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对生活的影响

我们甘肃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成绩斐然,有的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为了更好的说明取得的成就还必须说说治理的因果。中华土壤大分三类,东北黑土、中原黄土、华南红土(川地为紫色土)土壤来源说有三,腐殖质物化积累形成东北黑土、由风形成的黄土、人类改造和自然分化形成的红土。这几种土各有特性,黑土肥沃土层薄、黄土疏松肥力差于黑土,红土属酸性,粘性太大、肥力最差(我国南方人民千百年来改造成水稻土了)。

而我们甘肃地处中国中西部,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降水偏少 昼夜温差较大 常年盛行西北风 地处黄土高原,紫外线比较强。同时受副热带高气压西风带控制,干旱少雨、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几倍。处于高纬度,地面是黄土层,土质松疏的缺点,由于是古代风形成属于湿陷性黄土,空间很容易形成风,常年受到福热带西风带控制。四季有风,特别春季刮风特别多,由于春天升温受高维度气候影响地面冬季受冻时间长,冷冻层相对深厚,升温慢长,每年气温正常快到四月中下旬了,而春天气温回升就加速了空气对流再加上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强烈对流风,而强烈的对流风就刮起了黄土,(黄土的松疏缺陷)形成西北多年春季沙尘暴。大的气候变化变化,人为造成植被破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春季沙尘一刮就是十几二十多天,人们再路上,面对面两米开外就看不清,我记得乡间多为土路,牲口踏、车轮扎压。大多数路面是虚土,松软似流水,(当地人叫烫烫土,人走路快点裤角都能扇起黄土飞扬)1976年我参加工作来到兰州,当时兰州污染也重,冬天因为烧的燃煤锅炉,天晴看到的太阳就是挂在天空的红色或绛红色的大盘子。人们出门带的口罩回家就成黑色的了。在改革开放的路上且行且思,省市提出还蓝天工程,燃煤改为煤气直至天然气,取剔小锅炉。特别是加强了兰州市两山绿化,一改过去三十多年种树成活率低的弊端,划分责任区责任到人,引水上山,种一棵活一棵,近三十年来兰州两山已是绿树成荫,经济林都挂果了。每到盛夏两山成了市民避暑消夏的好去处。小流域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水土流失基本控制了,降雨量增加,空气质量不断提高,常年有湿润感,春天风沙减少了很多,兰州慢慢变成绿岛了。每次大雨后南面红泥沟不在红泥泛滥的样子了,水土流失基本解决。

兰州的气候变化还又以下原因如,改革开放以来省市政府制定了还蓝天与人民工程,取缔烧煤小锅炉,建煤制气工程,引进天然气,广大人民的辛苦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有了今天的好环境,人人珍惜,继续努力扩大绿化面积,是我们家乡变成绿洲。这些成绩是人民勤劳智慧的成就,从中可以看到西北有水就有绿洲。所以西北人民生活在黄土高原就要利用黄土的特点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

兰州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对生活的影响

包兰线前长川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