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軍:寶坻李光庭與《楊忠愍公疏草總跋》及其它

作為京東大地上一顆閃耀的明珠,寶坻鄉間子弟多勤奮向學,通過科舉之路成為了國家棟梁。其中,一些詩書繼世之家,累世多有入朝為官之人,民間遂傳為佳話。清代寶坻縣林亭口鎮李氏家族就是這樣的科舉世家。百年來,李家以儒為業,耕讀為務,詩禮傳家。據記載,自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光緒三十年(1904)的百餘年間,李家子弟有七十多人成為不同級別的官員。因李家仕宦眾多,一時稱盛,朝野遂有“李半朝”之說。李光庭是“李半朝”家族的重要代表人物,

陳兆軍:寶坻李光庭與《楊忠愍公疏草總跋》及其它

李光庭(1773—1860),生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七月十九日,字搢揚,號樸園,別號甕齋老人。自幼喜歡讀書,十二歲能詩文且留心典籍經史。乾隆六十年(1795),二十三歲的李光庭考中舉人。授內閣中書,擢典籍侍讀文淵閣校理兼玉牒館纂修,供職薇垣(內閣)十幾年。道光三年(1823)三月十六日,五十一歲的李光庭外任湖北黃州知府。“下車值黃梅水災,割俸拯飢,完修潘興口江堤,工成而民不累,輿頌翕然。”

《黃州府志》載:“李光庭字樸園,寶坻人,道光初黃州知府。聽斷明決,政理刑清。未久以病去任,黃人思之。”李光庭之治學,博通群籍,又善寫歌詩。其於經學,獨闢蹊徑。道光二十八年(1848)自刊《經史喻言》八卷。在李光庭的著述中,最有學術價值並得以傳世的是《鄉言解頤》。作者自雲,《鄉言解頤》乃“追憶故鄉歌謠諺誦”之作,共五卷。分天、地、人、物,舉凡天文、地理、人情、物態,證之以鄉言農諺,每多涉筆成趣。其中記述百工技藝、商賈市肆、民俗風物、軼間瑣事,能言人所未見。為後世研究清代民俗、語詞和社會風貌提供了有用的材料。至今研究民俗者,得其書之益為多。

陳兆軍:寶坻李光庭與《楊忠愍公疏草總跋》及其它

李光庭又與名士劉位坦相友善,精於金石勾摹,因此著有《吉金志存》4卷。李光庭在黃州任官之時,其錄其《虛受齋詩鈔》二十卷,付其友番禺張維屏識之。此後又錄其黃州留別詩為《步雪聯吟》一卷。咸豐五年(1855),李光庭再次赴鹿鳴之宴,時人榮之。咸豐七年(1857),李光庭作“八十自壽詩”四章,陶梁和之,因與定交,有《陶李唱和詩》一卷。此外,李光庭之著述,又有《翁齋詩話》四卷 、《樸園感舊詩》一卷。

李光庭自四十二歲開始居住在今北京宣武區一帶,此處距明代第一直臣楊繼盛的故居松筠庵很近,道光二十七年(1847)夏天,松筠庵主持明基,捧示明朝忠臣楊繼盛二疏草一軸,打算將之勒石以垂久遠,李光庭應當時翰林院侍讀孫晉墀要求寫了《楊忠愍公疏草總跋》。

陳兆軍:寶坻李光庭與《楊忠愍公疏草總跋》及其它

孫晉墀是河北省玉田人,其祖父孫酉峰為李光庭、李光先、李光裡授業老師。楊繼盛勤政愛民、忠貞正直,更是清官廉吏的代表人物,晚明以後一直享有崇高的聲譽。對於楊繼盛,李光庭在文中深深地表達了欽佩敬仰之情,同時無情地鞭撻了閹黨宵小之輩,對忠臣的遇害表達了無限的惋惜和感慨。文章通篇正氣貫穿,讀之,其為楊繼盛正氣所感可知矣!時年李光庭七十五歲。

《楊忠愍公疏草總跋》

在昔,獻替之臣,有白簡既成輒焚其草者,或者為不肯自居謇諤之名,或有鑑於不密失身之義,其意亦未可厚非。愚謂此諫草果是忠言讜論,切中當時之害,足以饜天下後世之人心,方且效比參苓,靈如屈軼,有目者當共賞之,何必與原上離離同歸燒劫哉?至於旌功鑿石,紀事刊碑,伊古以來不可枚舉,然其間半屬精良之筆墨,未必皆不朽之至文。臨摹者惜波磔之缺殘,又悔不見當年之真跡,夫斬蛟之利劍聚精初冶,鑄奸之鼎苦心創模,昔人謂造極文字在處,當有神物護持,若我公之疏稿尚在人間,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乎?餘自乙亥卜居宣武坊,距松筠庵數武,五月十七日為公嶽降之辰,與同鄉友瞻拜飲福,歲以為常。今夏住主持僧明基,捧示二疏草一軸,願請商之同人,捐資勒石以垂久遠,甚善舉也!孫云溪太史復囑餘為總跋,餘堅以弗堪續貂,辭不獲已,乃不揣檮昧而為言,嗚呼!公亦不幸為忠臣耳,以公之文章經濟遇得為之時,其有裨於社稷蒼生殆非淺鮮,乃豺狼當道,奮不顧身馬市一疏,已屬石破天驚之舉。至於付錦衣衛被酷刑,旋謫狄道州遷郎署。論者謂身無言責當創鉅痛深之後,儘可循分供職緘默以自安。公則志切酬恩,心期除蠹,以為撼大木者欲其斃而不慮其摽也,搏猛獸者防其噬而必扼其吮也,探驪之手雖傷頜下之珠未得,逆鱗之果否殺人未可知也,於是明目張膽,慘淡經營,懲前番一字訛,傾此心數鬥之血,聲十罪,發五奸,鐵案如山,所謂懸諸國門無人能易字者,當其時老賊之膽已寒矣,而兇子乾兒輩巧於媒櫱疵摘“二王”獄成兩字。方公草疏時,標其外幅曰“討賊稿”,旁題“赤心報國子”五字,公之心直以嶽侯自擬,公之死亦遂與三字獄異代而同冤。夫一代之國運,一代之士氣維之也。公以建言罹禍實為首倡,而有明之國運衰其後,璫逆弄權,楊左諸賢繼公之軌,而有明之國運熄論者,又不免死無補於國事之疑,夫成敗之見尚不可論,英雄死生之關烏足以阻志士?公於萬死一生之境,嘗之熟矣 ,嘗讀其在獄中詩,有“還草萬言書欲上”之句,絕命詞雲“留作忠魂補”,然則是二疏猶未罄公胸中所欲言歟,抑將挾此疏請於上帝,許為厲鬼以殺賊,然後快於心歟!嗚呼!公亦不幸為忠臣耳,迄今日,英靈浩氣,振古常新,雪爪銀鉤,貞珉永勒,使天下後世有心人讀之,或謂燕臺眺古某年,增墮淚之碑,或曰人海搜奇此處見補天之石,知其義者可以辨忠奸矣,聞此風者可以起頑懦矣,又豈但魄奪鈐山,名高駕部,為一地一時之傳頌也哉。

李光庭有侄李菡,字滋園,曾為同治皇帝老師。道光壬午科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倉場侍郎、工部左侍郎署禮部尚書,同治元年擢工部尚書。同治二年,去世,諡號“文恪”。李菡曾參與整理楊繼盛兩疏的勒石工作,並且捐資,以期“忠良遺墨,思永其傳”。

陳兆軍:寶坻李光庭與《楊忠愍公疏草總跋》及其它

關於參與整理楊繼盛兩疏的勒石工作,有不少史料曾做記載。如僧人明基和尚記:“明基,幼侍月亭祖師讀《忠愍遺集》至兩疏,命曰:‘此墨跡尚存容城,公之子孫奉為世寶,惜不獲壽諸貞珉,傳佈久遠,使天下共得睹公手澤也。’至道光二十七年春(1847年丁未年),公後裔有捧兩疏捲來庵者,明基幸獲浣讀,因與商留勒石,遂請於值年李樸園太守光庭、魏麗泉大司馬元烺、李滋園中丞菡、朱心石比部式璟、孫蓮塘閣學葆元、步香南觀察際桐、齊小筠參政承彥、張玉峰侍御廷瑞、劉陶齋農部鎔、高續佔農部熊夢、劉豫生農部廷檢、李星甫宗政藻、李翼齋農部莊、陳仲鸞銓部鴻翊、孫云溪太史晉墀、寧理堂水部曾綸、吳仁波太史廷溥、廉琴坊太史師敏、馬介樵太史鑄、陳酉峰中翰寯無不欣然樂從,竭力勸捐以成其事。復於庵後隙地建室七楹,顏曰:諫草堂。嵌石壁間,以愜諸君子景仰前賢敦崇桑梓之誼,以快千萬世聞風向往之心,旬盛舉也。明基奉忠愍香火藉得成先祖師未成之志,謹識本末用貽將來云爾。戊申(道光二十八年即1848年)六月松筠庵灑掃僧明基記”。

陳兆軍:寶坻李光庭與《楊忠愍公疏草總跋》及其它

又,著名文人何紹基在《張受之傳略》亦記張受之負責楊繼盛兩疏的刻石工作。然而命運弄人,刻石完成後,張受之英年早逝。於是,朋友們為期安排後事,費用就是李菡等所醵刻石之資。文內說:“受之既歿,心泉為經紀其喪,並歸櫬,所需約二百餘金,皆忠愍鄉後學魏麗泉火司馬、李滋園副憲以下所醵刻石之資,受之堅卻於生前,而心泉厚償之於死後者也。”

以上的材料與敘述說明,寶坻李氏家族在晚清積極參與京城的文人活動,具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也說明容城楊繼盛的精神品格在三百年之後仍然受到主流文人的極大推崇,並始終在產生著重要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