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一場有關經濟戰略的戰爭,英國贏了戰爭卻沒有贏得戰略

鴉片戰爭,一場有關經濟戰略的戰爭,英國贏了戰爭卻沒有贏得戰略

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大機器工業逐漸代替了工場手工業,工業產量急劇上升。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地的英國,在19世紀初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最強大的國家,“日不落”帝國就此誕生。但旺盛的生產力也給國內帶來了困擾,供大於求的現象極其嚴重,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努力尋找新的資源及產品生存空間。

英國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為不滿。

鴉片戰爭,一場有關經濟戰略的戰爭,英國贏了戰爭卻沒有贏得戰略

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但是,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清軍入關之後,執行的閉關鎖國戰略更是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佔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併日趨嚴重,在全國成為普遍現象。

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採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以求能夠打開中國的貿易大門,但是當時的清朝統治者拒絕了他們的請求。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英國資產階級便拋開正常貿易的方法,轉而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慾望。

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

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並於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燬。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菸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鴉片戰爭的本質,是資本的戰爭,從英國對第一次鴉片戰爭稱做“通商戰爭”稱謂就可以看出,其背後的本質還是一場有關經濟的戰爭。但是,其實第一次鴉片戰爭並沒有達到其打算打開中國市場的經濟戰略目的,除了鴉片,它依然什麼也賣不出去。

鴉片戰爭,一場有關經濟戰略的戰爭,英國贏了戰爭卻沒有贏得戰略

我們經常可以在歷史、政治或者經濟學書上看到一個經典的故事。鴉片戰爭以後,英國商人為打開了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而欣喜若狂。當時英國棉紡織業中心曼徹斯特的商人估計,中國有4億人,假如有1億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兩頂,整個曼徹斯特的棉紡廠日夜加班也不夠。於是他們把大量的洋布運到中國。結果與他們的夢想相反,中國人沒有戴睡帽的習慣,衣服也用自產的絲綢或土布,洋布根本賣不出去。

按當時中國人的收入,並不是沒有購買洋布的能力,起碼許多上層社會人士的購買力還是相當強的。英國人的洋布為什麼完全賣不出去呢?關鍵在於中國人沒有購買洋布的慾望。購買意願或慾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的消費時尚所決定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仍然處於一種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保守。

封閉、甚至排外的社會習俗。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基礎和保守封閉的意識形態,也沒有改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消費時尚。當時,上層人士以穿絲綢為榮,一般群眾以穿家織的土布為主。

洋布和其他洋貨受到冷落主要不在於價格高,也不在於人們收入太低,而在於沒有購買慾望。英國人僅僅考慮到了購買能力,而忽略了購買意願,雖然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貿易大門,但是市場對它們依舊不買賬,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短短數年之後,第二次鴉片戰爭便爆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