛,每一種情緒都更飽滿真切。

這個遊戲裡最讓人壓抑和悲傷的還在於源源不斷的無力感,看著ta被排擠被欺凌被性侵,世界惡意滿滿你卻無能為力。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1.

這款遊戲的背景源於德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生命之泉”計劃(德語:Lebensborn e. V.)。

1935年,納粹黨衛軍頭目海因裡希·希姆萊為了提高“雅利安人”(北歐人種)子女的出生率,決定實施一場納粹種族優生理論的生育試驗。

納粹德國在很多被佔領的歐洲國家都建立了“生育農場”,迫使代表“純種雅利安人”金髮碧眼的未婚女子與德國軍官懷孕生子,以創造更多的“優秀人種”。

其中,僅僅在挪威地區,就有大約 12000個孩子誕生於這項荒謬的生育計劃。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這些遵從種族優生論出生的孩子,出生後立即與生母分離,很多被希姆萊手下的“人種與移民計劃部”轉送到德國境內,交給具有納粹信仰的黨衛軍家庭或孤兒院撫養。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這些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還必須接受長期洗腦式的納粹教育。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二戰結束後,納粹德國戰敗,大量幾個月到幾歲不等的孩子在“生育農場”被發現。

2.

“對一個戰爭中出生的孩子來說,生命註定永遠不會平靜。而誰又會和他在一起呢?”這是《我的孩子,生命之泉》官方預告片裡的提問。

而你作為玩家,就是那個要和Ta在一起的人。背景設定在1948年,挪威宣佈獨立的三年後,你選擇領養一個生命之泉的戰爭兒童,男孩叫klaus,女孩叫karin。我選擇了karin。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戰後的生活並不容易,經濟蕭條,物資短缺,作為單身母親帶一個孩子生活更加艱辛。你要管理好時間做家務陪孩子,還要去工廠打工賺錢買食物。只有七歲的karin很懂事地說,“我可以賣掉我的畫幫忙掙錢啊!”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上學之前的karin是個善良開朗的孩子,跟每一個孩子一樣,對即將到來的學校生活充滿了期待,在她看來,

上學是最具儀式感的長大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karin也跟所有孩子一樣有分離焦慮症,當karin說捨不得你的時候,你有三種選擇可以回答她,而每一種都會影響她的心情和價值觀。

這也是這個遊戲最有代入感的地方,這種互動讓你真正能感受到孩子不一樣的改變。你每一次的認真傾聽或心不在焉,都能讓她小小的世界泛起漣漪,帶來震動。

當你說karin你要對其他人友好,有禮貌的時候,她會乖巧的回答,我會的。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但第一天放學回來karin很悲傷,因為所有人都盯著她,不跟她說話,孤立她,彷彿她是個怪物。

當你選擇安慰她說:你什麼都沒做錯,他們只是不瞭解你。karin卻怯生生地回答:可是真的很可怕,他們看起來非常憤怒。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對karin不友好的,不僅是那些年幼的孩子,還包括她的老師。睡覺前,karin再次陷入悲傷,她說,或許我再也不想長大了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後面在學校發生的事情開始越來越惡劣,孩子們朝karin罵髒話,叫她私生子,排擠她,嘲笑她。

karin回家後一直追問,為什麼我沒有爸爸媽媽?為什麼我是私生子?你會一邊因為那些壞孩子的行為感到憤怒,一邊感到對一個7歲的孩子解釋事情真相過於殘忍。

睡前,karin為自己的不懂事道歉,她說:“我不需要另一個媽媽了,因為我有你。”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面對校園暴力,如果你選擇給學校寫信投訴,換來的會是老師和同學對karin的一頓嘲笑。老師在班上大聲念出你的投訴信,還呵斥karin愛打小報告,並且罰她雙手舉起來站一整節歷史課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無助的,小小的孩子躲在衣櫃裡,世界一片灰暗。

如果你試圖聯繫karin的生母Siri,希望瞭解更多karin父親的事,好讓自己在解釋什麼是納粹孩子的問題時,有更清晰的思路。

你只會得到冷冰冰的回覆:我已經有了自己的新生活,我不能讓我過去的錯誤影響我的現在。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karin的母親生下karin時只有16歲,後來已另外嫁人。這段過往對很多挪威女人來說都難以啟齒,她們不願意提及,更不願意和這些非正常出生的孩子有任何聯繫。

在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裡,karin開始懷疑,自己的父母沒有像其他人的爸爸媽媽一樣沒結婚,是不是因為自己是個壞孩子?

作為收養她的人,看著眼前這個遍體鱗傷的孩子,你也會開始自我懷疑:自己收養karin是不是太自私?面對學校的欺凌,究竟應該嚴厲地讓karin迅速強大起來去對抗它們?還是用善意和微笑去回應這個世界給她帶來的傷害?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學校的欺凌仍在繼續,有孩子故意踢karin的腿,他們還撕爛她珍愛的書包,這一切老師都視而不見。

直到有一天,你回家看見一個滿身泥濘,渾身是傷的孩子,眼眉低垂,沮喪可憐。

學校裡的孩子越來越過分,他們把她包圍起來,推搡她,打她,罵她是德國人的孩子,是納粹的孩子,但是這個小小的孩子並沒有做錯任何事。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你無力改變這一切,只能輕輕擦去她臉上的泥巴,小心翼翼地給她貼上創口貼,為她洗個熱水澡。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你放棄工廠加班賺錢的機會,買商店裡最簡單的三明治給她吃,只為每天爭取更多的時間,堅持睡前為她讀一本書。

讀書和愛,是你唯一能給予她的。

你想,在夢裡,應該沒有傷害。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為了融入學校,交到朋友,這個小小的孩子一直在倔強地暗暗努力,她竭盡全力地向朋友們展示友好,良善,禮貌。

有一天她會突然興奮地說我有朋友了,你為她高興,然後發現哪裡有什麼不對?她偷錢了,她給那些孩子買糖吃,她卑微地想取悅她們,討好她們,希望她們不再孤立她,罵她,打她。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當你發現這件事並告訴karin不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朋友和友誼時,一切又回到了原點,karin的世界又空了。

她開始懷疑,是自己的血統有問題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聖誕快到了,窗外下起了雪了,karin天真地說,整個世界好像都被糖蓋著啊

你會高興又心酸,高興的是,在受過這麼多傷害之後她依然葆有孩童的天真;心酸的是,她內心受到的傷害,遠不會像白雪覆蓋大地那樣了無痕跡。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在這個遊戲裡,有一個很暖心的設置。只要你輕輕觸摸孩子的肚子,她就會開心地笑起來,看起來跟其他沒心沒肺的孩子一樣,沒有任何煩惱。

仇恨不能讓這個世界好起來,那麼愛或許可以。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可是愛並不是保護傘,你願善良地孩子被這個世界溫柔對待,而世界卻把最醜陋的一面給孩子看。

有一天從學校回家後,karin不吃飯不洗澡也不讓人碰,她什麼也不說,最後你只能從她的畫裡找到蛛絲馬跡——她被學校的老師性侵了。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3

這個遊戲太過真實,你會因為孩子的天真懂事倍感欣慰露出老母親的微笑,也會因為自己的無力和惡意滿滿的社會揪心抑鬱。更為讓人毛骨悚然的是,你在遊戲裡領養的孩子,就是現實生活中曾經真真實實的他們。

二戰後這些生命之泉兒童成為整個社會歧視的對象,遭到排斥和汙名化,有的因為這樣的身世被認為是“智障”,

強制送往精神病院治療。這些孩子的生母有的甚至被驅逐出境。

事隔70多年以後,直到一個月前,挪威政府才向在二戰期間與德國士兵交往的婦女及她們的後代做出正式道歉。

比遊戲更殘酷的,是他們殘破的人生。

遊戲最後講述了很多生命之泉兒童的故事,如今他們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者,但童年的陰影和記憶就像尾巴一樣伴隨他們一生,剪都剪不掉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Tove Laila,生於1941年

她說,我的媽媽會打我,我的繼母在虐待我打算掐死的時候,我向那些善良的鄰居跑去,他們看到我的處境然後決定保護我。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Jorunn,生於1943年

她說,我們能活下來已經很幸運了。對於很多人來說,生活更艱難。我有一個很好的阿姨,每個孩子身邊都應該有個像她這樣的人。

在遊戲的最後,我帶著karin離開了這個地方。結束時屏幕上的一句話看得讓人淚目:謝謝你讓這個孩子覺得這世界上有人可以信任和依靠。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而回頭翻看電子相冊裡這個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戰爭早已不是魔鬼,人心才是。

今年風靡國外的養成系遊戲,想要安利給身邊每一個人

————————

About us

松鼠+貓姐

前媒體人

一個美國求學多年,現居北京

一個北京飄蕩多年,現居悉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