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得再遠,也逃不出一張焦饃的味覺記憶

隨著現代信息傳遞迅速及發達的交通工具,人們不再侷限於某個城市,也嚐到了各個城市的美食美味,但正宗的散落在街頭巷尾的那些飲食美味代表,卻並非輕易找到。今天給大家介紹下地方特色——芝麻焦饃。

你走得再遠,也逃不出一張焦饃的味覺記憶

估計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它是一種簡單的小吃,但是隻要你吃過一次,你就會愛上它的。也許是因為它過於焦酥脆,不宜包裝和運輸,所以我至今在其他城市的各種食品店裡不曾發現有賣的,當然有可能有賣的,只是我不知道。小時候,在家裡的時候,最喜歡吃的就是焦饃。我覺得比現在的零食好吃多了。那種滿口香的感覺,自從我上學離家就再也沒吃過了。記得剛離開家的時候,我有一陣子特別的想吃,就自己動手學著做,因為沒有工具,就用平底鍋做的,結果做得不是很成功,本來是焦黃的饃,都黑乎乎的,吃著特別的苦。

你走得再遠,也逃不出一張焦饃的味覺記憶

其實做焦饃看著很簡單,但卻非常需要技巧。在我的記憶裡,做芝麻焦饃的做法,都是祖祖輩輩手把手教的。原料主要是麵粉、芝麻、食鹽。首先是和麵。和麵非常的重要,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和好面後,將乾淨的芝麻撒在案板上,然後把麵糰轉著圈按上去,將所有的芝麻均勻的黏在麵糰上。繼續搓揉麵團,直到芝麻和麵團混為一體。其次,把揉好的芝麻麵糰,揪成鴿子蛋大小的麵糰,均勻的碼著放置一邊待用。然後用擀麵杖將這些小的麵糰擀成薄薄的圓形的麵皮。擀好後,就開始烙了。我的老家是在農村,家裡有一個神奇的廚具叫鏊子。鏊子放在火爐上,火爐裡的火一定要熱得均勻,不然,焦饃受熱不均勻,就會導致有的地方黑,有的地方還不熟。然後把烙好的焦饃平攤在上面。火候一定要溫和,不停的轉動焦饃,如果技術好的話,不到一分鐘就就好了。

烘烤好的焦饃,先不能直接吃,因為不但燙嘴,還有些軟塌塌的。放置一會兒再吃是最好的。烙得好的焦饃通常是比較薄、芝麻被烤得黃黃的,吃起來又脆又酥,輕輕好咬上一口,整個焦饃就會碎了,我們急得連忙用捧著碎掉的焦饃,生怕掉在地上。嚼在嘴裡滿口都是香的。

你走得再遠,也逃不出一張焦饃的味覺記憶

芝麻焦饃屬於正宗的非油炸食物,而是烘焙出的焦脆口感,所以不用擔心吃多發胖問題。 而且芝麻焦饃還可以治療消化不良,估計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消化不好怎麼辦,老媽就弄點雞屎皮,嘿嘿,文明點叫雞內金,曬乾了壓碎參到焦饃裡,烤出來後小孩都喜歡吃。真是純天然無毒害的治療消化不良的好東西呀。估計現在很多人都沒有這個口福了,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